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点击上方"上海油画雕塑院"↑免费订阅上海油画雕塑院最新活动资讯!
由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代风华——上海油画雕塑院特展”正在院美术馆展出,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展览不仅呈现了时代风华,观照了历史记忆,映射了社会生活,它还像是一个风格样本,约略地体现了建院五十余年来上海油画雕塑院在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手法、美学等的流变。本次展览作品,以油画、雕塑为主。其中,一部分来自上海油画雕塑院典藏,大多为院前辈艺术家创作的精品,一部分则是院在职专业人员创作的近期作品。
本期专题推介:卢治平
卢治平 · 作品
参展作品《瓶非瓶》 丝网版画 84×65cm 2007
《铸成我们新的长城》 铜版画 43×75cm 1999
《瓶非瓶之四》 丝网版画 126×98cm 2011
《润物之三——雨》 丝网版画 67×60cm 2012
卢治平 · 简历
卢治平(1947年生)
卢治平 · 评论
卢治平的版画不是从描绘现实形象的角度表达他的审美感受。不论他中年时代的《考古笔记》《水乡图画》,还是他新近创作的《瓶非瓶》《分析》和《明式书法》系列,他都规避了每日生活其中的喧嚣而躁动的现代化城市的视觉感受,与这种闪现时尚与繁华的城市体验相反,他一直捕捉着内心的一份恬淡与沉静,寻求着乡村文化与远古文明对于这种后现代场域的抵抗与批判。其实,他画的水乡也不是真正的水乡,他画的青花釉彩也不是真正的瓷器,或者说,他画的青瓷与水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寻借青瓷与水乡表达了他的一种文化态度,一种和奢华躁动的时尚文化相背的幽淡与儒雅的文化品质。也许,生活在消费时代的人们已把生命本身作为了消费的对象,而精神却迷失了归所。卢治平要为这个时代的人们找到那样一片精神的净空,去安息疲于奔命与消费的灵魂。从这个角度看,卢治平的那些闲花野草式的瓷瓶釉彩、那些闲云野鹤式的小桥流水、那些闲笔野趣式的考古笔记,都是从文化的角度而展开的于对当代文明的抵抗,都是用简洁的现代艺术语言的方式阐释的洗尽铅华的禅意。
但是,卢治平不是用传统文人画的笔墨,而是用坚硬的蚀刻铜版或当代最有挑战性的菲林丝网去转化他的这种精神图像。他的蚀刻铜版并不坚实繁密,而是将坚硬的金属转化为意态恣肆的水痕墨渍,作品由此而具有了清辉幽雅的文化意蕴。他的丝网版画大量使用了电子图像,以致很难分清传统丝网版的色版分层和电子图像的色点网印。在某种意义上,他通过数码技术解构了传统丝网的色版分层概念,而将原来平整的色面、随意的硬笔线条和各种版画肌理都转化为数码版(电子版),最后通过菲林胶片和丝网印刷将数码图像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版画。电子图像的使用,既赋予他的版画以浓厚的当代气息,也丰富了他版画的表现力。但他只还原了他心目中的古物形象,并再三改变其形象的真实性;他殚精竭虑地拉远了那些物象的现实距离,增添了那些看不见的时空形态;实的变虚了,虚的变实了。从实到虚、从虚到实,在这个过程中,他滤除了现实的浮光掠影,增益了文化的哲思与沉潜的心性。他通过这种电子图像,营造了似真亦幻的视觉体验:丝网版特有的孔版语言似乎将一切空间都扁平化起来,唯有画家在这种扁平之中重新获得的一种抒写心性的自由。的确,在消费主义时代,电子图像的廉价化却在卢治平的版画中得到了一种高贵的提升,这种借助于当代图像语言的绘画却因艺术家的反用而将传统的禅意释放到当代的语境。
卢治平通过丝网版画试图连接的就是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在他看来,当代消费文化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禅意的心境去过滤,而对于人性修为的传统文化则可以通过一种新的视觉图式获得再生,他的丝网版画就是过渡传统与当代的方式。因而,他的版画既不是纯粹的数码版画,也不是原义的丝网版画,而是这两者的合成。这正像他和他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当他们伴随着新中国历次政治运动而成长起来之后,当他们不断追赶时代而开始自我觉醒之后,当他们百般尝试而不再随波逐流之后,他用他们这一代人的经历以及灌注在这种经历之中的思想文化连接了前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的文化形态。而卢治平的作品,正是这两种文化形态的连接体。
——摘自尚辉《淡远的禅意——卢治平版画的文化心境》,2010
展览现场
上海油画雕塑院微信公众号正陆续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代风华——上海油画雕塑院特展”参展作者与作品的介绍,敬请继续关注。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9年7月10日~8月31日
开馆时间:10:00~17:00(16:30停止入场)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金珠路111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上海油画雕塑院” 了解更多动态
编辑:周雨亭
校审:李诗文
现场摄影:吴哲琦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