
如果要说说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那么“人人能歌,个个会唱”肯定能算一个。由日常生活阐发而创作的少数民族歌谣,既能记事,也能代言,还能传情;种地,砍柴,恋爱,甚至吵架,都能以“唱”的方式记录、表达。

作为少数民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用唱歌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他们日常生活的景象:黎族姑娘们聚集在一起,手持一米长的木杵,轮番在舂米桶里卖力舂水稻,打出铿锵有力的节奏,与姑娘们的歌声、笑声交相应和;壮族婚礼闹洞房,突然冒出一群“小屁孩”,边唱歌边向大人们讨要喜糖,让原本就害羞的新娘更加紧张了;“其多列其多列”,哈尼族的孩子们用清脆的歌声,邀请你一起上山捡树叶、砍竹筒。
受日常生活阐发而创作的少数民族歌曲,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也因此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舂米谣》这首黎族民歌,以简单朴实的歌词,生动地摹画出黎族妇女舂米的场景:大伙儿三五成群,配合默契,咚咚的舂米声与爽朗的笑声此起彼伏。

民歌是黎族人民信息交流的纽带,由于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民歌只能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传承下来,记录着黎族人民生产、生活、婚嫁、入宅,甚至丧事等活动。2008年,黎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民歌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多采用独唱、对唱形式演唱,以黎族特有的民乐伴奏,呈现出自由、古朴、简约的风貌。
壮族儿童“大闹”婚礼
哎 啰代哦代哦两啰代
代啰代代哎啰
哦代呀代哦代哦代呀代哦代哦代呀代
哦代呀代哦代
代啰代代哎啰?这是壮族的孩子们正在婚宴上讨喜糖、花粑饭呢!《讨晌午》是一首经典的壮族儿歌,通过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曲调,展示了壮族民间婚庆的传统习俗。

壮族人无论男女,从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壮族聚居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2008年,壮族民歌成功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哈尼族孩子喊你“一起来”
其多 其多 哦
哦其多咧 其多咧
其多咧 其多咧
瓦罗我衣嘎麻唉
拉普嘞衣嘎卓唉
《其多列》是云南哈尼族的著名民歌,其汉语意思是“一起来”。通过“拣树叶”、“砍竹筒”、“衣服上的花纹多美丽”等歌词,表现了哈尼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活泼性格。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与社会生产,尤其是与梯田稻作农耕劳动相伴而生,现已采录到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多达8个声部。而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深藏哀牢山系腹地,其传承完全依赖民间歌手,因此哈尼族民歌长期没有得到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传承人日益减少,这一宝贵的民间音乐形式正处于失传的边缘。2006年5月20日,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点来了!(敲黑板!)
作为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合乐古今踏歌行——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非遗作品音乐会,将集结黎族、壮族、哈尼族、蒙古族、布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歌谣,以歌代言,带你走进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以童声天籁为载体,传播传统文化,让更多人听到来自少数民族的声音,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起来。
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
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成立于2013年,是国内首个剧院直属童声合唱团。自成立以来,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多次参与《卡门》《图兰朵》《阿依达》等国际级顶级制作,联袂全球一流演出制作团队共同排演,与德国斯图加特室内合唱团、牛津大学男声合唱团、德意志威斯巴赫童声合唱团、捷克童声合唱团等世界著名合唱团体同台献艺。
在各大国际合唱赛事上屡获佳绩:台北国际合唱节金奖、新加坡国际合唱节银奖、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俄罗斯·索契)民谣组(有伴奏)金奖第一名、童声组银奖,第十届世界合唱比赛(南非·茨瓦内)冠军锦标赛童声组金奖、民谣组(有伴奏)银奖。
在2018年,“广童”更是化身文化使者,向国内外观众展现了我国新生一代合唱力量的风采。在本届于南非举办、被誉为合唱界“联合国大会”的世界合唱比赛理事大会上献唱,将中国民族文化以及中国新一代民族合唱创作理念精彩呈现给国际合唱界;并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广东省文化厅主办的《2018非遗品牌大会》上作为特邀嘉宾惊艳亮相,以出色的非遗歌曲演绎,获得与会领导嘉宾的一致赞扬。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