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二元论
时间:2019年7月10日 10:00-17:30
地点: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甲59号文化大厦20层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
主办:OCAT研究中心
支持: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
请识别以下二维码预约报名
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的命题自20世纪初以来长期占据着中国艺术,尤其是现代中国艺术的相关叙述。这种二元对立话语在艺术史作为现代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中不乏理论原型,且能在各类艺术史写作中找到多种形式的变体。OCAT研究中心本年度柯律格的年度讲座中,20世纪初中国艺术二元叙述兴起的历史语境将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也将构成本次研讨班关于现代性话语结构反思的一个基点,试图在中国现代艺术史及更广的领域削弱并超越二元范式,思考如何构建一种更平等的史学史和方法论。
如上所述,中国艺术传统与现代在话语层面的对立与20世纪初艺术史的学科发展史和中国面临的全球视野下的现代性不可分割。世纪之交德语世界的艺术史理论话语中,以沃尔夫林及李格尔为代表,建立在形式分析基础之上的二元对立模型通过中国知识分子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沿用,被引入中国关于自身艺术的叙述中。其中艺术作为文明成就的典范,成为振兴民族的论述焦点之一。因与世界汇合后对中国地位的意识引起的历史危机,“传统”也被视作一种落后的代名词,与进步的、现代的逐渐区分、对立。
不可否认,二元对立视角在当下作为一种艺术史普及性的教学手段仍然不失其有效性,但作为学术研究的压倒性范式,我们早已见证了其战前劣迹斑斑的历史——艺术史被引入一种以寻找差异为目的的方法论循环,拘泥于意识形态控制之下的对立描述,甚至成为鼓吹极端主义的话语。要超越现代中国艺术史中二元对立的范式,我们需要将其纳入到20世纪初全球现代性的语境,意识到它作为历史症状的根源,同时透视其作为历史叙事背后的表现结构。也就是说,一方面要认清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二元论范式及其兴起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全球化与现代性中欧美主导的话语权利结构如何介入到了中国现代艺术史学史。
正是在这一话语权力结构作用中,现代性的历史特殊性逐渐被转译为地理特殊性。通过模糊的地理二分法,在“东西相遇”这一情景演绎下,中国的现代性便被表现为完全由西方输入的过程。再者,将传统与现代对立,所有传统的范畴便自然纳入到了非现代,并隐含着否认了中国自发的现代性的可能。因而,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这两组关于中国艺术最常见的二元对立,是将欧美历史发展的轨迹作为单一现代性的一体两面的表现。柯律格等艺术史学家长期以来立足明清中国早期现代性的研究,也可以视作以历时性的视角,论述中国自发的现代性的努力。
本期研讨班的发言中,有关宗白华艺术理论的论述侧重学科历史,“绘画六法”在印度、中国文学在日本的输出共同强调中国艺术及文艺理论对同时代跨国思考和论争的贡献,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现代主义汉语诗歌将中国与被殖民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意识这一维度紧密相连,关良的个案分析立足民族主义及主体性。它们共同将中国嵌入全球的现代性,力图让中国现代艺术史与世界产生更全面和复杂的连接。
10:00-12:00
发言人: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发言题目:《基于“灵境”之说的形式分析——宗白华有关中国书画表现的三个概念》
发言人:黄虹(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发言题目:《进入“东洋的理想”:兼论“绘画六支”释义》
14:00-16:30
发言人:戴燕(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文学如何“引领 ”》
发言人:张晶(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发言题目:《冷战中的回望与拓新:华文现代主义诗歌在新马文化场域中的另一种可能》
发言人:杭春晓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古代研究室主任)
发言题目:《关良之身份“陷阱”与形式语言——20世纪“传统”、“现代”的一种认知机制》
16:30-17:30
圆桌讨论
主持人:郭伟其、沈晟
对话嘉宾:郑工、黄虹、戴燕、张晶、杭春晓
郑工:《基于“灵境”之说的形式分析——宗白华有关中国书画表现的三个概念》
20世纪四十年代,宗白华提出有关中国书画艺术表现的三个概念,“空间感型”“线纹”与“形式创构”,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中国书与画之间的文化关系,揭示中国书画艺术审美观念的起源以及在形式语言上的特征,其论述角度与所依据的材料有其独到之处,如从笔法入手,以为形式结构与人的生命情绪表现相交融构成了艺术的境界。本文以此展开分析,讨论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论述,如中国人的空间意识与线结构问题,物的“骨气”与线的“骨法”,以及他对抽象笔墨“超实相结构”的陈述,特别是对中西绘画的比较上,在流行的二元论话语中寻找能相互沟通的基质,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表达其非线性的圆融观。
