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中间美术馆在馆内以及abC北京艺术书展中,进行了多场对谈活动。从想象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到具体的创作心得分享,再到艺术书籍的出版,我们用丰富的内容填满了一个繁忙的假期。
《普遍与特殊:何为亚洲性?》(What is Asianness?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在abC艺术书展的新书发布现场,(左至右)中间美术馆展览与研究部孙杲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教授、Archive books创立者、总编保罗·卡佛尼、中间美术馆展览与研究部黄文珑、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
新书发布现场台下观众热情听讲
6月7日,我们在abC书展公众开放日首日举办了两场活动。
孙歌教授在新书发布对谈结束后来到中间美术馆展位为读者签名(上下图)
作为我们在abC书展的主推书籍,《普遍与特殊:何为亚洲性?》(What is Asianness?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源自2017在中间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失调的和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东亚艺术观察”的展览闭幕对谈,对谈的嘉宾是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酒井直树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孙歌教授。讲座文本由柏林独立出版机构 Archive books 以中英双语在海外发布,意在向欧美的研究者和学者传播和分享来自非西方研究者的声音。该书作者之一,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歌在新书发布会中表示,目前被学界广为接受的“普遍性”概念,实际上是由西方的特殊性所主导的一元化认知。而她所提出的“普遍性”,不是抽象和唯一的价值,它尊重亚洲的多元性,并且是进入各种特殊性的媒介。
《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时间侧影》在abC书展上的新书发布现场
(左起)艺术家、策展人刘鼎,中央美术学院宋晓霞教授,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
第二场活动是《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时间侧影》的新书发布。经历两年的时间,这本展览画册才得以与观众见面,可以视为展览的一个平行创作。它对中国艺术史的主流叙事和构建提出了疑问,把1972-1982这个历史时空作为想象的空间来展开。对谈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宋晓霞教授认为,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是用简单的价值观来引导,而是通过一种考古报告式的客观梳理方式,呈现了所研究时段的复杂性,以及艺术作品、档案、价值观、话语背后的生成机制。本书主编之一刘鼎在发言中讲述了在历史研究中如何利用想象,去追溯过去的现场;而面对今天的现实,我们仍需要很强的想象力,来构建我们眼前的图景。
我们也将在随后的微信推送中发布这两个对谈的文字实录。
特邀导览第三期嘉宾、艺术家张嗣为观众进行导览
6月8日周六下午,艺术家张嗣在馆内为观众进行“快乐的人们……”展的导览,用一场精心准备、细节丰富的解说,引领观众进入展览的细微处,也同样让美术馆团队受益颇深。他把南唐李弁(889-943)玉制哀册拓片设定为讲解的总结陈词:“如果说其它作品都是关于平民百姓、关于咱们自己的话,那么这件作品,则是关于王侯将相。这些王侯将相不会想到有一天臣子给他们准备的——即精心设计又十分程式化的哀册后来会被印成拓片,还被展示在这个现代化的白盒子空间中,成为当代艺术展的一部分被大家来观看。所以,人的言行不只是个人的,甚至不只属于某一个时代,王侯将相如此,芸芸众生更是如此,他们都有可能被各种更强大的力量规制和评价……”
“快乐的人们……”展艺术家对谈第三期现场
(上至下)艺术家贾淳、赵银鸥、曾宏
导览之后,三位“快乐的人们……”展的参展艺术家贾淳、曾宏、赵银鸥通过各自的讲述,与观众分享了他们的创作脉络和创作方式。贾淳从“体育”这一主题入手,在作品中调查体育的历史;曾宏的创作与劳动者有关,将个体的生存现实引入到画室中,从而创造一个关于现实的寓言;赵银鸥通过绘画,描绘了自己和他者,身体和精神的对话,谈起她对精神病院患者长达6年多的速写观察,她坦言在直面那些所谓“病人”时,她其实是快乐和放松的,可以沉浸在人最基本的层面上,并因此找回一种与画布亲密无间的关系。
出版人对谈现场,(左至右)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苏伟、后浪出版社编辑费艳夏、艺术家胡伟、Archive books创始人和总编保罗·卡佛尼
6月9日是abC书展的最后一日,我们在中间美术馆馆内进行了一场围绕出版的对谈。图书编辑费艳夏、艺术家胡伟、Archive books 创始人和总编保罗·卡佛尼(Paolo Caffoni)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出版实践。从2015年加入后浪出版公司至今,费艳夏负责编辑的图书多与自然科学有关。现场,她介绍了编辑本土和进口出版物的不同流程,也带来了最新出版物 — 汪劲武教授的《汪老师的植物笔记》。在讲述中,她把图书编辑的如何主动地参与到书的构想、规划和设计之中,呈现给我们。胡伟是本次“快乐的人们…”展的参展艺术家,作为独立的艺术机构激发研究所(IFP)的建立者之一,他分享了出版与展览相关的艺术家书的经验,比如艺术家Iris Lacoudre的作品《报纸》在尺寸、质感上完全的模仿了常见的报纸,借助这个颇有怀旧意味的传统纸媒,这位建筑师、摄影家捕捉胡同里一些细微的角落,关注公共和私人空间的转换。通过这样的例子,胡伟讲述了如何通过更为灵活、游牧的方式,将艺术家的所见所想转化为出版物的形式。保罗·卡佛尼在过去十年里专注于艺术理论类书籍的出版,这家机构也是此次中间美术馆参加abC书展的合作方。他重点谈论了如何把一些与书这一媒介本身有所冲突的表达方式,比如行为表演,转换为书。在讲到记录行为艺术的摄影书时,他解释了如何才能尽最大可能地还原现场,如何让摄影书成为向读者传达稍纵即逝的现场和观念的有效工具。
在对谈的最后,我们在馆内正式发布了新书《想象·主流价值》,本书由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和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苏伟共同编著。
《想象·主流价值》书影
正在展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