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泓盛拍卖有限公司2019春季书画拍卖会
预展时间:2019年6月20日14:00-18:00
2019年6月21、22日 10:00-18:00
拍卖时间:6月23日9:30举锤
地点: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1376号波特曼酒店4楼
5560
黄增(清初)婴儿斗草图
立轴 设色纸本
96.5×73cm约6.3平尺
HUANG ZENGFIGURES
Hanging scroll, ink and color on paper
RMB: 800,000-1,800,000
孩子的本性都是顽皮的,这一点从清代经典的绘画题材“村童闹学”中已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关键在于师长如何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教育。那么在规矩森然的禁中,“熊孩子们”究竟是如何释放自己的天性,如何在学习中玩乐的呢?黄增的此幅《婴儿斗草图》便给出了答案。而在除去天真可爱的孩童游玩之外,本作还饱含了一段乾隆对金廷标的追忆。
金廷标是乾隆极为器重的一位艺术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时,金廷标以一介布衣的身份,上贡《白描十六罗汉册》,甚得乾隆欢心,诏入画院。以其作画勤勉谨慎,既能饶富天趣,又能揣摩上意,故从同僚中脱颖而出,成为与丁观鹏同级的画院顶级画师。可惜天妒英才,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金廷标便因病逝世,乾隆亲自下旨,令把金廷标棺柩运回老家安葬,并赐其“如意馆行走、七品官”。并将其所作精品收录《石渠宝笈》,有八十七幅之多,并有七十八首乾隆的御诗题跋。并在题跋中坦言:“绘事不难难得神,精描细写每超伦。足称世画无双画,可惜斯人作古人。”
日夜面对这些佳作,乾隆心中久久不能平复,想要从画院中挑选人才,仿制金廷标的作品。此时,一位与金廷标经历相似的年青人,进入画院,引起了乾隆的注意,他就是黄增。
清胡敬《国朝院画录》中著录
黄增,字方川,号筠谷。长洲人。据传其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下江南时进贡画作,在金廷标去世后一年(1768年),被诏入画院。或许乾隆正是看重了黄增与金廷标相似的人生经历。入职画院后,乾隆首先便要求他模仿古代名迹,颇为合意。于是在两年后(1770年),要求黄增模仿他前辈金廷标的《戏婴图》(按胡敬《国朝院画录》,上有乾隆甲申御题,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金廷标原作《戏婴图》
婴儿类作品于北宋苏汉臣时成熟,随后便开始广为流传,其中既包含着长辈对晚辈有后的期许及爱护,也表达了后辈赠予长辈时的孝顺,是儒家伦理纲常的典型,而这对于乾隆皇帝这位“十全老人”而言更是如此。
“文斗”部分
作为一件奉旨临摹的作品,黄增一丝不苟的复制了金廷标的《戏婴图》:在春风习习的柳岸边,十名儿童分为两组在进行名为“斗草”的端午时令活动。所谓斗草,又称斗百草,最早的文献记载在魏晋时期,分为文武二种,文斗在于广识草木之名,或对花草名,如用“狗尾草”对“鸡冠花”;或斗草的品种多寡,多则胜。而武斗则将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因此,所作孩童也分为两组,柳树下六人为一组,手执形式各异的篮子,孩子们的关注点集中在褐衣儿童身上,似乎正从篮子中摸索出一支迥异的奇花异草,其余则或惊呼,或急叫,异常生动,无成年人的老成事故。
“武斗”局部
而其余四人则在画面下方“武斗”,两人激战正酣,注目凝视,似乎随时都会断裂,另一人在寻找新的植物,准备再战,还有一孩童用衣服的前摆装着花草从画面右下角奔跑而来,通过人物的眼神,动作将孩童的天真烂漫,表现的淋漓尽致,丝毫不逊原作。或许正是因为此作让乾隆特别满意,才在画面上端御题七绝一首,并在稍后命黄增为其作自画像。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中收录本作御题诗内容
“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