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格堂艺术工坊」
是一个集合实践创作、编辑出版、展览呈现的全流程学习平台
目前还设有留学作品集、创作研修、展览呈现等工作坊
「洄流」的计划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更像是一场“逆流”。
「洄流」本意原指回旋的水流。出自明代《新滩观捕鱼歌》:“滩际洄流急且深,承流鼓浪渔竞集。” 此次众人选择沉入大地之海,遇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长久回旋于此。依靠洄流的推动,做身体力行之人。用最笨拙的方法,多人多角度实地观察。就像蜻蜓的复眼,每一只眼都是一架小型照相机,周围的物体不断被摄入,形成图像。多只小眼聚合起来,事物的全貌便能显现,我们希望借用此种观察法使「洄流」无限地接近表象之下的真相。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诗·卫风·硕人》












感谢大家!

吴巧珠:十天的学习,非常短,即又很长,十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这十天的学习旅程中,我放空了一切生活工作中的烦恼,拿着我的相机拍着我喜欢的东西,虽算不上佳作,即是我追寻自由的热情。非常荣幸也非常感谢木格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能跟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一起完成了这个旅程。同时也非常感谢克纯老师和冯立老师的指点迷津。追梦之旅看似结束,其实是永远在路上。
王昕炜:十天,在没经历之前觉得稍显漫长,在经历了一切之后,觉得是在太过短暂与梦幻。
来此之前我是想找到一个答案,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问题,但我反而觉得这是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不停的打破自我,不停的去拍摄。十天并不能够拍摄到足够令自己满意令人惊艳的作品,但是却带给我了很多的思考和体验,摄影这件事本身反而是最其次的。
这十日旅行实在太过魔幻,以前只能通过网络、展览接触的老师们,现在我们可以坐在车里一起聊摄影聊艺术。我们重新走了克纯老师的“成名之路”,观摩了冯立老师的时尚大片拍摄现场,感受到了此前从未了解过的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当车开在山间泥泞的小路上,路两边是村庄山野和农田,车里放着摇滚,这样的公路旅行真的太过浪漫了!
黄河水一年复一年地咆哮,有幸我来过。
李佳谋:在旅程的第二日,我看到了黄河。远远的,自上而下地看到了一条黄色的长河。它很普通,就像我第一次见到两位老师一样。
来自新鲜事物的兴奋感总是去的很快,在一个全是陌生人的团队里孤单和无聊是从不缺席的。“对抗无聊”是两位老师说的一句话,他们说他们也是在努力对抗无聊。所幸这条路上也有所惊喜的:黄河边上嬉嬉闹闹的人群在戏水、捕鱼、放风筝,壶口瀑布漫天的水雾、汹涌的黄色浪花。所幸这趟旅程也有所收获的:冯立老师对我非常严格但伴随的是无保留的教导、帮助,他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原片甚至在Lightroom上的操作过程,他还实地拍摄告诉我们他是怎样拍摄影一组时装或者时尚的作品的;我在张克纯老师身上学到的或许很难说清楚仅仅是他向我们展示的“他的黄河之路”就让我大开眼界。
昨天,这短短时光的末尾,我有点了解了。就像西湖之于我一般,每一位仰仗黄河生活的人想必都无比为它骄傲,而我一位十一天的过客是没理由抱怨它的。但这十一天过后,即使是抛开摄影,我想我也应该尊重和感谢他们。
李帅:几次作业点评和交流,得到一些信息:艺术摄影、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线索、图像控制力、结构、视觉基础等等。当时我就震惊了,原来我离入门十万八千里,所以回去之后系统性的了解一些摄影史艺术史还有看一些画册非常有必要,幸运能够参加这次活动,直接引导了我的方向,感谢大家!
我出生在离黄河不远的地方,但是从来没觉得跟自己关系很密切,直到少年时代才第一次看到黄河,还被黄河卷走了,亏的叔叔救了我。长大之后才感受到黄河-土地-人 之间的脉络联系,黄河仿佛是中国人的血脉,民族的精神象征。
梁庭筠:山本耀司有句话叫,“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这趟行程让我对自己稍微清晰了一点,自己的性格弱点还有在拍照上的不足。都在这些日子里通过“反照”得到了回馈。在拍照上,对观念摄影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以前拍摄更多的是私人的情绪,这次旅程让我了解了一种和以前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不过我可能还是偏向喜欢自己以前的东西,这次学习到的也会用到以后的拍摄里。还有就是有机会近距离看到喜欢的摄影老师拍摄,确实感触很深。这里不做过多描述了,就是真的真的真的学习很多。
车里码字好晃,总之江湖一场,开心最重要。
阳光:
这10天过得很舒服,很大程度上在于遇到了一群相处起来很舒服的朋友。很多人话偏少,有的话比我还少,于是省去了一般初次见面时必需的持续尬聊和社交,坐在车上各发各的呆,各自眼里有各自的风景。而到晚上上课谈起作品的时候,却都有满满的表达欲。在整个过程中,能感受到很多人眼里的光,也是对摄影真真切切的爱。尤其是老师们。同时,也完全能感受到老师们在指导和点评时的热情,他们是真的想把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对创作的感受尽可能地传达给我们。真的非常感激!
收获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可爱朋友,也唤起了自己下个阶段想在拍照和观看上投入更多精力的热情。会更认真地去看,更认真地感受。
王一轲:很幸运能参加这次木格堂洄流中国第二期的黄河行,见到了三位导师,去到了一直停留在课本里的黄河。老师们都很辛苦,每天都要开车,可也从未失去讲解的热情,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张克纯老师不遗余力的带我们走他用十多年丈量出的私人回忆,冯立老师甚至毫无保留给我们看他的原片并现场教学指导我们怎样好玩起来。所有在这趟创作的旅程中发生的一切都是不可预见不可复制的,它短暂地冲击了一下我毫无生气的生活,清晰地存在过现在也渐渐模糊,但是不会消散的是在这过程中变了质的我,我带着这个无法倒退的我去面对下一场热烈的虚无。不像黄河,永远流淌,永远朦胧。感谢木格堂。
滕沐洋:我們追隨三位導師,如同談了一場精神上的戀愛,各種失意的老靈魂,相聚在這孤單黃河邊。在這個以真亂假的世界,攝影讓我們共同感覺、感知、感應,接近真相。黃河沿岸是一座龐大的影像室,我想進去偷更多的影像,悄然地。我們的生命是多麼渺小,如一顆顆音符。倒不如活得愚昧一些,強大到可以活得天真一些,不經意間活得膽大一些,讓那些無意識的幸運自然降臨。一次人生、難得相遇,如無常的雲、變幻的煙。但我得繼續出發了,去吧、去吧,就跟著風去吧,不時也可以回來偷兩張照片。
马妤彤: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次黄河洄行应该是“魔幻”因为真的像梦境一般 ,以前看老师们的作品和演讲真的像很遥远的人高高在万众瞩目里 ,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和老师们居然在一起像朋友似的无所顾忌得聊天谈自己每天对所拍照片的思考与感受,亲眼看到老师们是如何摄影!其实收获最多的是在这十天里我最大的收获并不是要去得到很多东西,反而是产生很多困惑与疑问我相信这比得到本身更为重要,因为有太多东西要学了,回去的日子里还需要看更多的作品与书籍去不断的思索!我也相信摄影最关键的不是图片本身,而是作品里的思考与想法比按下快门的一刻更有意义。

想了解洄流师生精彩作品?
请关注木格堂线上展览

Muge Art Space 近期活动
9月7日
陈萧伊
- 写于「塔楼」之诗 -
欢 迎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