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来源:上戏舞台美术系

毛时安
上海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作协会员 研究员



2017年,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论断。所谓“新时代”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但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因为新时代的文化和和我们曾经的文化相比,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厘清了许多长期困扰文艺创作的思想和思潮性问题,在摆脱了文艺政治工具论后,又进一步摆脱了文艺金钱奴隶的地位。是继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后的又一次关于文艺的全面论述。也是邓小平《祝辞》后,改革开放后的又一次对我国文艺事业极具当下和长远意义的全面部署。
第二,我们不用再过度的对文化投入担忧。党和政府前所未有地增加了文艺的投入力度。
第三,“新时代”文艺欣赏的样式有了极大的拓展,前所未有的发展。传统文艺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手机传媒替代了大部分的电视传播媒介。
第四,“新时代”的艺术样式上出现了众多新型的现代艺术形式。不仅有传统戏曲、现代电影、后现代的电视剧,还有各种的歌舞、音乐剧、拼贴艺术,还有各种微文艺样式等。
第五,“新时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思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由于大量信息的纳入,文化接受的广度,与传统艺术家的表达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主要关注当下的生活。
第六,“新时代”艺术面对的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年轻人能够看到美剧、韩剧、日剧,来自宝莱坞、瑙莱坞的各类影片片,可以看到各种各样最新的艺术,从非常艺术化到非常感官刺激的。如今看电影、戏剧不仅是接受思想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艺术、感官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时尚。这就对艺术和审美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总之,面对“新时代”的艺术发展及表现,要有现代的艺术手段,创造一种新的审美幻觉。

为什么讲文艺新时代?2014年10月习总书记的文艺工作的讲话,在文艺界普遍反响热烈,因为讲话里包含“新时代”对于文艺的认识。原来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强调文艺是为市场服务,但从它的终极价值来说,它是服务于人的心灵、精神,是艺术家的精神产品。要全面、准确的理解习总书记关于文艺的论述,文艺思想要求和艺术质量的高度统一。他明确指出,“文艺中的人不是抽象、概念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而现在有不少艺术作品里看不到血和肉,爱和恨,更没有人物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他还及时提出,“要关注话语方式的创新”,指出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新路径。舞台艺术也一样。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和触动。因为它既保留了革命历史题材内核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骨架思想,同时又让革命历史题材有了新的话语方式。创作者寻找到了一种现在年轻人所接受的具有现代趣味和青春活力的艺术话语形式,来表现革命历史题。一群穿着黑风衣的演员交错穿梭,层层叠叠铺满舞台,不断地进行队形的组合、构成,而且神色严峻。在组合严峻的过程当中,展现出旧时代崩溃前夕的绝望高压的氛围,那种严峻和恐怖,使观众看到了人物在怎样的一种白色恐怖环境中活动。这种冷峻很酷,酷又很炫的感觉,让年轻人很激动。创作者在这样极简的舞台样式中,找到了最丰富的表达:冷艳、炫目,甚至略有妖艳。
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
为什么需要艺术?因为艺术使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产生了全新陌生化的效果。例如《牡丹亭》就把曾经经过的那些青春岁月、热恋的往事,经过艺术提炼以后变成了一种美感。艺术,就是要在一般的人走到边缘的地方,再往前走,走到极致,看到人家所不能看到的,想到人家所不能想到的,把人家不能看到的,人家不能想到的,用一种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要让观众感受到这样的情感,首先就要看到想到人所未想,人所未到。艺术家去触摸生活,用身体和神经中最敏感部位去感受生活,才能感受到一般人没有感受到的具有审美意味的生活。那么,这样的艺术无论如何都会打动人心的。在舞美设计上也是这样,设计的东西是生活中看到过,但又经历过审美加工、审美改造出来的东西。很难想象,没有舞美的许多名剧会变成什么模样。
总之,舞台上所有的一切围绕的中心是人的情感、思想、内心,为了更精细、微妙、具体、让人感受到的人性的表达。而且,舞台艺术是现场艺术,重点的东西必须在舞台上通过声、光、电、音、舞、美、服、化的新颖统一综合,才能产生心灵的效果,各种力量聚焦,才能产生一种其他艺术不能替代的心灵震撼力。

最近,大量的现实生活题材成为当前创作的主要潮流,这个时代现实题材和舞台呈现要有一种新时代的方式,也就是要带有“新时代”的艺术表达方式。当前现实题材中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美学误区,很多非常令人感动的英模一旦变成了舞台银幕荧屏上的艺术形象,现实的感动便消失了,这就是艺术和生活的差别。因此在现实题材的创作当中,必须要注意两条美学原则。第一:不能回避崇高。第二:不能回避真实,外部世界的真实和内心的真实。因为现实主义的力量就在于它的真实,或者说在崇高光芒照耀下的真实。处理好崇高和真实的辨证关系对于艺术家来说非常考验能力。
从话剧创作来说,话剧就是“话”的艺术。话剧的核心是讲什么话?舞台上怎么讲话?舞台要讲什么话是剧作家需要解决的问题;演员怎么讲话是舞台表演的问题。只有这两个关于“话”的问题解决好了,话剧艺术才有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这个“话”是有节奏变化、有情感色彩的。例如《北京法源寺》就通过演员把各种话题的话变成了思想性、政治性、历史性很强的话,变成了非常有艺术感的话,进而把话剧的“说话”推到了一种新的阶段和新的境界。
话剧《北京法源寺》
舞剧《天边的红云》在表达革命历史题材时也尝试新的方式,群舞在舞台上呈现出多视点、多主题、多元的交响化的呈现。舞台上回忆与天幕后区穿梭的红军大队人并置;牺牲场面与战斗场面并置,几个视点同时出现在一个画框里。创作者们站在现代审美高度,完成了传统革命题材的现代表达,给现场观众的视觉和思想带来了新的触动。
舞剧《天边红云》
生活在新时代的艺术家,存在着思想还在停留在过去的时代的现象。所以,要解决艺术观念的问题。首先,要有中生无。生活中已经有了那么多素材,要把生活当中有的东西变成没有的东西,是思想构思的过程。其次,要无中生有。把生活当中没有的东西转化为舞台上将要出现的东西或者已经有的东西,创造一个舞台样式、舞台形式。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但只有以前没有或者很少有的东西,才会让观众产生强大的审美的喜悦和冲动。这个形式,或者说“话语方式”对舞台来说,有时候会甚至成为舞台艺术成功的至关重要的要素。就像看画,“远看观其形”,远看看它的形体、轮廓以及总体布局和构成。“近看观其质”,看它的质地、肌理以及微妙的效果。可以想象,舞台演出没有舞台布景的形式,舞台呈现会逊色不少。

