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人为组构”的图像 ——王庆松的艺术之路(二)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大家是否还记得

鲁虹老师如何谈王庆松的艺术之路的吗?
“人为组构”的图像——王庆松的艺术之路(一)

艺术家王庆松具有独特而创新的记叙方式
为何其作品超脱西方特色的同时
又巧妙结合中国传统?
小合上一期意犹未尽
今天继续为大家一一解读


文 | 鲁虹


倘要说王庆松的一系列影像作品不仅和当下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建立起了非常紧密的联系,也与西方当代影像艺术有效拉开了距离,那么应该说,其原因就在如此。下面拟分三个方面来谈:

1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借鉴与转换

由于王庆松曾经致力于“艳俗艺术”方面的创作,所以,在他最初的若干摄影作品中,仍然带有与“艳俗艺术”表现方式有关的痕迹,那就是向美国波普艺术学习,想办法将中国当下大众文化中的一些元素转换到创作中。

十分难得的是,与此同时,他亦十分注重向传统艺术寻求借鉴——这当中自然也包括对传统年画与佛教艺术等等的借鉴。不过,艺术家在此过程中还智慧的增加了“挪用”“搞笑”和“反讽”等后现代艺术的表现元素。

▲2014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One World One Dream 

比如在他于1999年做的作品《拿来千手系列之一》中,便有意借用了佛教艺术中千手观音打坐的姿态。此外,他还别出新意的让由自己扮演的当代“千手观音”手中拿着各种消费品,如电话、香烟、金钱、VCD等等。


▲《拿来千手系列之一》 180x110cm 1999年


于是,艺术家也对当下现实社会中一些人物欲至上的价值追求清楚表达了批判的立场。应该说,相关特点后来更好的体现在他于2000年创作的《老栗夜宴图》之中。该创作灵感一者是来自于对生活的具体感受,另一者则是来自于对十世纪画家顾闳中名作《韩熙载夜宴图》的阅读体会。


于是既呈现出了远比现实生活更加夸张的艳俗场面,也巧妙审视了历史上的那些精英阶层与当代精英阶层在追求糜烂生活方式上的某种相似性。相信那些但凡了解《韩熙载夜宴图》产生背景与当下文化背景的人,都会与作品产生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2000 老栗夜宴图 Night Revels of Lao Li

2、对“红色经典”的转换与挪用

事实上,王庆松还有一些创作亦成功地对“红色经典”进行了转换与挪用。他的这一做法应该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大背景有关,即当时在反思80年代对于西方现、当代艺术学习的得与失后,一些思想敏锐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由于强调从中国本位出发,一方面有意从辛亥革命之前老文化传统中借用了一些元素,另一方面还从“红色经典”中借用了一些元素。

曾有批评家称其做法为“社会主义经验”在当代艺术创作的巧妙运用,也有批评家称其为当代艺术中的“红色记忆”。而属于这一范畴的艺术创作,大致有着如下两个特点:

第一、特别强调用艺术作品来表达集体记忆与当下现实的内在联系。也因为这样,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边界也坍塌了,当代艺术创作也随之出现了全新的走势;

第二、极为有效地借鉴了“后现代”的艺术策略,即常常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图像加以翻新式的使用——其手法是或并置之、或戏仿之、或征引之、或影射之,正是随着一种话语方式向另一种话语方式的转换,也就是说,由先前的图像符号序列向新的图像符号序列转换,故当年曾经流行一时的图像符号内含完全被超越,被突出的则是艺术家个人的深刻反思。

▲2004 鲁迅-2004 Luxun-2004

这也意味着,相关的历史图像只是艺术家们使用的基本元素而已,艺术家们最终会以自己的方式改变原有的意向,从而传达出全新的意旨。由于新的文化信息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回响,所以会让有相关背景的人与作品产生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

《又一次战争系列》是王庆松根据当年反映“自卫反击战”的图片改制的。在这幅超现实的作品中,他智慧的虚构了一些“中国军人”与西方商品文化作战的场景。

此一场面分明暗示:那些外来的商品文化在通过合法贸易方式对中国大举入侵时,已取得当年侵略战争也没有达到的效果。因此,反抗其入侵等同于“又一次战争”。此外,作品也强调了,外来的商品文化其实反映着特殊的意识形态,人们必须有所警惕。

▲《又一次战争系列之四》 180x120cm 2001年


3、从现实生活与大众文化中升华出新的手法

通过对王庆松创作的整体把握,人们肯定能体会到:强调艺术创作与社会现实的联姻,进而以深沉而鲜活的生活经验来体现他的艺术观念,乃是他的核心价值观。而其中包括对教育问题、医疗问题、房屋拆迁问题、消费问题与各种异化现象的深层质疑。

《跟我学》、《跟他学》与《跟你学》的创作时间跨度超过了十年,是对国内近些年出现的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但不同于传统的“纪实摄影”,即场景与人物都是在王庆松主观设计后才拍摄出来的。

《跟我学》的名字借用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内热播的英语教学片名,标题中的“我”在作品中无疑指的是象征着混乱教学秩序的“教授”,但是,让年轻的学生向“他”学习的严重后果却是不言而喻的!

▲2003 跟我学 Follow Me


而在《跟他学》中,由王庆松所扮演的“学生”处在四周全是书籍、地上全是纸团的巨大房间里,因为桌子上也满是书籍,所以人们只能看到他的大半个头部。很明显,标题中的“他”在作品中显然指的是为了考试却身陷无尽书海的“书呆子”,可因为向“他”学习死读书的精神只会培养出大批缺乏创造力的“考试机器”,故对中国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

▲2010 跟他学 Follow Him

与以上两幅作品都是强调单个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不同,作品《跟你学》中表现了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的场景,这当中显得特别突出的是由王庆松所扮演的一个“老学生”,只见他头发已经花白,胡子也很长了,而且是“戴着吊瓶”在坚持上课。无疑,作品借助很是夸张的手法,辛辣讽刺了一直在中国推行的“应试教育”对广大学生的异化。

▲2013 跟你学 Follow You


本文节选自鲁虹《“人为组构”的图像 ——王庆松的艺术之路(二)》



今天小合先为大家介绍到这儿
没过够眼瘾的小伙伴也别太心急
小合下期将会为大家推出
“王庆松纪实摄影的成功,
其背后该有哪些特质?
敬请期待吧!

   

别样“纪实”:王庆松作品展

正在合美术馆1/2/3号厅展出

展期为5月24日-8月24日

明天又逢周末

携三五好友一同去合馆看展吧!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