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高建平丨“艺术终结”批判:夸大其辞却又意味深长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艺术终结”批判:

夸大其辞却又意味深长

 高建平丨文

《学术月刊》2012年第3期

“艺术终结”的说法,曾在美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丹托后来一再申明,艺术终结不等于死亡。然而,他关于艺术终结的第一篇论文,恰恰是在一本题为《艺术的死亡》的书中【贝瑞尔·朗主编:《艺术的死亡》,纽黑文出版社1984年版】作为主题论文而发表的。

 

因此,最重要的不在于死与不死,更不在于指责人们不懂区别,把终结当成了死,而在于理解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也许,这只是一个学术策略而已。在一个学术上众说纷纭,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只有说一些特别的话,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自己也应该对这种误解负责,或者,他所需要的正是这种模糊性。

 

的确,丹托的这种叙事策略成功了。在过去的近三十年中,人们一直围绕着艺术是否终结了、是否会终结、终结后又会怎样这一类的问题进行着长久而热烈的争论。大批的文章和书籍被生产出来,人们按照丹托或多或少曾设想过的轨道思考着,制造着与此相关的美学知识。通过大喝一句奇特的口号,使人们警醒,再细究其中的道理,这显然成了一种相当有效的做法。当然,正如前面所说,“艺术终结”的表述确实有其真实的内容。

 

所有艺术的这种种“死法”,都表明一个意思:艺术是存在于历史之内的。它有着一种内在的“进步”,没有这种进步,就谈不上什么“终结”。

 

对于我们来说,最容易理解的“终结”,也许是中华古诗词。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诗”和“词”的艺术,曾经在唐宋时代创造出了最辉煌的作品,显示出最活跃的创造力。到了明清时期,达到了它的成熟期,在技巧上,全面超越了唐宋,但无论诗人怎样努力,却很难创作出唐宋时代那种充满朝气的作品了。“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新诗兴起后,古体诗词就“终结”了。尽管在此以后,古体诗词还被大量生产出来,并且偶尔还会出现一些精品佳作,甚至还曾有过短暂的繁荣。但是,作为一种艺术方式,它们已经衰老了。我们能继续从这伟大的艺术形式中汲取无尽的营养,我们会继续教导我们的后代从小背诵中华古诗词,但纵观一个长远的历史过程,我们只能怀着忧伤和惋惜,目睹它们渐渐离我们远去。毛泽东写道,旧诗束缚思想,不宜在青年中提倡。他是对的,尽管他自己也作旧诗而且作得很好,尽管古诗词的写作群体仍然非常巨大,尽管中国新诗的成就常被人质疑。

 

与古诗词相同,绘画也是如此。无论是欧洲的写实绘画,还是中国的文人绘画,在现代社会面前,都面临着重重危机。我们可以继续去博物馆、美术馆欣赏这些古画,我们可以在现代艺术中不断使用这些艺术的元素,我们甚至还可以继续将临摹这些艺术当作学习手段,但作为艺术形式,它们已经古老了。继续以这些方式制作绘画,只能像今人写古体诗一样,仿佛不是创造什么新的东西,而是借用现成的形式放入什么东西一样,免不了给人以一种游戏感。世界是一个过程,没有时空隧道可以让我们回到过去。我们只能生活在当下,这是丹托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在《艺术终结以后》一书中,丹托通过对格林伯格的批判,提出了一个主题:表现论的破产。艺术有没有可能有这样一种进步,即表现的进步?不同时期的作品表现了不同时期的感受,尽管从作品本身看无所谓进步,但生活进步了,于是相应地被认为有进步。对此,丹托取否定的态度。这不是艺术的进步,而是表明艺术无进步。一个人二十岁时作画,五十岁时作画,八十岁时还作画。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作画风格,表现了不同的心境。这是不是进步?年龄长了,画的功力也会长,这当然可称为进步。但如果把“功力”一条抽去,光就“心境”的不同,对比年龄来说进步,是不是可以?不同年代的艺术家表现各自不同年代的感受;社会发展进步了,能不能说艺术也在进步?丹托说,这不叫进步,进步是这样一种情况,它是像内在生命力被展开一样存在于艺术之中,使它完成一个生命过程。一朵花从花蕾,到初放,到盛开以至衰败,是一个过程。艺术的进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艺术的终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成立。

