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
历史上的马可·波罗作为东西方文化与贸易交流的使者曾经到过泉州,并对这座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赞不绝口。时至今日,马可·波罗依然是泉州妇孺皆知的人物。
如今广州大剧院将马可·波罗以歌剧的形式带回到泉州,再一次作为文化交流、中意两国友谊的缔结者,见证泉州新文化地标——泉州大剧院的启幕。
用歌剧《马可·波罗》指挥汤沐海的话说:“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和一颗勇敢的心来到中国,来到泉州的,这一次,换泉州人带着这样一颗好奇心走进歌剧《马可·波罗》。” 从此,泉州成为一座有歌剧的城市。
马可·波罗》泉州站首演剧照
6月30日,《马可·波罗》首演亮相,为上千市民带来高水准的歌剧艺术盛宴。终场谢幕时,观众席上掌声经久不息,有看剧的市民说,这是她第一次鼓掌鼓了那么久;还有人说,当台上的文天祥唱起《过零丁洋》时,他们的眼泪就下来了。观众里还有不少是在外地打工求学的本地人,知道家乡将上演第一部歌剧,都纷纷赶回来。其中有一位戏迷,她常年奔走在全国各大城市“追戏”,听说《马可·波罗》在泉州上演,她一连买了两场票,看完后直呼:“那舞台、那音效,真是值回票价了!真没想到泉州大剧院的首场演出就能引来这么棒的剧目!”中学教师陈老师也是第一次看歌剧,她用“非常震撼”、“非常享受”来形容自己看完《马可·波罗》的感受,她希望泉州能给市民创造更多的这种机会,让下一代的眼界格局更加开阔。
<< 向左滑动浏览更多首演剧照 >>
连日来,福建省的媒体一直在报道泉州的“首部歌剧”,《马可·波罗》在《海峡都市报》《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石狮日报》、泉州广播电视台等栏目上热度不减。人们惊讶于,广州大剧院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演出,而更重要的是背后文化交流的意义。《马可·波罗》剧组与当地演出团体合作,又带领中外艺术家们深入了解这座“海丝”名城的古老魅力,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促进。
《马可·波罗》的舞台上有近百人的合唱团和舞蹈演员来自泉州本地,为了这部歌剧已经排练了两个多月。泉州市闽南民间舞蹈歌舞传承中心的负责人说,这是他们遇到的最难的一次演出,合唱很国际范,跟普通歌曲的演唱很不一样。100多页的乐谱、三个小时的唱词和动作、1分钟快速换装等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尽快难度很大,但能参演这样一部大制作的歌剧,对每一位当地演员来说都非常难得。剧组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让当地演员印象深刻。
马可·波罗B组扮演者南枫协助录制歌剧普及短视频
除了业内的相互促进,剧组还很注重艺术普及,为了让大多数第一次接触歌剧的泉州市民更加了解歌剧,剧组对媒体开放了后台探班,通过媒体揭秘一部歌剧制作的方方面面,同时还邀请青年男高音、马可·波罗B组演员南枫录制了三期深入浅出的歌剧普及短视频,在泉州市民中广为传播,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歌剧。
歌剧《马可·波罗》主演在天后宫前合影
广州和泉州都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古老名城,剧组为了让中外艺术家们能更深入了解泉州这座让马可·波罗赞不绝口的城市,在排练的间隙,安排游览了当地的开元寺、天后宫等名胜古迹。
饰演马可·波罗的意大利歌唱家朱塞佩·塔拉莫说,看到了小时候在李小龙电影里看到的事物,仿佛梦一般,想到几百年前,交通那么不发达,马可·波罗经历了多少艰难才来到这里,到这个文化差异巨大的地方来交流,真是伟大。看到马可·波罗笔下的泉州,看到这里文化的包容、信仰的共存,亲自走进这座城市后,他与马可·波罗真正地产生了共鸣。
《马可·波罗》泉州站首演剧照
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成为中意文化交流的使者。这是今年3月,国家领导人在即将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之际,给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师生的回信里表达的期望。
可以说,歌剧《马可·波罗》从酝酿到诞生,就是以文化交流为己任。2016年10月,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演院线在原文化部指导下发起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随即提出制作原创歌剧《马可·波罗》的规划设想,项目获得了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积极响应,使《马可·波罗》的制作最终落户广州,并以广州大剧院为创作基地。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5月《马可·波罗》被列入广州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并完成在广州和北京的首轮演出,收获专家、媒体、观众的好口碑。2019年,《马可·波罗》展开第二轮巡演,6月在中国泉州演出后,9月将前往意大利热那亚,受邀为卡洛·费利切歌剧院2019-2020年演出季揭幕。
2020年是中国意大利建交50周年,把《马可·波罗》带回家,是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和广州市给中意友谊献上的特殊礼物,必将加深中意两国人民间的情谊,成为中意两国建交5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