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SHM对谈 | 刘钢 x 冯立:一次旷日持久的“白夜”奇遇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摄影? 冯立






冯立 

成都艺术家


一位善于从平常中发现特别之处的拍摄者。他发现了现实中诡谲的一面,把平常的生活场景以非平常的方式呈现。从2005年开始,冯立一直持续进行着他唯一的系列-白夜的创作。他游荡于城市之中,本能的用一种直觉的方式观察那些熟悉的人、物和景,并且直截了当的用闪光灯照亮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瞬间。这些被闪光灯切割后的场景最终被转化成为凝结在时间中的某种诡异和出人意料的东西。2017年,凭借着白夜这一系列作品获得了集美-阿尔勒发现奖,于2018年在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举办个展并应邀驻地拍摄了阿尔勒白夜。


作品先后被美国纽约时报、美国LensCulture 、德国时代周刊、法国解放报、费加罗时报、英国摄影杂志、White Review-UK、瑞士ELSE杂志、荷兰GUP、日本NEWS WEEK、中国摄影、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等采访报道。系列作品《白夜》被英国现代与冲突博物馆收藏,并被收录于英国著名摄影史书THE PHOTO BOOK—18世纪以来难以逾越的摄影作品集,中央美院美术馆收录于央美馆藏精品大系-现当代摄影卷。



刘钢

策展人、创意品项创始人兼总监、艺术家


1983年出生于中国长沙,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作为策展人以及创意品项总监,他立足本地实践并放眼海内外,以国际视野致力于通过创意品项这一文化品牌推动欧洲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沟通,在国内外的策划的重要展览包括:“放肆逐光”(西安);“现在的未来不是将来”(深圳OCT-LOFT);“海上世界灯光节”(深圳);“乌托邦·异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浙江);“我们从未不认识——中国当代摄影”(荷兰阿姆斯特丹FOAM摄影博物馆);荷兰当代摄影”(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等;


主持的论坛包括:“当代设计的边界、轮廓及未来”(广州美术学院);“摄影界的美术馆管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本期访谈内容为刘钢、冯立的对谈(下篇),以下简称刘与冯,

内容为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整理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摄影? 冯立,2018年于巴黎



刘:

能谈谈你创作的几个阶段吗?


冯:

真正

义上我的创作应该是从2005年的那一场奇遇开始的。

那年,新农村荷塘月色(现称蓝顶画家村)举办了一场大型灯会。

冬天里近千亩的干涸荷塘内被搭建出很多高大的灯组造型,有人物、花卉、还有各种夸张的动物,现在回想起来简直就是活生生的装置艺术。

而我前去拍摄完全是出于工作的原因。


 摄影? 冯立,2009年



成都的冬天,浓雾弥漫、阴冷寒湿,置身荷塘仿若置身迷雾中一般。

突然有一束光从天而降,照亮了眼前一颗巨大的圣诞树,并使之闪烁出五彩光芒,白天那些搭建好的动物、人偶鬼魅也随之吱吱嘎嘎地动了起来。

突如其来的荒诞感醍醐灌顶般袭来,黑夜被莫名的光芒照亮,分不清白昼。

当时脑子里面自然而然地就冒出两个字——白夜。

至此,那个神奇的夜晚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意识到另外一些存在的可能,这也是我的系列作品“白夜”的由来。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沉陷在那场离奇的体验中,以至于看待现实生活的视角都或多或少发生了某种改变,就连街上活生生的人都如光怪陆离的灯组复活了一样。


 摄影? 冯立,2009年



黑白胶片、数码彩色转成的黑白影像伴随了我这个时期的创作。

当时觉得,纯粹的摄影就应该是黑白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送了我一台Lomo相机(一种可以装120胶卷的Holga相机)。

这种相机只有两档曝光,调焦需要估计距离,必须加闪光灯才可以实现正常曝光。

并且相机有明显的暗角、虚焦、曝光不足以及呈像色彩怪异等缺陷,这些缺陷最后都会显影在画面上。

但这台相机却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拍摄自由,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在意构图、担心光线,我可以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拍摄的对象上去,同时画面独特的色彩也开始成为内容的一部分。


摄影? 冯立,

HOLGA 相机拍摄



这款相机本身的缺陷是它过于强烈的形式感,如同现在的手机滤镜一样。

塑料镜头的成像质量也不能满足细节的需要。

Lomo相机的彩色摄影以及“白夜”早期的黑白摄影,基本上是重叠交织的。

很多时候我两种方式都同时进行,使用闪光直闪,不构图便迅速抓取画面的习惯也基本形成。

2007年的时候,我发现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我作品重要的一部分重新回到了去表现色彩所带来的“当下感”,与其说我回到了彩色摄影,不如说是回到了活生生的现实。


 摄影? 冯立,

HOLGA 相机拍摄



刘:

作品的题目为什么叫《白夜》?

这个名字是你所有照片的名字吗?是否会对单幅作品单独命名?


