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松间讲座」回顾 | 章燕紫:疼痛的力量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5月10日,松美术馆邀请中央美术学院章燕紫老师来到美术馆为观众带来一场主题为“疼痛的力量”的“松间讲座”。

 

讲座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章燕紫眼中的路易丝·布尔乔亚和她的作品;第二部分是章燕紫的艺术作品;第三部分关于艺术与治愈。




 讲座嘉宾


章燕紫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章燕紫,江苏镇江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双硕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曾在上海美术馆、今日美术馆、那不勒斯当代美术馆、香港医学博物馆、英国爱丁堡Surgeons’ Hall Museums和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 (MEAA)举办个展,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讲座节选



在讲座开篇,章燕紫老师如此说:

三月份,在香港巴塞尔期间举办了一个我的个展《自闭》,同期H-Queen’s楼里也有布尔乔亚一个展览,我认真的看了她的展览。我很喜欢她的作品。在讲座之前,布尔乔亚的纪录片反复看了4遍,看完之后感受到了与她的共通之处。在做了研究之后,决定把讲座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感受到的布尔乔亚


看了很多文章,很多理论家、批评家、媒体写的布尔乔亚,作为一个艺术家从我个人的角度去看,我觉得“疼痛”对于布尔乔亚来讲是很重要的原动力,所以这个讲座名字叫《疼痛的力量》。

 

我觉得布尔乔亚不需要去解读,太多的解读有时候太自作多情。当别人总是问我的作品是什么意思时,我其实挺痛苦的。每一次解读都是某一个瞬间的意见,或者是某一解读人的意见,这样就和布尔乔亚或者艺术家本身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了。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章燕紫



(一)布尔乔亚创作的原动力

 

1,父爱的缺失,担心被抛弃是她的痛。

在她的童年,她的父亲找了一个情人并在她的家生活了十年,做她的英文教师。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始终有一种担忧、恐惧,怕被父亲抛弃的恐惧心情萦绕着她,很多人解读她的一生都在摆脱这种恐惧。或许正是如此布尔乔亚的作品一直在表达一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与故乡的关系,这个关系包括背叛、依恋、焦虑、愤怒、孤独等,也因此她的作品在情绪上极具感染力。


1923年,法国尼斯,布尔乔亚与弟弟、父亲和纱蒂的合影


可以说最早期的疼痛来自于她的父亲,父亲对家庭的背叛,嫉妒、仇恨、恐惧成为她创作的原动力。她通过作品将内心的恐惧物象化,恨一个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恨”可以解释成是“爱”的另外一种表达,如果她不那么爱她的爸爸,也不会那么的恨他。父亲去世之后,突然间好像失去了一个对手,愤怒没有地方表达了。从她父亲去世,她就得了抑郁症,随后她都是在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治愈自己。

 

《不要抛弃我》2000年

布上干刻铜版画,44.5 x 44.5 cm,伊斯顿基金会收藏


2,乡愁是她的痛。

布尔乔亚结婚之后从法国来到美国,定居在纽约。布尔乔亚早期这一批的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法国的亲友,她自己把它们定义为“哀悼和乡愁”,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一种孤独和脆弱的感觉。所有的东西都是那么的瘦弱、那么轻易可以被推倒。

 

《人物》系列,1947-1949,松美术馆往期展厅


3,对女性身份的困惑是她的痛。

布尔乔亚说过:她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始终都是一个小女人的状况。这个时期的作品,有一些雕塑都是没有脚的。像乡愁里面一样,所有作品都是很容易被推倒和坍塌的。

 

4,对母亲的怀念是她的痛。

布尔乔亚创作的原动力里除了对父亲的“恨”,还有她对母亲的“爱”。布尔乔亚特别爱她的妈妈。她说她的母亲像蜘蛛一样的聪明、耐心、灵巧,也懂得保护自己。蜘蛛的出现标志着她对父亲的仇恨转向为对母亲的怀念和赞颂。在作品里她还曾经说过,站在巨大的蜘蛛下面,她感觉好像在母亲的子宫一样安全。


《妈妈》1999年

青铜、硝酸银、不锈钢、大理石,927.1x891.5x1023.6cm,伊斯顿基金会收藏,摄影:JJYPHOTO


(二)布尔乔亚将强烈的情感注入作品


布尔乔亚是感情特别强烈的一个人,她是个敢爱敢恨的人。所以,她的作品超越很多艺术家情感的尺度。她对妈妈的爱非常强烈,她一直认为自己是在等妈妈爱的小女孩。她借用蜘蛛的“丝线”来表达和妈妈之间永恒的连接。


