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 老 柴 !”
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关于致命的激情摧毁灵魂的故事,对爱和激情的渴求是人类的本能,它促使安娜奋起反抗当时的生活法则,不计代价地挥霍自己的激情,彻底臣服并最终为之毁灭。
柴可夫斯基 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1893)
艺术总监鲍里斯·艾夫曼认为,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之所以获得成功,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功不可没。曾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求学的经历,让艾夫曼有机会熟识各个时期的音乐家及其作品。创作时,他通常是由概念主导,再寻找与之相配的音乐,“这个过程类似于电影或戏剧创作。有了想法后,我会花许多时间听上千首作品,直到找到符合作品的音乐为止。”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艾夫曼将17首柴科夫斯基的音乐选段穿插在舞剧之中,精准地托举着安娜每一个阶段的心理变化。
今天我们就从耳朵开始,
“听”一场芭蕾,
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里,
探寻安娜那颗火一般燃烧着的内心。
伴随着《C大调弦乐小夜曲》清澈柔美的琴声,一场俄罗斯贵族沙龙呈现眼前。舞会上,已婚的安娜与渥伦斯基坠入爱河。
?《C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于1880年,旋律温暖,时而欢快、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悠扬,有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格。第一乐章C大调小奏鸣曲式的小品,序奏主题庄重有力,充满内在活力。主部主题流畅而委婉,旋律起伏较大,色彩沉郁而略含哀怨。
舞台上灯光骤然变暗,氛围阴郁,《D小调第一组曲》低沉的号声从远处响起,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之间貌合神离的婚姻生活让她不堪忍受,内心极度痛苦。
当《D小调第一组曲》第三乐章响起时,悠柔的乐声如不散的烟云缠绕着安娜的内心,悲哀地徘徊在丈夫与情人之间、挣扎在道德与欲望之间。
?《D小调第一组曲》 作于1879年,柴可夫斯基充分运用复调音乐写作技巧和管弦乐队丰富多彩的音响,使作品气势宏大、情绪激昂、有着强烈的运动感和冲击力。第一乐章赋格主题为18世纪风格,由两部分组成,旋律为号角式的音调进行,节奏为抑扬格。
与象征着世俗压迫的黑衣舞者一起出现的,是一段快节奏的诙谐曲《忆怀念之地》,安娜表面屈服于日常,挽着丈夫卡列宁的手臂行走在世俗生活的急流之中,心中却憧憬着与渥伦斯基的再次相遇。
?《忆怀念之地》作于1877年,在结束了一段令人崩溃的婚姻之后,从欧洲疗养回国的柴可夫斯基前往乌克兰南部散心。美丽的景致、怡人的气候、热情的款待,让他重拾创作力,写下这首钢琴与小提琴小品。在第二首“诙谐曲”中,小提琴急速奔驰,像在逃离些什么,又像在追寻些什么。回忆让柴可夫斯基冷却的情感再次有了热度,这种感情像极了此时的安娜。
在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抒情主题的伴和下,两个已经心灵相通的人彻夜无眠,舞台两端安娜与渥伦斯基各自压抑扭曲的肢体舞动宣泄着各自无奈又渴盼的爱。
?《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创作于1893年。第一乐章乐曲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乐章的终结部却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陷入爱恋却又不得的渥伦斯基用疯狂酗酒和社交来对抗内心的苦闷,《C小调第二交响曲》终曲巨大的和鸣释放着角色压抑在心底的能量,并给予他“夺取”的力量。
?创作于1872年的《C小调第二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早期交响作品中比较著名的一首,因其中大量采用小俄罗斯民间音乐,也被叫做《小俄罗斯交响曲》、《乌克兰交响曲》。这部作品体现了柴可夫斯基浓厚的乌克兰情节。对于14岁就失去了母亲的他来说,身在乌克兰的妹妹很长一段时间是他的精神支柱,乌克兰也成为他战胜命运的重要支撑力量。此时的渥伦斯基也在寻找着一种力量,去支撑他夺取那份看似遥远的爱。
挣扎在两个男人的争夺与撕扯中的安娜僵硬、颤抖,分裂,此时的配乐正是《哈姆雷特幻想序曲》带来的惊心动魄的悲剧性。
?《哈姆雷特幻想序曲》是柴可夫斯基继《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之后第三部受莎士比亚戏剧启发的管弦乐作品。音乐中爆发出的巨大张力和戏剧冲突,有力地塑造了哈姆雷特的音乐形象——神经质、怀疑一切、并为复仇而生。安娜也要“复仇”,为社会道德对人性本能欲望的桎梏而复仇。
抉择后的安娜是自由的、舒展的,在《G大调第三组曲》美妙的乐声中,与情人渥伦斯基享受一段难舍难分的甜蜜时光。
紧接着是一场华丽的双人群舞。在《悲怆》的第三乐章“谐谑曲”欢快跳跃又充满疯癫戏谑的乐声中,安娜和渥伦斯基挥霍着最后的激情和欲望,却同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上流社会唾弃和孤立的对象。
?《悲怆》的第三乐章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第一主题有意大利南部的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的风格,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乐章的第二主题有战斗般的感觉,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在舞剧中,它代表着安娜和渥伦斯基与世俗的严肃对抗。
直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再现部葬礼音乐响起,安娜彻底迷失在欲望的深渊,激情燃尽,绝望无助,幻象频生,内心崩塌,火车的轰鸣声埋葬了一切……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作于1869年,整部作品结构宏大,旋律优美,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柴可夫斯基采用奏鸣式结构组合中的变体曲式——双奏鸣曲式写成这部作品。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较为庞大的双奏鸣曲式,正是由于莎翁《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情的复杂性和其深刻的悲剧性决定的。在交响乐第二再现部的副部,此时,从这个爱情主题中裁截的碎片已变成泣不成声,凄凉惨淡的音调,男女主人公的逝去注定了爱情彻底毁灭的悲剧结局。篇未的最后四小节左手以强劲的震音,右手以强有力的主和弦结束了整个乐章。安娜的生命也在这巨大的震颤中愕然消逝在冰冷的车轮之下。
欣赏一部芭蕾舞剧的方式有很多种,
音乐一定是最入心的那一个。
收藏下方完整歌单
经典值得被反复聆听。
?
安娜·卡列尼娜 ANNA KARENINA
第一幕
C大调弦乐小夜曲,作品48(第一乐章:小奏鸣曲式的小品)
D小调第一组曲,作品43(第一乐章:序曲与赋格)
交响叙事曲“市长”,作品78
D小调第一组曲,作品43(第三乐章:间奏曲)
忆怀念之地,作品42(第二首:诙谐曲)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作品74(第一乐章:柔版-不太快的快板)
曼弗雷德交响曲,作品58(第一乐章:悲哀的慢板)
《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作品32
第二幕
C小调第二交响曲,作品17(第四乐章:终曲)
《哈姆雷特》幻想序曲,作品67a
G大调第三组曲,作品55(第四乐章:主题与变奏)
G大调第三组曲,作品55(第一乐章:悲歌)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作品74(第三乐章:十分活泼的快板)
忆怀念之地,作品42(第一首:沉思曲)
《暴风雨》幻想交响曲,作品18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2019舞蹈演出季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
《安娜·卡列尼娜》
——穿透灵魂的心理芭蕾,美到窒息的巅峰之作
时间:9月26-27日(周四-五)19:30
地点:广州大剧院 歌剧厅
票价:180 280 380 480 680 880VIP
时长:100分钟(含15分钟中场休息)
*一人一票,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扫描二维码在线购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