冯:

我的作品从2005年那一场郊外的灯会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都叫《白夜》。

所有的照片加起来可以算是一个系列吧,并且还会一直持续创作下去。

我个人不喜欢用文字来描述照片和主题,好的照片自己会说话,如果可能的话,我想有一天连“白夜”两个字都抹掉。


 摄影? 冯立,2018年于巴黎



刘:

广角镜头、闪光灯、数码相机、黑白照片、彩色摄影,

这些大家谈论你作品时使用频繁的术语类关键词,与你作品之间的关联是什么?


冯:

惭愧的是,我其实至今对摄影的很多理论、技术都不懂,我的拍摄只需要简单适用的功能就够了。

对于目前的我来说,闪光灯和色彩是我最为关注的点。

因为闪光灯就像舞台的聚光灯、手术台上的无影灯一样,可以把我看到的瞬间凝固下来。


 摄影? 冯立,2018年于巴黎



刘:

你想拍到什么?

想观众在你的作品里看到的又是什么?


冯:

与其说我想拍到什么,不如说我能遇到什么?

我能看到什么?

在此之前我也不知道我会拍什么,很多时候我所遇到和看到的都可遇不可求。

幸运的是,生活中的我从不缺少这些不可思议。

就像我家那只巨大的鹦鹉,某天我一抬头就发现它站在卧室的窗户上默默地看着我,于是,每天我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知道它们会主动来找我,我也深信这是一种默契。

我并不想在照片里面故弄玄虚,我只想照片能够代替我的眼睛,去展示所有能解释或无法解释的画面。

我希望向观众完全地去传达我当时的惊讶、惊喜。


 摄影? 冯立,2018年于巴黎



刘:

《假杂志》曾为你做过一本书,你是怎么看待摄影书和摄影的关系的?


冯:

那是我的第一本摄影书《白夜》,很荣幸这本书入围了光圈基金会的“第一本书奖”。

相对于网络,摄影书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传播。

通过整理、编辑、设计和印刷等等诸多环节,其实也是对个人作品再审视的过程。


 摄影? 冯立,2018年于巴黎



刘:

你在Instragram、豆瓣上都有很多的关注。

你如何看待别人说你是“网红摄影师”?“

网红”和你的创作有关系吗?


冯:

基本上我的摄影从一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网络。

我在网络平台上始终保持着更新自己即时作品的习惯。从最早的摄影论坛大家相互交流学习,到后来的个人博客、豆瓣、微博、微信、INS,这些平台上都有不少粉丝关注我的作品。

尤其是最近一两年我通过INS平台的传播,越来越多不同国家的人开始关注并喜欢我的作品,没有什么比网络更具有传播作用。

在这个人人都在拍照、刷新手机的年代,也没有什么比摄影、影像更具备传播属性。


我是个乐于分享的人,每拍到一张新照片我总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分享出去。

我并不在意别人怎样评价我的照片,也从不为照片附加任何文字说明,我相信照片本身已经足够表达我想要说的话,于是我从来不去解释什么。

即便是在国外,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能通过网络读懂我照片里面的含义。

这种体验太奇妙了!


 摄影? 冯立,2018年于巴黎



刘:

最近你开始与各种时尚品牌合作,你怎样看时尚摄影?


冯:

今年初我首次为英国时尚杂志《SYSTEM》和英国《VOGUE》拍摄了大约40P左右的照片。

我对时尚合作的邀请并不感到意外,我觉得我的作品里面有他们想要的气质。

他们也完全尊重我的拍摄方式并且希望我保持自己的风格。

整个拍摄非常顺利,在杂志的最后我还放进了一些个人日常作品,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摄影? 冯立,Fashion Work



刘:

你认为当代语境下摄影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呈现?


冯:

我觉得当代的摄影已经不是单一、平面化的东西,它早已经具备多媒介、多元化的特征,并步入到了影像时代,或者说是泛影像时代。

但说实话我也很少去考虑这些问题,相比之下我对当下的人更感兴趣。


摄影? 冯立,Fashion Work



刘:

你怎么看待摄影师和艺术家之间的区别?

你认为两者之间表达方式有区别吗?


冯:

这可能涉及到“艺术的摄影”、“摄影的艺术”两者之间的区别。

从我个人理解而言,“艺术的摄影”应该通过摄影这种媒介来表达艺术家的思考和立场。

“摄影的艺术“相对来说可能关于影像本身要多一些。

说白了就是作者本身属性问题。






 图文编辑 

宋兆云、Asoka


 图片来源 

冯立






 当前展览  what's on  


 往期精选  previously




上海市浦东新区樱花路869号喜玛拉雅中心南区3楼,可搭乘7号线至花木路站或1013、976、花木1路、浦东11路、江南专线

3F, Zone A, No.869, Yinghua Road, Shanghai. Take Metro Line 7 to Huamu Road station or No.1013, 976, No.1 Huamu, No.11 Pudong, Jiangnan Line Bus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