对父亲的恨充斥着她早期的作品。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匕首、道具、棍棒、生殖器等,非常的疯狂。这些东西从分析角度来讲都表达了她对父亲的一种敌意。


《?亲的毁灭》1974年

塑料、硅胶、?材、布料与红?光,238x362x249cm 

艺术家都有些“自恋”,布尔乔亚非常需要被关爱,这是我个人的感受。她对爱有一种近似于变态的需求,她需要一种永不分离的关系。在她的作品里面可以看到毛巾面料做的雕塑,两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在她的作品中,能感受到永不分离。种渴求与对方连接在一起的愿望如此强烈,一下子又戳中我们。这件作品特别的打动我,让我有一种强烈的透不上气的感觉。

 

《情侣》2001年

布料,悬挂件,48.3 x 15.2 x 16.5 cm,伊斯顿基金会收藏


情感也是原动力一部分,布尔乔亚有着与众不同的火一般的情感。我们在女艺术家的作品里面常常能感受到直接的情感流露,男性艺术家可能隐藏得深一些。

 


(三)布尔乔亚作品中的语言符号


1,修复

她说:“我家里所有的女人,在我成长过程中,家里所有女人都用缝纫的针,我深深迷恋针,以及它神奇的能力。它可以修复破损,仿佛是一种原谅的行为。”

 

这是她对针和缝合的个人理。每一个人创作,与个人的童年经历,是有一定联系的。如果要问,一个人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创作?答案一定是个人最熟悉的手段,而童年会给一个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对布尔乔亚来讲,缝合成为她的一种独特的修复的语言。

    

《等待的时间》2009年

布料、干刻版画、墨水、档案染料、塑料,135.9 x 101.6 cm,图片:豪瑟沃斯


相对早期的阶段里,我个人认为她一边缝合一边伤害自我,但她也在伤害自我的过程中,得到了破坏、发泄后的满足,这种满足也可以算是一种修复。

 

到了晚年,她的缝合作品,相对比较平和宽容。在这些作品里面,能够感受得到这些缝合带给她的治愈。


《无题》2002年

挂毯、铝,30.5 x 30.5 x 30.5 cm,伊斯顿基金会收藏


2,扭曲

其实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的,别人无法感同身受。歇斯底里之弧作品中呈现的是只有特定人士才能做出的动作,优美并残酷。这种扭曲代表一种挣扎,在这种挣扎中似乎又能听到尖叫的声音,这是给我的强烈感受。


《歇斯底里之弧》1993年

青铜、抛光铜绿,悬挂件,83.8 x 101.6 x 58.4 cm,伊斯顿基金会收藏



3,螺旋

扭曲是静止状态下的一种动作,像瑜珈里的姿势或者是扭来扭去的动作。但《无题》里这样的螺旋是运动的,布尔乔亚非常偏爱这样的手段,很多作品里都有这样的元素。


《无题》2004年

铝,悬挂件,166.4 x 106.7 x 63.5 cm


她小时候在母亲旁边目睹织毯和洗染的过程,线团绕来绕去,它是一种螺旋的状态。在我看来是螺旋一种任性的状态,想摆脱掉束缚和规则。布尔乔亚希望顺应宇宙某一规律,达到一种超我的境界。


《螺旋形女人》1984年

青铜、石板盘 ,悬挂件,48.3 x 10.2 x 14 cm,伊斯顿基金会收藏


4,牢笼

看她做的笼子特别有感觉,笼子是布尔乔亚经常使用的符号,铁丝网编织的笼子代表着禁锢和隔离,也说明一种自闭的状态,另一方面又非常矛盾,笼子又是安全的一个壳,它并不只是把人关起来自闭,也在表达她害怕外界伤害需要安全的心理。


《牢笼(黑暗的日子)》2006年

钢、布料、大理石、玻璃、橡胶、线、木材,304.8 x 397.5 x 299.7 cm,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纽约,摄影:JJYPHOTO


