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雨果是惟一活在法国心中的伟人。”
里欧·博纳,《维克多·雨果画像》,1879年
“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上海明珠美术馆展览现场
尼古拉斯—尤斯塔许·莫林(1799-1850),爱斯梅拉达与卡西莫多,1834年,石版画
法国最伟大的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创作了众多享誉世界的经典人物形象,如,《巴黎圣母院》中的‘钟楼怪人’ 卡西莫多,《悲惨世界》中的柯赛特、冉·阿让,等等,这些出自雨果诗歌、小说中令人深思的人物不仅成为艺术家的灵感进行再次创作,更是不断被改编为戏剧、电影、漫画等当代艺术形式。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书籍,1932
让·杰夫罗伊(1853-1924),柯赛特和冉·阿让,1879-1882年,木板油画
两版不同年代的《悲惨世界》舞台剧海报
雨果是最早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拥有最广大中国读者的世界文豪之一。在他超过60年的创作历程中,其作品包括 26 卷诗歌、20 卷小说、12 卷剧本、21 卷哲理论著,合计 79 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乔治斯—安东尼·罗什格罗斯(1850-1938)《城堡卫戍官》1903年,布面油画
《城堡卫戍官》是雨果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戏剧,标志着他浪漫主义的结束。
乔治斯—安东尼·罗什格罗斯(1850-1938)《光影集》插画,1886年,木板油画
乔治斯—安东尼·罗什格罗斯(1850-1938)《光影集》插画,明珠美术馆展览现场
维克多·雨果《凝视着风暴的渔夫之妻》1864年,牛皮纸墨画
维克多·雨果《东方景观》1837年,牛皮纸墨画
但他的成就不仅于此,除了广为人知的文豪身份,雨果在绘画和装饰艺术等视觉艺术方面也成果颇丰:一生创作3000多幅画作,还亲自完成了自宅“高城居”的装饰设计。艺术家德拉克洛瓦在写给雨果的信中说到:“如果您决心当画家而非作家,成就会高过这个世纪全部艺术家。”
“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上海明珠美术馆展览现场
2019年恰逢中法建交五十五周年,8月12日,由明珠美术馆与巴黎博物馆联盟(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共同策划举办《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览呈现绘画、雕塑、摄影、书籍、书信手稿、室内装饰、日常用品等200件雨果创作或相关作品,首次向中国观众较为全面地展现这位天才在文学、绘画、装饰艺术等多元领域的探索。
“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上海明珠美术馆展览现场
“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上海明珠美术馆展览现场
“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上海明珠美术馆展览现场
“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上海明珠美术馆展览现场
1934年,维克多·雨果写给长女莱奥波尔蒂娜·雨果的信件
阿希尔·德韦里亚(1800-1857)正在为莱奥波尔蒂娜哺乳的雨果夫人,1824年,石墨画
维克多·雨果曾将自己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以“流亡”为重要分界点。此次展览也遵循时间与重要作品的脉络梳理,从雨果的人生历程出发,五大展区:“流亡前”、 “流亡中”、“流亡后” 、“荣耀”、“雨果与中国”带领观众更为全面的了解雨果。现场数十件雨果绘画原作和他在‘高城居’的装饰艺术作品则进一步呈现这位天才鲜为人知的侧面。
维克多·雨果在泽西岛的“流亡者岩石”上
维克多·雨果坐像,1862年
维克多·雨果在高城居的阳台上,1878年
维克多·雨果《华尔金城堡》牛皮纸墨画
维克多·雨果《维克多·雨果》牛皮纸墨画
1957年,法国超现实主义画家布勒东在《神奇的艺术》中写道: “在这个领域内,最后决定意义的画应该属于一个非职业画家,此人先于兰波,已经借助画笔和钢笔墨水‘固定眩晕’,探求自己的潜意识……这位不受重视,想象力恣肆奇兀的作者,是一位诗人,名叫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平原上的城市》牛皮纸墨画
维克多·雨果《风浪(我的命运)》牛皮纸墨画
维克多·雨果的绘画生涯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从他在莱茵河畔的那些旅行开始,在十年中他围绕着最钟爱的主题——堡城布尔格或中世纪城堡展开了一系列绘画创作,同时也描绘了许多幻想的景观。在英属诺曼底岛屿的流亡也促使雨果创作了更多海洋主题的绘画。
维克多·雨果《历代传说集》 1859年,墨水、铅笔、水粉画
维克多·雨果《物种的弗斯滕伯格城堡》 牛皮纸墨画
雨果的绘画风格在19世纪独树帜,并在某些层面开创了日后出现的现代艺术的先河。在绘画中,雨果只使用墨水( 即他的写作工具),但有时也借助颜料来丰富色调。他的绘画可以说是他文学作品的另类呈现,这些绘画同样体现了他的想象力,也是他对诗意的另一种追求。
展览现场
维克多·雨果自己设计的“高城居”一角
1851年,因坚决反对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政变,维克多·雨果踏上了流亡的道路。他首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避难,随后搬往泽西岛一-个靠近法国海岸、 但归英国女王统治的小岛。之后,雨果又迁往临近的根西岛,并在此定居十五年。雨果在根西岛买下一-所房屋,命名为“高城居”(HautevilleHouse)。
维克多·雨果自己设计的“高城居”
维克多·雨果自己设计的“高城居”
在这里,他“将自己的灵魂倾注于每一片墙面”,亲自完成了对房子的布置和装饰。他发挥了巨大的想象力,通过在每个房间内对木材、挂毯、陶瓷、刺绣、漆器等材料的搭配完成了整个空间的重新构建。高城居承载了雨果的记忆,化身为他诗歌、哲学思想的具体形象,并镌刻其中的词句,映照出他的诸多文学创作。
维克多·雨果在“高城居”内收藏的中国瓷器
维克多·雨果“持团扇的中国女子”壁板,彩绘木质
维克多·雨果,一对中国男女坐像,壁板,彩绘木质
与此同时,展览还展示了一组“高城居”中,由雨果创作的有关东方的版画和装饰物,体现了他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与热爱。
维克多·雨果《九三年》书籍,1932年
1870年的普法战争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而此时的雨果则回到故土,如英雄般凯旋,受到群众的欢迎。虽然对回归期待已久,但此时的他却暗自神伤巴黎被围困、巴黎公社的悲剧、儿子夏尔与弗朗索瓦-维克多于1871年及1873年相继去世都让他感到无比痛苦。
雨果与孙子乔治·雨果,1885年,银盐相片
作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爱国人士,雨果迅速被上流社会和政治圈追捧,因此不得不再次回到根西岛寻求宁静以完成描写法国大革命的作品《九三年》,这部作品也已构思多时。同时,为表达对孙辈乔治(Georges)和让娜(Jeanne) 的喜爱,雨果还出版了作品《祖父乐》。
展览现场
奥古斯都·罗丹《雨果半身像》铜像,1908
奥古斯都·罗丹《维克多·罗丹》铜板蚀刻
展览以“荣耀”收尾,呈现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奥古斯都·罗丹创作的一尊雨果半身雕像和几幅画像,以此见证他沉浮一生的天才和荣耀。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1日。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