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格堂工作室 2019
摄影仅仅是按快门吗?
我们从一副图像开始...
当下手机及摄影设备的普及,人人都会拍照片,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但最为珍贵的,是能在这拥挤的图像世界中找到自己的视角。我们的工作坊就是与你一起探讨如何思考,如何拍摄,如何审视,如何呈现,怎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图像。千篇一律不是我们的结果。
基础工作坊—课程介绍
木格堂会从学员自身的疑问开始,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从不同摄影器材的使用、摄影材料的实验、暗房冲扫等技术的实践,再到创作的理论思考,学员的创作实践,学员与艺术家导师进行现场研讨答疑,共同解决存在的疑惑。 以交流、实践、讨论、解析的方式推进,以优秀的案例进行说明和比照,并同时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现场实践操作和后期呈现。工作坊讲授的方式和理念围绕着学员的疑问进行,在一个月的课程安排中,如何思考创作和实践出属于自己的图像是课程核心。
木格堂工作室
课程安排
o 当代摄影的案例
o 不同摄影器材的实践和比较
o 黑白彩色后期冲扫与暗房基础
o 照片的定义和历史
o 怎么实践图像—摄影师之眼
o 怎么建构图像—照片的本质
o 专项实践训练
o 一对一作品研讨
o 职业艺术家导师
o 艺术知识扩展
o Muge Art Space结业分享会 + 重磅嘉宾的作品分享会
[授课地点] 成都木格堂工作室
[授课时间] 2019年7月10日-30日
[授课老师] 木格 郝浩然
[学员人数] 3-6名
[学费情况] 8000元/人
[联系方式] 微信 mugetang2017
木格堂工作室
学员经验
从2017年的三月到今天,我们的“从一副图像开始”工作坊已经开办了十一期,其中邀请过骆丹老师、冯立老师、张克纯老师、陈春林老师、黎朗老师担当工作坊的嘉宾导师。学员的身份,地域和经验也是丰富具有多样化。
对于摄影教育,我们注重的是每一位学员思考和执行的能力——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现的过程。每个学员都不是孤立的,他们与木格堂共生,在这里的学习结束代表了建立自身系统拍摄的开始。工作坊结束后,我们会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跟踪观察,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回看、梳理、总结,得以帮助参与教育计划者从模糊的创作初期进一步的理清思路,这就是木格堂理解的共生关系。“共生” 栏目就是我们对此理念的实践,每期我们都会选择介绍一个学员的作品与其想法,经历。
工作坊花絮
工作坊最后一堂课会请不同的艺术家和摄影师前来担当嘉宾,第十一期摄影基础工作坊邀请了著名摄影师张克纯老师与学员分享十多年的创作经历与最新作品《China》,同时与学员们深入交流与探讨。
讲师介绍
木格(1979年出生于重庆,现居住在成都)
摄影师,木格堂创始人
www.mugephoto.com
木格的作品得到广泛展出,包括纽约Katonah艺术博物馆,德国波恩当代艺术基金会.英国QUAD艺术中心.澳大利亚莫纳什艺术馆.中央 美术学院美术馆, 上海摄影中心以及纽约Anastasia画廊等。
他的作品刊登评论于众多出版物,如《纽约时报》《纽约客》《华尔街时报》《PDN》,法国 《LeMonde》,荷兰《Eyemazing》,《英国摄影》,日本《IMA》以及《中国摄影》《生活月刊》 等。
木格曾获得2013年度美国PDN摄影界新闻杂志《PDN”30》年度摄影师奖,日本IMA杂志评选的16 位值得关注的70-80代摄影师,美国HeyHotShot摄影师奖,2012年中国大理最佳摄影奖等奖项,他的作 品被众多机构和私人收藏,包括荷兰OBC银行,加拿大中国资料馆,上海摄影中心等。
.
.
.
?木格堂
郝浩然
www.haoranhao.com
郝浩然现工作生活于成都,2018年毕业于马里兰艺术学院纯艺硕士学位。他的创作带有一种冷静的审美,形式表达极富个人趣味。他在创作中探索摄影和图像在不同材料和概念下的使用,涉及声音、材料、装置等媒介涵盖,以此关注作品的呈现和论述。作为摄影艺术家,他不满足于摄影的平面表达,试图突破其二维边框限制;照相成了创作的第一步,之后更多的是对图像进行多元处理,以及如何看待和利用图像本身的局限性,并探索图像媒介在创作实践中与其它媒介的结合发展的可能性。
近期创作从家族史挖掘出历史资料,让他的形式突破有了内容上的依凭。艺术家继续发问:“图像作为照片的译码,情节或者形象也不再是主体,‘记忆’和‘纪念’从原本的照片中抹去。当图像不带有本身所指代的意义时,原本客观的阅读方式,影像试图传达的语言是否还存在?”我们在浩然的摄影装置中,看着影像在形式上的“自由与毁灭”,不觉地把碎裂而成的元图像与个体历史记忆联系起来...
.
.
.
?郝浩然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