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RT U | 你说那是印象?艺术家说那是刻板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意外艺术(yiwai11),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不知道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困扰,当你认识一个新朋友时,刚说到你的家乡,你的新朋友马上就在心中给你定位了。

 

——我是河南人。

——哦,我知道,你们那儿盛产井盖。

 

——我是东北人。

——正好,你教教我怎么玩快手。

 

——我是广东人。

——我是福建人,再见。

 

大多数人对这种现象称之为第一印象,但这其中被大家忽略的本质,其实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同学间、朋友间、职场中,甚至你用一款自己喜欢的头像,都可能被别人定义人生。

 

所谓渣男最爱用的九大头像,只要用了,管你是男是女,在网友眼里统统都是渣男。



网传渣女最爱用的几大头像如下,据说是经过数据统计的哟。



是谁统计的呢?不知道。但大家只要看到这些头像,就会对头像背后的人产生偏见。

 

英国阿伯丁大学人类知觉实验室主任、心理学家Doug Martin曾对“刻板印象”进行过一次深入的研究,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刻板印象的出现,最初只是无心之举,但是随着人与人之间不断交流,使得我们所接触的社会信息变得越来越结构化,最终不可避免地变得根深蒂固。

 

也就是说,只要能产生社会信息的地方,就会有刻板印象。

 

同样的,在艺术这个各类信息交叉互通的领域中,也存在着很多刻板印象,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注意到,这居然也算刻板印象。

 



同一种颜色,不同的魅力



好像从启蒙时期开始,老师就告诉我们太阳是红色的、小草是绿色的。


而我们的潜意识里也认为,红色一定代表积极向上,绿色就一定代表生机盎然。


这样的印象似乎也不是什么错误,但它太绝对了。



绿色



西斯莱(Alfred Sisley)是印象派中的大前辈,他喜欢在室外写生,记录大自然的灵动与生气。


在他的作品中,绿色是最富有诗意的颜色。


就像他这幅名为《库朗塞公园附近的小路》的作品中所表现的一样。


西斯莱《库朗塞公园附近的小路》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人们有的在骑马、有的在散步,而草地和树木也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的青翠。


这种场景本身就是一种诗意,在西斯莱对绿色的把控下,显得更加富有诗意。

 

而在梵高的作品中,绿色就变得诡异、消极。


这种低沉纠结的色彩,在他的《夜间咖啡馆》中尤为明显。


梵高《夜间咖啡馆》


在这幅画中,梵高在各种细节都使用了绿色,屋顶、吧台、台球桌,甚至店主的头发都是绿色的。


梵高说过,他特意用了绿色和红色两种夸张的颜色作冲撞,就是想表达人类的可怕。


在夜间的咖啡馆中,人类很容易做出疯狂的事情。

 


黄色


我们可以看看夏加尔的这幅《The Dance》,整幅画面的背景全是黄色,但这种黄色,是幸福的体现。

夏加尔《The Dance》


在这幅画中,夏加尔画的是自己与爱妻贝拉喜结连理的幸福场景,周围的动物和人类都在为他们祝福。


所以,这里的黄色代表的是热烈又感性的爱情,是充满了幸福感的色彩。


但是我们再来看看高更的作品,在《悲惨世界自画像》中,高更也在背景中布满了黄色。


高更《悲惨世界自画像》


这幅画是高更送给梵高的,并且他还附送了梵高一封信。


信中写到:“画中的我就像雨果的《悲惨世界》主人公冉阿让一样,这个冉阿让意志坚定,十分可爱,却遭受社会的迫害,被置身法律之外,难熬他不也体现了当代印象派画家的形象吗?我画了他,并把他画成我的模样。我送给你的不仅是我的画像,而且是作为不幸的社会牺牲品的我们所有人的画像。”


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满屏的黄色把画中高更的脸衬托得更加阴郁,不禁让人感到凄凉。


所以,这里的黄色表示的是失望与无奈。


 

蓝色



我们可以看到,在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两姐妹》这幅画中,整体色彩都比较鲜艳,基调已经奠定。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两姐妹》


而蓝色用在两姐妹的外套、帽子以及身边的花草上,就更是点睛之笔,更加凸显了两姐妹活泼、青春的气息。


这里的蓝色,代表了清新和天真。

 

