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一峰,1961年生于青海,1962年起在上海居住并工作至今,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1983年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毕业以后,秦一峰便开始了个人艺术语言的探索历程。与他的老师——85新潮期间的抽象画领军人物余友涵,及同窗丁乙、冯良鸿、汪谷青、艾得无等人一起,工艺美术学校的师生们构成了上海早期抽象画创作潮流中的重要群体。1985年3月,他们在复旦大学学生俱乐部组织了“现代绘画——六人联展”,标志着这个群体的出场。
秦一峰为展览手绘了海报并印制了请柬,并即兴写下他的感言:“能够静静地独自思想,我感到难得而宝贵,我用这些抽象的形象来表现我的安宁。”
“现代绘画——六人联展”海报 秦一峰手绘 1985
秦一峰自幼年起便习练国画与书法,于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始终是挥之不去的情结。从余友涵那里,秦一峰不仅初步接触到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形式与理论,如何将这些新的知识与当下的实践相联结,甚而令其与中国的传统哲学内涵融会贯通,亦是他长久以来的创作关照。这类观念碰撞最终激发了秦一峰尝试各类表达形式的欲望,而这种尝试在席卷全中国,争取思想解放和艺术表达自由的85美术新潮期间称得上恰逢其时。
1986年11月,在由艺术家李山、徐龙森等人组织的“凹凸展”中,秦一峰与丁乙、张国梁共同合作了《街头布雕》,他们利用20米长的黄布缠绕彼此的身体,将自己的身体转化为静止的“雕塑”,伫立于上海街头、人民饭店、或是废墟之间。“用布包裹”的做法非常明显地受到克里斯托之地景艺术的影响,进一步地,它又向雕塑与行为艺术的既定边界同时提出挑战。显然,拷问媒介边界是秦一峰这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最鲜明的证据是:仅仅相隔一个多月,秦一峰在M观念艺术表演展上再次将自己的全身用报纸包裹起来站立不动,并同时播放一段心跳的声音。
《街头布雕》 秦一峰、丁乙、张国梁 1986
1989年2月,秦一峰以《街头布雕》的记录照片参与了发生在中国美术馆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这个堪称里程碑性质的展览宣告了一个理想时代的落幕,却预示着中国当代艺术转向的巨大潜力。进入1990年代,秦一峰已经是美术学院的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他经常需要使用立方体来讲解空间关系,他说:“在创作立方体系列的过程中,我发现一直是采用直线和曲线编织组合的画法来表现立方体的,我感觉到了自己有理性与感性相平衡的个性流露,意识到这种平衡是自己内心的需要。从此放弃立方体,明确创作意图,取名‘线场’。”
“线场”就此成为秦一峰第一个成熟的绘画系列。1993年的《44个立方体》中,由大量线条构成的立方体虽然色彩丰富,整幅画面的格调却相当冷峻。在此,线与面被取消了标记空间与景深的作用。如何打破对立体与平面、具象与抽象的固有认知,在将图像“做平”的同时,又能够以精简的手法在一个平面中制造出丰盈的视觉体验,从“线场”系列开始,这个想法便成为秦一峰展开多元化实践的原动力。
《42个立方体》 秦一峰 1993
秦一峰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工作室,摄于1989年
秦一峰所熟悉的书法用笔也经常性地出现在他的抽象画中,这让他的线条和用笔方式更为自由。1995年起,秦一峰开始收藏明式素工家具,他所谓的“素工”,着重强调家具式样之简洁而典雅,做工之朴拙而不尚装饰,他总结明式素工家具的美学原则是“少做,做足”,而这也成为他此后艺术实践的不懈追求。2009年,秦一峰甚至撰写并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明式素工家具的书籍《明式素工圆方形制》,书中的家具图片拍摄也由他亲力亲为完成。在拍摄过程中,秦一峰发现了摄影负片的魅力,因其在将抽象与具象,器物与空间“压缩”至同一平面后,既有的分类标准便被模糊了,被拍摄对象以一种“非通常信息”的状态浮现出来。
《明式素工圆方形制》书影 秦一峰著
《明式素工圆方形制》书影 秦一峰著
这一经验开启了秦一峰从2010年开始的“负读”系列,他将负片从传统的摄影正负系统中解放出来,使之与完成冲印的照片一起,获得了独立的美学价值。2017年,此系列曾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首次亮相,而即将于白立方香港空间开幕的展览“负读·读负”则是此系列作品进一步发展、完善后的又一次集中展示。
秦一峰:负读 · 读负
QinYifeng
NegativeReading丨ReadingNegatives
开幕 2019年9月3日晚上6时
2019年9月4日至11月16日
白立方香港
中环干诺道中50号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