德国诗人席勒曾经指出“艺术家创作必须具备三个冲动。”首先是感性冲动,这个冲动不是自己反复思考,而是针对这件事、这个人、这个物的第一直观印象。事实上,很多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是看不到冲动,完全都是技术层面的展示。但是,如果技术不到位的话也感动不了别人。所谓感性冲动就是具体来自生活,可以触摸,可以产生感观的表达欲望,所以艺术家必须要有表达的欲望。
第二是形式冲动。感性冲动并没有作为艺术在舞台上固定下来。艺术家要为自己的感性冲动寻找、创造一个既适合感性生活素材,又接纳自己创作个性的载体,一种独创的完美的艺术形式。用这种形式是熟悉的生活元素,但又激发出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效果。艺术就是要关注一些细微末节的东西,把这些有肌理感、非常微妙的东西通过艺术加以强化、放大。这样,不仅生活题材在艺术形式中发生了深刻的质的变化,而且,艺术形式本身的美也是最有想象力的,是读者和观众所没有或很少见到的。
最后是游戏冲动,当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结合完成后,艺术家就进入了一种超越功利束缚,像孩子游戏一般,让想象力、创造力,无拘无束驰骋的审美境界和冲动。柏拉图也述说过“艺术灵感是迷狂状态”,进入旁若无人的状态。西方把艺术家、病理学、精神病学联系在一起。艺术家是在艺术创作当中带有精神病发狂的状态,创作完之后就从这里面走出来。如果走不出来就真正变成了精神病患者,比如梵高。
有了这三种冲动,就创作了一个足以压倒一切,影响观众心理强大的艺术幻觉的场域,这个场足以强大到让观众、听众、读者忘却身边的事。王国维讲李后主的词有“赤子之心”,一个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有“赤子之心”,纯真、单纯,能够揭示别人感觉不到新鲜和微妙的东西,对什么东西都会有一种比较强烈的反应,才能全身心地投入。

艺术和艺术批评的标准在当下非常活跃,但也非常紊乱。古人、今人有许多可资借鉴的资源。我以为就当下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文艺创作而言,艺术精品其标准主要有三条:
第一,当下关照和人性深度的结合。要能够感受到这个时代让心产生痛感、让人深入思考、让人真正感动的艺术原材料。艺术必须要有对时代的思考,即使历史剧拥有者当下的关照和思考。但艺术不是报纸。在当下关照的同时要有人性深度。因为只有当下关照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不是艺术,会过时。譬如人与人之间的思念的那种情感,是人类不变的情感。为什么‘何时共剪西窗烛’,至今还有人读?古人鱼雁传情的书写通信时代的思念方式消失了,但那种情感是今天仍然存在的。这就是当下关照和人性深度的结合。
第二,中国特色和人类情怀的结合。中国人必须写中国东西,只有这样才有独特性。同时,中国的东西是人类的,还要把中国故事讲成有人类情怀,普遍能接受的。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但要讲好中国的故事,要有大国担当,参与国际建设,还要学讲人类的故事,要把中国问题通过世界的眼光来看。
第三,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坚持面向时代的艺术创新的结合。也就是中华悠久独特民族艺术本体魅力的充分展示,同时,让其焕发出具有时代活力的青春气息。

“一块石头,一破为二,一块做了山路上的垫脚石,一块做了寺庙里的菩萨。一天石菩萨和垫脚石碰到了,垫脚石气愤地说:凭什么本为一源,你变成菩萨,天天有人送贡品,我什么也没有,天天被人踩踏。菩萨说,你一刀就结束了,我是千刀万剐雕出来的。”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说明了成功不易。再往深里还有想到什么呢?这块石头可能没有想到千刀万剐有时候还剐不出一个佛像。碰到笨拙的或者干了累的或者生气的石匠,手一抖劈坏了,连垫在路上的资格都没有,七高八低只能是绊脚石了。继续想,这个佛像自负,它还没有觉悟成真佛,若没有无数的垫脚石,烧香客怎么爬上山,把贡品送到菩萨的面前?佛像也要感谢普通的垫脚石。这个时代像大浪淘沙,所有人都是艺术发展、社会前进过程当中一块很平凡的石头,把自己这块石头做的很好就可以了。当然我的美好希望是在座的成为艺术殿堂的成就卓著、光彩照人的菩萨。
撰稿:叶帆 田微微
审稿:叶皛
拍摄:张译月
编辑:张译月
责编:卫荣
媒体合作平台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