5,攻击

布尔乔亚自己曾说作为一名雕塑家必须要有侵略性,蜘蛛既保持了布尔乔亚挑衅的作风,巨大的蜘蛛如此强悍。观众在蜘蛛旁边能从中感受到她蕴藏的一种力量。蜘蛛妈妈不仅仅是美的,还有锋芒毕露的挑衅。这样的攻击性、侵略性,代表一种母亲对孩子与生俱来的保护能力,代表了一种伟大而强悍的母爱。


《蜘蛛》1997年

钢、挂毯、木材、玻璃、布料、橡胶、银、金、骨,449.6 x 665.5 x 518.2 cm,伊斯顿基金会收藏

 

布尔乔亚是个特别坚强、坚韧、执着的女性,她用作品去抗议、宣战,艺术成为自我保护的方式,一种排斥恐惧的力量,最终获得自我的和解。

 

路易丝·布尔乔亚



第二部分,章燕紫的艺术作品


谈自己比较难,因此只讲一下几个展览中出现的作品”。


“2013年我在今日美术馆做过一个个展‘止痛贴’,这个展览之后我被贴上一个‘治愈’系的标签,做了很多医学博物馆的展览。有很多艺术家见到我后问我一些问题,把我当医生那样去问,我也试着用自己的经验回答他们一些问题,但是我并不是医生。”



在今日美术馆的展览上使用几万张止痛贴作装置。这个展览之后,有一个癌症患者跟我讲看了这个展览特别的感动。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社会责任感。



“今年3月份在香港做了一个个展叫《自闭》,自闭展览与前期创作算是一个推进。大家认为的我,开朗、热情、阳光、正面,但其实我认为人是很多面的。我知道自己不太愿意打开自己,有时候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局外人,尤其是越热闹的场合,我越是跟大家聊得很开心时,我经常觉得自己已经游离出那个欢快的躯壳,看着她说笑感到很孤独。这种感觉我觉得很荒谬不太说的明白,这个展览就是围绕这种感受。我觉得我越来越享受一个人,我要给自己自闭找一个理由,不要觉得自闭是一种病态。最好的理由是:我关上门时打开了内心。确实是,当你关上很多通道的时候,一定会有你没有发现的通道。”


《挂号》是跟医疗有关的水墨作品。


《宫》:完全按照博物馆收的最早的产床1:1的作品,它很小。 用止痛贴画的是在医学博物馆种了很多草药。把生孩子的痛和外面止痛的草药美感结合在一个作品里面,想表达的是从这个小小的洞里,涌现出那么多生机勃勃的五彩鲜花。



2018年英国爱丁堡医学博物馆又邀请我去做个展,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博物馆。它是西医的发源地,福尔摩斯小说的作者就是这个医学院毕业的,里面陈列了很多医生的作品。我在那边经过了调研回来之后创作的,根据场地和博物馆给我的感受所做的展览。

 

2018年在英国我有两个展览同步的进行:一个是医学博物馆,还有一个是在巴斯东亚医学博物馆。


在医学博物馆用了很多胶囊,每一个胶囊里都是孩子们写的愿望,这个作品叫《愿望胶囊》。当时发动很多的人为我写愿望,大概有几万人。



“树枝”是在苏格兰爱丁堡直接找的树枝,用朱砂画的山水材料缠绕,捡来时树枝都是断的,并没有很长,但我用纱布一点一点缠上去,让树枝变长。医学博物馆有很多血管的标本,而我觉得树枝就是大地的血管。


《炁》:64米的长卷,这个炁是人体气脉的“炁”。作品中的大运河就像人体隐型的经络。


《所有的火山都不过是一个青春痘》:用了针灸的针和朱砂山水纱布材料制作而成。这个作品源于一种心痛的感觉。


《自闭》展览分两个部分:一个房间很多铁丝网,是刺痛的感觉;另外一个房间有很多竹片,上面写着庄子的《逍遥游》、毕达哥拉斯的《金色史诗》、古琴谱......我在一个房间挣扎,然后去另外一个房间疗养。

 

 



第三部分,艺术与治愈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艺术家都有“病”,这是一个常态。

 

应该说古代艺术家修身养性,这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现代艺术家身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原来手艺人或者是文人墨客的状态。艺术家更多通过作品表达自我,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态度,对生活和爱的理解。

 