黄虹:《进入“东洋的理想”:兼论“绘画六支”释义》
19世纪的西方世界对印度艺术有一个普遍见解:印度次大陆没有进化出“美的/高级艺术”(fine/higher arts),印度艺术只能归入“装饰艺术”。这个见解的潜台词是,西方人是拥有以科学和理性为最高原则的“美的艺术”的文明民族,印度人属于不具备制作高级艺术的能力却拥有装饰天赋的野蛮民族。随着东方学研究的深入和印度民族主义兴起,印度知识分子致力于重建“辉煌往昔”,他们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试图证明印度古代建筑、雕刻和绘画是“美的艺术”而不是“装饰艺术”,并逐渐开始探讨具有“印度性”(Indianness)的审美理想。“味”(rasa)、“情”(bhāva)和“美”(saundarya)成为印度艺术批评的核心词汇,批评家以它们为基础建立一套兼容西方和本土的审美准则。
与此同时,西方艺术批评标准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和罗杰·弗莱(Roger Fry)通过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欣赏树立起以纯形式和情感表现为特征的审美标准。印度艺术被东方主义者视为具有未受科学物质化的精神和生命活力而受到推崇。他们相信,东方艺术的综合性和概念性将会是西方艺术摆脱物质性危机的出路。在一个更广泛的国际艺术批评语境中,印度被视为整个东方艺术文化的起源。尼薇迪塔(Sister Nivedita)、泰戈尔家族(the Tagores)以及其他印度知识分子协助日本美学家冈仓天心推广“亚洲一体”的理念和构建“东洋的理想”(Ideals of the East),反过来也借助后者的学说确立了印度是一体化的亚洲母体的信念。
在“东洋的理想”的视野中,谢赫“绘画六法”(Six Cannons of Chinese Painting)成为印度知识分子重塑艺术批评标准的一个参照,这种努力集中体现为印度第一个现代艺术运动——孟加拉画派(Bengal School of Art)——的领袖阿班宁德拉纳特(Abanindranath Tagore)关于“绘画六支”(Sadanga,或Six Limbs of Painting)的释义。通过对“六支”的逐句释义及其与谢赫“六法”的比较、互释,他把“六支”这首偏向于描述绘画技术过程的歌诀诠释为印度绘画的评价准则,并借此尝试搭建中国和印度绘画互通、互解的桥梁。从印度现代艺术历史发展来看,阿班宁德拉纳特的“六支”释义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印度性”过于狭隘的视界束缚,不仅如此,还促使“气韵/韵律”作为印度艺术批评标准的确立,从而,推动印度艺术进入“东洋的理想”、并最终超越“东洋的理想”,融入世界现代主义潮流。
戴燕:《中国文学如何“引领 ”》
我做过多年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文学史,是一个源自欧洲的专门讨论传统文学的学科,所以,从它引入中国那一天起,当我们用它来讲述中国文学历史的时候,在讲述过程里,就一直存在着传统与现代、中与西的文学观念上的矛盾。又因为我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所以,恰好也知道一点六朝唐诗和明清小说在日本的被接受,那个时代的日本,最仰慕中国文化,有教养的日本人不仅学习中国的诗文,还用汉语写作,但是,他们写作的汉诗文及汉文小说,与六朝唐诗及明清小说,到底是有不同。我想通过这样的古今中国文学历史,并且是用一些实例,来说明中国文学从来不为国界所限制,历史上,既有过文学的输出,也有过文学的输入,因此,中国文学才保有活力。而未来的中国文学,也应该是向世界开放的,开放才能引领。
张晶:《冷战中的回望与拓新:华文现代主义诗歌在新马文化场域中的另一种可能》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自19世纪末在欧美兴起,随后席卷世界,对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世界各国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所探讨的冷战时期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华文现代主义诗歌源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之下的现代汉语诗歌,生成于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英德法等多语种的现代主义诗歌对汉语诗歌自西向东、进而南下的跨语际流动中。在这漫长而复杂的文学跨国旅行中,新马华人恰好经历了由英属殖民地庶民到多元族群国家公民的身份转化。对于那些选择创作、发表华文现代主义诗歌,甚至因为对华文现代主义诗歌这类特殊语言、文体和风格的艺术形式的喜爱而自发结社活动的新马华人而言,他们自发自愿的艺术选择实则是新马华人试图融合东西、超越冷战思维的文化对话与身份建构,意义重大、意味深长。本文将以开新马现代主义诗歌风潮之先的陈瑞献、温任平两位诗人为研究个案,聚焦他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间的诗歌创作、文论主张、编辑结社等文学建制活动,辨析中国资源、西方营养与本土诉求等多方文化政治力量在新马华文现代主义诗歌生成演变中博弈互动的权力关系,以此探求新马华人在南洋落地生根后不断回望中华文化之根、在融汇中西诗艺后大胆实验创新而为华文现代主义诗歌所寻求的另一种可能。
杭春晓 :《关良之身份“陷阱”与形式语言——20世纪“传统”、“现代”的一种认知机制》
关良(1900—1986)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成为推动现代艺术的重要画家,晚年却以水墨人物画著称。他在20世纪画坛被赋予的文化角色,常被描述为看似对立的身份:现代主义开拓者、传统回归者,其间差异则被视作因政治现实而发生的“改弦易辙”。本文从“双重身份”的表述入手,指出“改弦易辙”的“知识”存在“传统与现代不相兼容”的潜在前提。针对这一前提,通过辨析其早年与晚年的转折句,认为现代、传统在关良认知结构中并非不兼容。相反,通过形式语言为着眼点的认知方式、简繁关系为基础的判断逻辑,传统、现代获得了知识的重构。该经验向我们表明:文化碰撞不是简单对抗的“零和博弈”。看似不同的资源存在细微、蜿蜒的认知孔隙,并形成相互包容的交错关系。新的历史主体在幽微的缝隙中获得策略化均衡,使博弈关系从紧张对抗转变为互动生长。
