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记得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看完《寄生虫》,内心五味杂陈。
一方面真心为这部电影鼓掌,这绝对是近期最棒的现实主义佳作;一方面又遗憾,这部片子要是中国人拍的该多好。
在楼主看来,这是一部将商业和艺术融合得相当完美的作品。工整的叙事,紧凑又环环相扣的剧情,加上电影对一些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得观众极易获得“高潮”体验,没有什么观影门槛。
《寄生虫》击败了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和昆汀·塔伦蒂诺的《好莱坞往事》,获得韩影史上首个戛纳金棕榈大奖。
而对于奉俊昊来说,这也是他导演生涯的再一次辉煌。他上一部获得如此高赞誉的作品,还是那部经典的《杀人回忆》。
2013年的《雪国列车》,奉俊昊试水一把科幻片,但终因剧情撑不起宏大的主题而草草收场。
2017年和Netflix合作的《玉子》,讲述了一个宫崎骏式奇幻又温情的故事,但观众似乎对这样单调又直白的环保口号不买账,反响平平。
借助这部《寄生虫》,奉俊昊又回到了职业巅峰,也回到了自己更熟悉擅长的悬疑现实主义领域。
影片探讨的主题很清晰,是全世界都存在的一个广泛议题——“贫富差距”,或者说是“阶层分化的问题”。
很多人看到这都会联想起李沧东执导的《燃烧》,这两部片子有相似的主题。穷人和富人世界的对比,欲望的极端化和矛盾的暴力化,都在这两部电影中有所表现。
但《燃烧》的表现形式是诗意的,虚实相间的,对人的存在和意义有深刻的挖掘,也有恰到好处的留白。
而《寄生虫》则是以一种生猛的、直白的形式来呈现,它在悬疑叙事和故事节奏上近乎完美,极具冲击力。
——以下涉及部分剧透,介意者慎读——
故事的主角是两个四口之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基宇一家,和住在豪宅的富人朴社长一家。
基宇家的生活环境一开场就直接映入眼帘:
拥挤的地下出租房,潮湿又逼仄,到处堆满东西,墙上永远脏兮兮,满是污垢,总有虫子出没,WiFi信号时断时续,兄妹俩为了蹭信号必须蹲在厕所一角。
房间也懒得打扫,社区喷洒消毒液时开窗免费接收一波“洗礼”,就连街上的流浪汉也把这里当成了撒尿的首选宝地。
一家人的生活没找落,父母失业,儿女失学,全家靠着叠披萨盒赚取微薄的生活费。
与基宇家形成鲜明对比,朴社长家的豪宅视野开阔,安静宁谧,整个房子大得出奇,空间感十足,有草坪有花园,还是著名建筑设计师的作品。
上流和底层,本没有太多交集。因为一个偶然的契机,基宇被朋友敏赫引荐到朴社长家,给他女儿补习英文,两家的关系也开始了戏剧性的变化。
故事的前半段仿佛一出黑色幽默喜剧,节奏紧凑,一人带一人,基宇一家陆续进入豪宅,鸠占鹊巢。
但很快,这种地位上的虚假跃升被基宇妈的一句话击碎,我们只不过是一群寄生虫,当灯光打开的时候,还是会立刻现出原形,四窜逃散。
影片的后半段则从前任女佣上门之后开始陡转直下,变成了一部惊险刺激的犯罪片。
跟着女佣进入狭窄幽长的地下室,发现底层之下的又一个寄生虫,在营造视觉上的惊悚感之外,又给人以一种不适感,仿佛看到了下水道的虫子。既有些恶心,但站在上帝视角又不自觉产生一丝怜悯。
这就和片中女主人的人设不谋而合,她被敏赫形容为“有些单纯”,从开头被一家人连续骗到也说明她的确有些单纯善良。但基宇妈谈到这又说了一句扎心的台词:
“如果我有钱,我也可以很善良。”
没错,这样的怜悯并不是破除阶层厚实壁垒的通道,反而是它牢不可破的又一印证。“钱是熨斗,把一切都烫平。”善良并不值得他们标榜。
而女主人在丈夫怀里那句“我要毒品”,惊得人一身冷汗。富人的高枕无忧实则暗藏着更深层次的欲望无底洞。










【好文推荐】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