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巫鸿教授A.W.梅隆美术讲座视频观看链接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2019年巫鸿教授受邀为第68任A.W. 梅隆美术讲座(A.W. Mellon Lectures in the Fine Arts)的讲演学者,于3月31日至5月12日期间以“终止即开始:中国艺术与朝代时间”(End as Beginning: Chinese Art and Dynastic Time)为题,在美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开展了六场讲座。


公众可在美国国家美术馆网站(https://www.nga.gov/audio-video/mellon.html)观看所有讲座视频,也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接观看。



巫鸿教授的六场讲演探讨了中国艺术的叙事及其与艺术生产之间的关系,同时思考了一系列问题,包括朝代时间如何产生并渗透中国艺术的传统写作?朝代时间如何在特殊的历史原境中被充实和提炼?朝代时间如何与不同的历史、宗教和政治系统中的时间性互动?基于朝代时间的叙事又是如何响应和启发艺术创造的?

 

第一讲“中国艺术中朝代时间的出现”(The Emergence of Dynastic Time in Chinese Art),介绍了“朝代时间”这一核心概念及其对中国艺术史叙事的持续影响,并将此叙事模式追溯至公元前四世纪,此时一系列文本将视觉和物质形态与古代王朝的更迭联系起来。


第二讲“重构世界:秦始皇的艺术项目”(Reconfiguring the World: The First Emperor’s Art Projects),首先讲述了公元前四世纪发生的另一有关艺术的“朝代历史”,随即探讨论了秦始皇时期多种艺术项目(如带有传奇色彩的十二金人、骊山陵的雕塑等)与此历史叙事之间的关系。


第三讲“冲突的时间性:天命及其对立面”(Conflicting Temporalities: Heaven’s Mandate and Its Antitheses)聚焦于汉代艺术。此时的艺术在与新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根植于天命概念的史学发展的复杂互动中得到发展,或助力于王权的正统化,或通过与官方对立的视觉模式挑战皇权。 


第四讲“瑞像与朝代时间:叙说中古中国的佛像”(Miraculous Icons and Dynastic Time: Narrating Buddhist Images in Medieval China),探讨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瑞像”在此时成为历史叙事和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共同核心主题,虽然朝代时间的概念依旧延续,但其内涵和效用在宗教与政治权威之间被不断协商。


第五讲“缺席的艺术:遗民之声”(Art of Absence: Voices of the Remnant Subject)聚焦于朝代覆亡之后的时刻,及其与艺术创作和艺术史构建的关系。


第六讲,也就是这一系列讲座的终篇,以“终止即开始:朝代时间与革命”(End as Beginning: Dynastic Time and Revolution)为题,通过探索个人身体和形象的转换以及一个标新立异的现代视觉文化如何逆反自我呈现的传统模式,以检视中国朝代历史在1912年的终结。



本文内容参考美国国家美术馆相关信息



巫鸿

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 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和策展人。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其著作包括古代和现当代两方面。前者包括《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1989),《中国古代艺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1996),《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2005),《美术史十议》(2008),《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2009),《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等。后者包括 Transience: Experimental Chinese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1999),Exhibiting Experimental Art in China(2001), Remaking Beijing: Tiananmen Square and the Creation of a Political Space (2005),《作品与现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2005),《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2008),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Primary Documents(2010),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 History(2014),Zooming In: Histories of Photography in China(2016)等。




正在展出

1990年代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策展实践阅览室6月8日起对公众开放

The Reading Room Opens to the Public
讲座活动 | 艺术家作为策展人:展览的历史与能动性
Artist-Organized Exhibitions: Their Histories and Agency



征稿启事


出版 | 《世界3:全球语境下的艺术史》征稿启事

Call for Papers__World 3: Art History and Globalization (2018)



关于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是OCAT在北京设立的非营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主义的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也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它的学术主旨是:知识、思想与研究,它提倡当代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关注经典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出版与现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


开放时间:10:00-17:00 周二至周日(逢周一闭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蝉西路OCAT研究中心(地铁7号线欢乐谷景区站B出口向北100米)


联系方式:+8610 6737 5618


展览垂询: info@ocatinstitute.org.cn


网址:www.ocatinstitute.org.cn




欢迎转发我们的信息至您的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