郑工,福建省福州市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并主持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及中国现代美术思潮,区域美术、美术理论及批评等,出版《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美术思潮》《边缘上的行走:澳门美术》《文化的界限:福建民俗与福建美术研究》及CHINA IN PAITINGS:FOR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新星出版社)等学术专著,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第二届文化部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年)等。
黄虹,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印度Visva Bharati University访问研究者。博士论文以“泰戈尔的艺术乌托邦”为研究论题;近年学术兴趣主要在多元现代性生成视野中亚洲与西方、亚洲各国之间(以印度-西方、中国-日本-印度为中心)的视觉艺术交流与艺术观念传播,尤其关注亚洲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运动的影响、参与和积极介入。相关研究部分成果已在《新美术》《美术观察》《美术史与观念史》《艺术工作》《美育学刊》等刊物发表。
戴燕,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近代学术史。近著有《文学史的权力(增订本)》《远游越山川——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论集》等。
张晶,文学博士,跨文化传播学博士后,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比较文学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跨文化传播学,已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暨南大学学报》《安徽大学学报》《深圳大学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当代中国台港澳小说在内地的传播与接受》(合著)、《跨区域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合著)等多本学术著作,主编《台港名家名作选读》《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等读本。作为主讲教师之一的《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导读》两门课程已在中国慕课大学在线开放多年。曾获武汉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湖北省第六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大学杰出青年等荣誉。
杭春晓,安徽当涂人,1976年出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美术史博士学位,同年留院工作。2015年获评研究员(正高)职称,并任美术研究所古代研究室主任。2016年获评博士生导师资格。2017年起主持美术研究所“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美研所论坛”“美研所大学堂”等工作。曾先后在各类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年出版的著作有《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副主编)、《方法论与美术史个案叙事》。
Call for Papers__World 3: Art History and Globalization (2018)
关于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是OCAT在北京设立的非营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主义的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也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它的学术主旨是:知识、思想与研究,它提倡当代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关注经典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出版与现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
开放时间:10:00-17:00 周二至周日(逢周一闭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蝉西路OCAT研究中心(地铁7号线欢乐谷景区站B出口向北100米)
联系方式:+8610 6737 5618
展览垂询: info@ocatinstitute.org.cn
网址:www.ocatinstitute.org.cn
欢迎转发我们的信息至您的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