当代艺术可以说是社会自我观察的系统,艺术家就需要比别人更敏锐,甚至更犀利,才能去感受到一些常态下感受不到的东西。艺术家有时候会去放大那些被忽略掉的东西,在放大过程中不断追问,揭示人类共性的东西,解决内心深处的困惑。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的心理并不是常人的状态。


路易丝·布尔乔亚


我在2009年也是非常焦虑,我画医疗题材之后好了很多,也是找到一个抒发的渠道。2013年我做止痛贴作品的时候,画了成千上万个佛像,还在止痛贴上画了一些鲜花,其实我内心深处有想献给我妈妈想法的。



“挂号”系列,我回忆起小时候的玩具,比如听诊器......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深的。



章燕紫“挂号”系列作品


为什么说艺术家有病?找到病因、病根的过程是痛苦的,需要把自己打开,是需要通过不断的伤害自己找到自己的病根。而创作的过程中其实是 “坦白”,这样坦白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但人往往很难真正去跟自己坦白。

 

好的艺术一定是历经痛苦的。很多时候,创作让艺术家变得很痛苦。艺术家希望通过这种痛苦的过程重建自己、修复自己,但事实上未必能修复。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当把自己剖开之后就没有能力再把它修复起来了,像这样的作品是伤身的。艺术家的作品如果能打动他人,那是因为做的过程中自己心动,别人才会心动。


章燕紫《處方》系列,紙本、水墨等綜合材料,尺寸不等,2017年



艺术到底有没有治愈作用?


有。比如写东西,写的过程就是一个治疗的过程。还有一些不断动手消耗体力的重复手工也是一种艺术治疗。

 

对于艺术家来讲解剖自己,其实是一个释放的过程。没有想法硬逼自己创作肯定做不出来,必须有一腔东西憋着不得不爆发出来才去创作,而这样释放的过程对创作者来说是一种治愈。

 

艺术家其实是消耗自己,追问的过程十分痛苦,这个过程有可能是伤害,有可能是治愈。艺术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把它变成一种手段进行治疗,但对艺术家来说有可能打开自己之后缝不起来了,有很多艺术家疯了就是这样,打开自己之后没有办法修复了。

 

什么样的艺术是可以修身养性的?董其昌曾说“宋画”是折寿的,因为宋画太细,画的太累。他认为画画应该是你心里有想法的自然流露。所以我觉得文人画是对身体有好处的,普通人想要通过艺术治愈自己,建议画一画中国画,勾一勾线描。线描在勾线过程其实是运气的过程,因为画很长的一根线都不能呼吸,从起端到收笔,一定是屏住呼吸一直拉到最后,这个过程能让你的身体达到一种专注的、舒服的状态。

 

很多人给我贴标签:“治愈”。我觉得对于我来讲,所有治愈都是暂时的,艺术止痛的过程是无尽的,永远是用下一个痛来止这个痛的过程。


章燕紫《決斷地》?墨設?紙本 97 x 97 cm 2019年


回到布尔乔亚的作品,真正的艺术是在痛苦中产生的。因为痛苦的力量是巨大的。艺术是一个苦苦寻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惊喜,也有痛苦。

 

对我来说,艺术是一个不断剖析、修复,再剖析、再修复的过程,一个自圆其说的过程。我经常在自圆其说,完善自己的世界观。有时候我们的创作别人不能理解,不用担心。但只要能自圆其说,内心就有一个安顿之处。

    



提问:今天题目是“疼痛的力量”,您觉得疼痛对于艺术家来讲是什么样的力量和情感?在作品中,从您的角度来讲如何进行体现?在布尔乔亚讲座里,为什么用多这样的词?

    

章燕紫:看了布尔乔亚的纪录片,我感觉她是一个爆发力极强的人。而且我觉得她作品有很多给我一种血淋淋的感觉,其实她很女性,这种疼痛的力量大家可能认为是她童年的阴影,后来她不断失去亲人被抛弃的恐惧,这些是她所有的力量。

 

对于我来讲,疼痛可以给予我力量。每个人都会经历痛苦之后,把这些痛苦转化成创作时,一方面可以治愈自己,一方面也可以给别人带来能量。所以,我说疼痛是有能量的。

   

    

 

识别二维码

查看精彩回放




特别鸣谢

嘉宾:章燕紫

直播平台:在艺APP




松美术馆今日闭馆

本文涉及布尔乔亚的图片版权归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




松,不止艺术!

Song Art,More than Art!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