毕加索的蓝色就显然和雷诺阿的蓝色截然不同,因为他曾经历过一段“蓝色时期”。


顾名思义,在“蓝色时期”中,他所有的作品都是蓝色,并且画中的人物全部垂头丧气,毫无生机。

 

下面这幅画名为《弹吉他的失明老人》,也是毕加索“蓝色时期”时期的作品。


毕加索《弹吉他的失明老人》


画中的老人蜷缩着坐在地上,穷困、孤独、悲伤,而这种阴暗的蓝色则将画面展现得更加悲凉与凄惨。


其实在画《弹吉他的失明老人》一画时,毕加索想到的是自己,那时的他正在纠结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抵抗之中,无助又弱小。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蓝色更多表现的是阴沉和抑郁。


颜色并没有单一的指向,它也不该被我们擅自认定为某种含义。颜色在这个世界中,应该是自由的。




线条有它自己的想法


直线



直线给人的感觉一般就是整齐、硬朗,且具有规律性。这样的说法对吗?是对的,但不是绝对的。


看看下面这幅画,作者用1314条直线描绘了一个优雅女人的侧影。



这些直线排列整齐、有条不紊。每条直线之间都是相互辅佐又相互联系的,序列排比的直线才能勾勒出这样一幅清晰又干净的画作。

 

但为什么说这不是绝对的呢?下面才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翁贝特·波丘尼《离开的人》


这幅画是翁贝特·波丘尼的三联画的其中一幅画作《离开的人》。它所描绘的是即将登上火车的人,这些人孤独、悲凉、迷茫。


画中可以看到少许棱角分明的几何图案,这些图案代表的是将要远行的旅客。旅客的头,一些是人,一些是机器,看起来荒诞而又慌张。


然而整幅画作中大篇幅充满了短而有力的直线,这样的表现手法配上这样的意境,使得直线看起来并不整齐有序,反而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曲线



曲线,听起来虽然柔和,但好像就是带着那么一些凌乱和繁复。


曲线在脑海里展现出的,好像就是一团乱麻。但现在,英国设计师威廉·莫里斯要告诉你,不是这样的。

 

威廉·莫里斯《莨苕叶》


这是他的作品《莨苕叶》,在这幅画中几乎找不出一条直线。所有的叶子都呈以S形,堪称是曲线中的曲线。


但精密的布局以及按照规律排列的曲线,让这幅画看上去并不凌乱,甚至比直线看起来还要整齐。


还有下面这幅同样属于威廉·莫里斯的作品——《玫瑰织物》,也是找不到直线的影子。但在这些花朵、枝蔓、果实以及鸟儿的相互烘衬中,完全不难感受到画中的生机以及简单快乐。


威廉·莫里斯《玫瑰织物》 


曲线的秩序井然、层次分明,有时候是可以超越直线的。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一概而论。对于那些艺术的线条来说,也是如此。

 



艺术家的脑洞可大着呢



不光是颜色、线条,其实在画作的表现形式上,也是存在刻板印象的。


可以试想一下,说到“画画”两个字,脑海所浮现的画作是不是都是有线条组成的呢?不管是曲线还是直线。


但画作的表现形式远不止这些。不信的话,你可以看看下面这些作品。

 


这幅作品出自Phil Hansen之手,成千上万个“点”描绘出了一名可爱孩童的模样。这样的表现手法处于情理之中,又让人意料不到。


Phil Hansen曾是全球闻名的点画艺术家,他独特的技法以及完整的构图使得他在艺术界中名声大噪,他也非常沉迷于点画。


Phil Hansen照片


但也正是因为他太过于沉迷画点,他的手出现了不可逆转的手疾。最后,他不仅画不了直线,就连他最擅长的“点”也画不好了。


不过这不是放弃艺术的理由,Phil Hansen认为,不可以画点还可以用字母作画。


 

看上去好像还是由“点”组成的画作,但放大后我们可以发现,这幅画上不仅没有一个“点”,而且布满了字母,着实让人惊叹。


不仅如此,Phil Hansen还想出了用脚沾染颜料,以脚为笔,用脚作画的方法。下面这幅画就是他用脚画出来的。

 


或者干脆用从星巴克要来的杯子和一支铅笔创作,这样的创造出的画作又有何不可呢。


 

艺术的表现形式不该受思想的拘束,任何的表现形式都可以构成艺术。

 



