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载自
▲欢迎点击关注▲
6月29日,广东时代美术馆与南方收藏家联合会共同举办了讲座“展览与数据:艺术研究中的数据到底有什么意义?”
“展览与数据”讲座现场
本次学术讲座邀请到了两位重量级的嘉宾就此论题展开对谈。他们分别是近期于剑桥大学取得社会学博士的张霖芝,和中国新一代活跃的艺术评论家与独立策展人鲍栋老师。
数量和逻辑如何能解读以质量和感知为核心的艺术世界?美国的社会学家通过几千条展览数据告诉我们美术馆(诸如大都会和MoMA)展览的形式与内容与展览的资金来源有关;而画廊与艺术家的关系网络则揭示了艺术家的职业发展道路。
在讲座环节中,主讲嘉宾张霖芝介绍了TED Talk也曾涉及的欧美案例,还通过1500条中国主要美术馆和画廊的展览数据,探讨了哪些艺术家在中国的展览中受欢迎,而哪些美术馆或者画廊相对更活跃的可能性。
张霖芝博士
鲍栋老师
在对谈和自由提问的环节中,两位老师也与观众一同分享数据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可应用性,并邀请在场观众参与讨论。这也是地处广州东山口的南方收藏家联合会空间又一次举办的学术性讲座。气氛十分热烈,在场观众相当投入和积极,向两位老师提出了多个问题。
此次学术讲座采取会员邀请制,仅对南方收藏家联合会的会员与广东时代美术馆教师网络会员开放坐席。
广东时代美术馆理事,广东电视台主持人刘澄霖(左一)
与讲座嘉宾现场合影
我们亦尝试为有兴趣的观众提供直播通道,美术馆哔哩哔哩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最高超过200余名。讲座活动结束后,大家化身迷弟迷妹,仍十分积极地与两位老师沟通交流。
?活动结束后
南方收藏家联合会空间今后也将会长期举办专业艺术活动,活动仅对联合会会员开放。欢迎更多有识之士的参与,敬请关注我们接下来的精彩动向。
南方收藏家联合会
下面与大家一起回顾讲座中的部分精彩内容:
在讲座环节,张霖芝首先与大家分享了社会学中是如何对艺术和艺术世界进行量化研究的。她阐述了社会学是一种群体的科学,而这会变成两个大类:
第一类是共识。我们的社会是靠大家共同认可去成立的,那就是共识。通过制度化把共识稳固下来之后,就成了我们所知道的制度。艺术其实是属于共识领域的,因为艺术的本质绕不开它的社会性,也就是大家所公认的是“艺术”的东西。
第二个是群体的分化。这其中一个固定化的表现就是社会结构,比如阶层,性别和种族,甚至更加松散地来说,我们的朋友圈。
讲座现场
在探讨数据的意义时,张霖芝讨论了其中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验证个人的经验,而这可以上升为科学。
比如中国当代艺术是在何时开始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张霖芝提到自己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大家都会提到这样的一个现象,感觉中国当代艺术在差不多2010年之后开始恢复。因为经济危机会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是画廊会选择不做展览来节省开支。张霖芝通过分析她所搜集的横跨2005至2015年的1500余条展览数据,从展览数目的增长图,显示中国当代艺术从2010年的确已经恢复到前危机时代,而到2013年,增长的趋势稳定在旺盛水平。
2015年纽约苏富比“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专场拍卖现场,
图片来源:Haowen Li
同时通过分析这些展览开幕时间的数据,也可以显示出展览的季节性。比如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一般在三月底举行,同期香港的画廊们也会有大量的展览开幕,这使得艺术行业一般过完年后就得开始忙碌起来了。虽然我们可能并不缺乏这样的个人经验,但是其实并没有对应的数据去支持。
2019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现场,?
图片来源:香港巴塞尔艺博会
第二个方面是识别与描述。通过对展览数据的种种分析结果,我们期望在中国展览体系里能够建立一个较为规范性的标准去筛选艺术机构。
例如,从社会学范畴里来讨论艺术市场,在五年的时间范畴里,那些能经常有展览,拥有自己的代理艺术家的艺术机构可能才能算作是画廊。就美术馆的评价标准来说,则主要需要检验它的口碑、艺术家的认可及展览质量等等。从展览数据中所识别出来的艺术家(包括策展人),他们所参加过的群展和个展次数也一览无遗。
广东时代美术馆
第三个方面是分析并发现问题。社会学有两个分析的方法:统计分析和社会网分析。
在统计分析的范畴里,其中一个案例是讨论展览的资助方对展览的内容与形式产生的影响。比如像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如此庞大的机构,他们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资金来源也相对多元。在美国,支持美术馆展览的资金渠道主要分为四类:超级富豪的精英藏家、企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国家艺术基金)和其他的Foundation(私人基金会)。
通过采访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美术馆里不同的人物角色(如策展人,馆长等)与不同的外部赞助方对展览的内容和形式的影响。比如策展人与精英藏家比较有共鸣,而馆长则会认为企业的支持不可或缺等等。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图片来源:Diller Scofidio + Renfro
在社会网络分析的案例中,比如观测艺术家职业生涯发展的社会学家Katherine Giuffre,就提到了弱关系的重要作用。从数据相关性的角度上来说,朋友圈不重叠的人更有创造力。
Katherine Giuffre TED演讲,图片来源:Youtube
张霖芝亦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其中主要分为两个方向。
首先是可见度(Visibility)概念的介绍。可见度是区别于声望和声誉,口碑和声誉的,其实是不带价值判断的。现在已经很难用所谓的“品质”去评判一个艺术家,而高曝光率本身已经成为品质判断中的一种,由此可见,可见度在当代艺术中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
比如,如果一个年轻艺术家的可见度高,这就意味着他拥有更多的职业机会。具体来讲,他被人看到了,就很容易会被邀请去参加别的展览。如果一个艺术家在不同的展览机构做展览的话,他则更容易被不同的群体所看到。这也是社会网络这一概念的延续,通过链接不同的群体,一个艺术家的可见度从而得以增强。
讲座现场
她的第二个研究重点是艺术与市场;盈利性与非盈利性。
在艺术机构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中,首先可以讨论它的中心性。比如这个机构在什么程度上能使得平常不会出现在同一展览中的艺术家互相产生联系,那么它的中心性就越大。?而在社会网络的对应性分析中,也就是把所有按一个因素引起的分类放在一起。在张霖芝的样本数据里,对应性并不显著。艺术机构的分块,其实是相当松散的,并没有出现分群的现象。?