 

但是,所有这些进步的终结,都是在复数的意义上讲的。一种艺术形式或门类兴起了,又最终消失了。人类目睹这种种艺术的兴和衰。这就是历史,沧海桑田,历史在循环往复,这本来已经是人们的常识。但是,丹托想要说的,是一个大写的、单数的“艺术”(Art)的兴起和衰败,这就成了人们所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艺术终结”的观念是以大写字母开头的“艺术”(Art)的存在为前提的。理论家们假定它的存在,又宣布它的死亡。这里面既有虚构,也有真实。

 

当我们说中华古诗词的终结,或再现性的、以制造错觉为目的的艺术终结之时,我们说的是小写字母开头的、具体艺术样式或门类的终结。这种终结是到处可见的。艺术本来就处在这样一种活态的环境中,一种艺术衰老了,另一种艺术生长起来。艺术史本就是这样一部生生不息的历史。

 

但从整体说艺术终结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这种终结观的前提,是有一种整体的艺术观。从阿尔贝蒂和瓦萨里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们所代表的早期现代,到从维柯、夏夫茨伯里、鲍姆加登、巴图和康德,艺术逐渐被单数化,成为一个整体。复数的“the fine arts”形成,从而标志着现代艺术体系的诞生之后,通过艺术概念的寻求,以大写字母开头的“Art”被建构起来,从而有了统一而单一的艺术,形成了关于单数的艺术界和艺术风格、流派和单一的艺术理论的追求。这时,某一种艺术风格,例如巴洛克,被认为理所当然地在其他的艺术门类中都有体现;某一种艺术运动,例如浪漫主义,可以席卷所有的艺术门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合理地去问一位音乐理论家:我知道达达主义在绘画上闹出的动静很大,你们音乐界怎么样?

 

回到前面的话题上来,大写字母A开头的"Art",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统一而单一的艺术界、艺术定义和艺术理论,既是实在也是虚构。作为现代性的一个标志,它代表着种种“进步”的汇聚,在种种观念的作用下,它们被凝结在一起。这时,一种不是针对具体艺术门类,而是对整个艺术而言的“终结”,才有可能被想象。

 

去除了一元,就迎来了多元。终结了单一的艺术概念,就使艺术的多样化成为可能。新生活、新观念、新技术,都给艺术带来了新的机遇。生活中的每一点滴变化,都会在艺术中带来新的东西。这些是进步吗?如果不是,那么,艺术又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着?

 

当代种种复杂的艺术现象,以及对单一艺术概念的超越,使得定义艺术变得愈加困难,艺术的性质也更为多样。前面说到过丹托的定义,即艺术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借助理论阐释能获得意义之物,其实也会带来很多的困难。

 

它意味着一切具有表意性之物都是艺术。我们走在街头,看到的每一面旗帜,不管是国旗,还是各种组织、公司和机构的旗帜,都具有表意性。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对谁有意义的问题。有的旗帜的意义是公众性的,有的旗帜的意义则局限于一定的范围。同样的情况还适用于我们在街头看到的所有广告、路标,以至于所有的房屋、家具、陈设和设施,以及所有的自然山水草木,它们都可能具有表意性。这样一来,我们所讲的,已不再是什么物是艺术品,而是什么物在什么历史情境和什么样的理论阐释条件下,可能成为或事实上成为了艺术品。

 

然而,问题并没有到此为止。实际上,如果我们说这一切都是艺术品的话,那么,我们就等于是取消了“艺术”这个概念本身,或者将这个概念转化为只是一种看事物的角度而已。这是一种实质上的取消主义的态度,并不符合丹托理论的精神。对于丹托来说,艺术是有定义可寻的,至少这种对定义的找寻过程是有意义的。 

——节选自:

《“进步”与“终结”:向死而生的艺术及其在今天的命运》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