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人杨扬在导览
上周六,中间美术馆再次迎来活动日,下午首先由资深媒体人杨扬带领十几名观众一起,结合自己在艺术行业的见解与经验,针对“快乐的人们……”展进行了近一小时的导览。
圆桌讨论现场
随后在会议室举行了名为“矮檐与高地——论艺术批评的误区”(“七夜评论”Sunday Review第一期)的圆桌讨论。这个由写作者、艺术家郭锦泓和周婉京创立的写作与讨论平台,邀请了卞卡、宋轶、苏伟三位艺术评论写作者、策展人作为嘉宾,五位参与者分别提交自己撰写的一至两篇文章,针对文本进行评述和讨论。
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苏伟
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苏伟带来的是《从历史批判到自我批判—我们为什么要读汉斯·贝尔廷》这篇文章,结合了本土实践的困境来谈贝尔廷的艺术史写作方法在今天的意义,牵引出处于不同竞争关系里的艺术史叙述各自所在的情境问题。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部策展人
卞卡作为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部策展人,同时一直为台湾《典藏·今艺术》撰稿,他希望自己的写作是在更大的背景下去谈论话题。本次圆桌讨论卞卡提供了两篇文章:《埃及病人,伏尔加格勒的边缘剧场和遗忘》和《“挑衅者”的紧急时刻和他的临时超市》。第一篇更像一个随笔,他评论了上届足球世界杯中两只来自阿拉伯世界的球队的比赛,借此讨论当代的欧洲中心主义问题。第二篇文章是针对艺术组合“坚果兄弟”的艺术项目“农夫山泉事件”所做的评论,他在文中提出:“艺术家是否有权通过艺术方式让事件发酵,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伦理问题。”
研究者、写作者周婉京
周婉京从女权主义角度出发,针对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的群展“表演社会:性别的暴力”而写了《性别何氏论为暴力的注脚》这篇文章。她分析了艺术家黄炳和刘野夫的参展作品,希望能打破“到现在一点儿进度都没有的”90年代女性理论这个壁垒。
策划人、写作者、影像作者宋轶
宋轶的《亚洲时间》是对2015年在广东美术馆举行的首届亚洲双年展所做的评论文章。他在评述这个展览的组织架构和策展思路的基础上,提醒我们要辨别展览的动机和指向。
艺术家、写作者郭锦泓
郭锦泓带来《致颖个展》和《以Gell的理论批判维也纳行动派艺术家hermannnitsch作品》两篇截然不同的评论文章。她将后者作为反面教材来说明艺术评论写作的“高地”困境。
圆桌讨论现场
五位艺术评论写作者分享自己的文章后,结合文章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话题涉及艺术的伦理性、写作者如何开展调查、在写作中如何“引用”他者等等今天我们在进行写作和阅读艺术批评时常会碰到的问题。
正如讨论中所呈现的,今天处于困境中的艺术写作,需要重新正视写作的主权和知识视野问题,这其中需要的是写作者不断建立主体视野的欲望、严谨的工作方法与保持批评距离的立场。
正在展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