拥抱更精彩的世界



对地域的误解是刻板印象,对个人的定义是刻板印象,对任何一件事物的擅自定义都属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无处不在,在一定程度上它真的有些可怕。


德国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曾说过——“艺术即自由”。


西奥多·阿多诺照片


若是那些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只拘泥于固定模板,而跳脱不出那些累赘的框架,那么我们也不会看到这么多精彩多样的作品。


若是我们这些欣赏者们只赞叹于那些常规定义上的艺术品,那么就会少有艺术家愿意去创造更多新类型的艺术品。


那么,我们的艺术发展将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在《奇葩说》的衍生节目《奇葩大会》中,一位叫麦孜燕的选手也对刻板印象进行过挑战,想要推翻大家心中的刻板印象。


麦孜燕在《奇葩大会》上的发言


麦孜燕说的没错,不要因为别人的刻板印象而去委屈自己。


刻板印象可能永远不会被消除,但我们可以自己过滤掉它。


不惧人言语、不畏人颜色、不局限于固有认知。


摒弃刻板印象,这样才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不管是艺术,还是生活,都会更加丰满,也更加充实。


在刻板印象的背后,有更精彩的世界等着我们。

 


作者 | 菜叶

简介 | 看上去Nice,耶



<END>





O'Kids 2019国际儿童艺术节




本届 O'Kids 国际儿童艺术节,七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充满了“童真童趣”的艺术家, 围绕着“想象”“构造”“童年”等命题展开讨论;对于“儿童与教育”,一大批优质机构与项目获邀,通过宣讲和陈列的方式展示创新儿童教育案例。O’ kids 以艺术性、创造性、互动性、教育性为主导,结合展览、表演、体验、讲座四大板块,探讨关于儿童艺术学习和体验的更多可能性,为全国对艺术世界抱有好奇心的小朋友和亲子家庭创造更无限的艺术空间。 





购票方式



O’Kids 2019国际儿童艺术节

展览票价:20元

(含一位成人和一名儿童同时观展资格,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购票页面)




主题展:共奏,你的声音

儿童艺术文献展:“童”奏,你的声音

特展:我和我的纪念——文淑芳婆婆的纸上重庆

 O'Kids国际教育圆桌会议

O'Kids动画特映:影像中的童年

O’Kids21天城市工作坊




参展艺术家Participating Artists:


牛嶋均 Ushijima Hitoshi (日本) / 仰木香苗 KanaeOhgi (日本) / 王若冰 Ruobing Wang (新加坡) / 陈赛华灌 Chen Sai Hua Kuan (新加坡) / 熊文韵 (中国) / 李继开 (中国) / 李红宏 (中国)/文淑芳(中国)



参展机构Participating Agencies: 


上桥南开小学、树人小学、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7级建筑学专业、自然生长艺术机构、先生书院、渴望宣言、顽乐堂艺术部落、优泥美式幼教、艺袭艺术馆、创梦谷创造性儿童艺术教育、一幅因素、鹿溪现代折纸工作室、云朵实验室








大板块

场同期展览

位国际艺术家

14 个创新教育案例

21 天不间断儿童艺术工作坊

这个夏天,FUN 肆玩!



2019.6.15 - 2019.7.28

原·美术馆

重庆·南滨路·东原1891






关于原·美术馆


原·美术馆由东原地产集团于2016年创办,位于重庆市南滨路东原1891商业建筑群落中的滨江球体建筑,因其独特的造型,又被誉为“重庆眼”,是立于“长江岸,观世界”的先锋艺术场所。美术馆面积近2000平方米,并带有临江无敌观景的高空露台,是集个性化景观建筑、艺术专业场馆、艺术收藏品鉴、公共艺术教育、时尚潮流策动发布以及高端消费社群互动的跨界空间,可支持架上、雕塑、装置、多媒体等多种艺术、戏剧、舞蹈及音乐形式的呈现。


原·美术馆以“直抵人心,引领城市的艺术与美学教堂”为自身定位,并践行“做每一个人的美术馆”为宗旨,通过策划举办兼具学术性、先锋性、潮流性和话题性的艺术展览、文化公教及跨界时尚潮流活动,成为连接大众、提升大众审美与“艺商”的策源地。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10:00am - 21:00pm

(每周一闭馆)



地址

重庆市南滨路东原1891中段




联系方式

电话:+86-23-86119778

邮箱:museum@dongyin.com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