她的研究结论是:美术馆和画廊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这样的联系是并不是单纯的商业利益结合体,也并非纯粹的学术标准联盟之间。商业倾向和学术倾向的分野,即使存在,并不体现在艺术家的分野上。
讲座现场
在对谈环节里,鲍栋老师提到了张霖芝把艺术放在社会学范畴中讨论,这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社会学是一个完整的学科,它有一套自己设定的研究对象、数据搜集与分析方法。在社会学里分析艺术行业,这有助于一个新的价值体系的建构。
艺术史上出现阶段性的变化或许是因为大家的共识点,也就是主观的观念产生了变化。主观观念里包含着具体的艺术实践,艺术事实以及对于事实的认知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主观观念的不断变化体现了共识具有动态性。
比如,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方的布面油画已经经历过数百年的检验了,因此绘画所取得的社会认知基础上最大的,共识性也是最强的。而影像艺术在十余年来快速发展,我们逐渐对它形成一个艺术上的共识,从而产生了差别判断。进一步来讲,我们对于艺术家的印象或许也能通过数据来确定。
对谈环节
鲍栋老师也谈到了展览数据在应用上的可能性——在实际层面上,如何去感知数据和质量。数据能够构建成一个稳定的参照系,而它可以校准我们的个人经验。
比如在收藏领域甚至是对艺术家系统性的认识上,我们很多时候是通过比较市场价格(甚至仅仅是二级市场的价格)来判断一个艺术家的市场性,但是市场性所体现的其实仅仅是所谓的声誉、艺术价值、稀缺程度等。一个艺术家的市场价值应该是这一套社会关系的产物,而不是缘起。
鲍栋老师回答观众提问
在问答环节中,有一位观众向张霖芝提出了问题,“更受欢迎的艺术家和更处于中心地位的美术馆和画廊是否受到更多的资源和资金倾斜,那大部分的艺术家又该如何自处?”
张霖芝首先肯定了在艺术行业里,阶层化非常严重,成功人数不过寥寥。经过时间的检验后,留在历史的名字里会更少。虽然艺术的现状是如此,但是在社会学的范畴里,我们却应当关注大部分艺术家所面对的制度环境,这是自美国社会学家在奠基社会学的学科时就明确表态的内容。
张霖芝将大部分艺术家所面对的制度环境称为“展览体系”。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应当是在展览体系中完成的,因为艺术家需要展览的露出,所以这一体系的构建是与目前所有活跃的艺术家所密切相关的。对于中国的艺术家来说,他们几乎没有来自国家的资金支持(比如美国的国家艺术基金会),也缺乏一个完整的资助体系。大部分艺术家会处在职业边缘地位,其实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他们的创作甚至日常生活该如何保障。
独立艺术空间黄边站
两位老师也谈到了未来有前景的研究项目,比如通过统计学来提取作品的艺术特征,探究作品中的流行性,为打破学术和市场的壁垒提供一种可能性,为目前尚处混沌中的一级市场提供一定的导向性作用。
在回答一位观众关于北京艺术文化生态显示出颓势,国内的艺术生态是否逐渐走向区域平衡的提问时。鲍栋老师在回答中,分析并肯定了北京在当下的艺术行业内的地位仍旧十分重要,并谈及了他因此创办发起北京当代·艺术展的缘起和介绍,更多详情请关注北京当代艺术展微信公众号。
嘉宾简介
张霖芝博士(霖公子)
近期于剑桥大学获取社会学博士学位,现兼职该系的研究助理。博士论文答辩以罕见的无修改一次性通过。她研究展览体系中的当代艺术生产。她的研究兴趣还包括社会学理论,主要探讨从非西方社会经验中构建社会学理论的可能性。除了学术研究,霖公子也热衷于社会学的大众科普,开设有微信公众号Arts-Sociology。
鲍栋
鲍栋是中国新一代活跃的艺术评论家与独立策展人,他1979年出生于安徽,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史系,现工作生活在北京。从2005年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界至今,他的评论文章广泛见于国内外艺术期刊,批评文集以及艺术家专著;他曾为众多国内外艺术机构策划展览,其中包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朱拉隆功大学艺术中心、广东时代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等等;2014年,他荣获亚洲文化协会(ACC)艺术奖助金;同年成为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ICI)独立视野策展奖候选人。2016年他获得了 “Yishu中国当代艺评和策展奖”。
近 期 项 目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