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制墨,赏墨,弄墨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墨,是一种碳素颜料。据我国出土文物的发掘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把天然墨用于美术装饰了。文字发明后,人们又用墨写字,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土的商代甲骨中除大量镌刻的文字外,还发现有朱书和墨书的痕迹,后经科学鉴定甲骨上的红色笔迹为朱砂,黑色笔迹则为碳素单质。由此可见,殷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已掌握了天然墨的性能,并将之运用于书写中了。


北京诚轩2007年秋季拍卖会第133号拍品

清乾隆  龙德御墨

15cm. Long

成交价(人民币):112,000


追溯墨史


西周是天然墨与人造墨并用的时期。西周初,我国出现了最早的竹、木简书,其字迹均用笔墨书写而成。战国时,已开始用墨在帛上书写绘画的先例。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墨的初始时期。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秦墓中出土的秦代人造墨确凿地证明了中国人造墨的历史可上溯到秦或秦以前。


东汉时,墨的制作有了较大的进步。汉代之前,人们使用的主要还是天然墨,人造墨极少。汉代时期,松烟墨的出现在中国制墨史上是一次巨大的技术飞跃。从此,人们告别了使用天然墨的时代,真正意义上地走入了人造墨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墨的制造走向成熟。到唐朝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仅制墨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制墨工人数量激增。其产地也由汉朝时期的扶风、延州等地扩展到了易水和潞州。


唐末五代,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北方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易州制墨家奚超携家南避至安徽歙州。奚氏的南迁,带动了南方制墨业的发展,徽墨初露端倪。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经济文化又重新繁荣起来。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全国各地书院林立,科举考试制度得到完善,印刷技术的突飞猛进,有力地促进了制墨业的发展,继汉代以后,宋代制墨业的繁荣发达迎来了第二个高峰。


宋朝时期,制墨业名家辈出,潘谷、吴滋、柴珣、沈珪等等人才济济,更有张遇创造了油烟墨,开辟了中国制墨业的新领域。并且宋代重文治,统治者尤喜文惜才。宋徽宗虽治国无能,但在书法绘画方面颇具天赋,其独创的“瘦金体”更是名扬千古。宋徽宗爱墨,并喜制墨。有明代文献记载:宋徽宗曾经采用烧苏合油取烟制墨,由于配料昂贵,制作方法独特,别人难以仿制。此外,宋代关于制墨品墨的著作也相继出现,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墨谱》、晁贯之的《墨经》等。这些著述总结了宋代以前的制墨经验,为宋元时期制墨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元代制墨在继承宋代制墨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发展。首先在元代制墨者中高手层出,关于制墨的著作相继问世多部,如陆友的《墨史》一书,详尽记录了从魏至宋的一百七十余位制墨高手,更是收集了高丽、契丹、西域、金等多国关于制墨的史实资料。


明代时期,制墨业较元代时发展更加快速。墨品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徽墨生产出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景象,装饰性极强的集锦墨应运而生。“集锦墨”是指那些由多锭墨构成的成套墨。到了清代,制墨业在明代的基础上则发展出更加多元和丰富的新潮流。仿古墨(套墨、集锦墨等)虽创始于明朝,但在清朝时期得以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清代的集锦墨品种之繁多,图文之精致,装潢之考究,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成为了当时皇宫贵族、文人雅士的馈赠佳品,文玩新宠。


何为徽墨


唐末以后,战火纷飞,社会动荡,原本生活在北方的制墨工匠纷纷南迁,以谋生路。易州制墨工匠奚超携全家迁至古树林立、曲水清清的安徽歙州定居,重操旧业。奚氏在原先制墨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再加之当地优异的墨材,制出了品质极高的墨,被人誉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奚氏制墨赢得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并赐予国姓。李氏将制墨技术授予耿姓和盛姓,一时皖南歙县、休宁等地墨家林立世代相沿,使得歙州墨业迅速繁荣起来,形成新的制墨中心。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更名徽州,辖歙、黟、休宁、绩溪、祁门、婺源六县,徽州所产的墨统称为徽墨。


明代晚期,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徽墨的需求与日俱增,当时徽州各地墨肆林立、墨工如潮,呈现百花齐放之势,由此形成了墨品的多样与高下,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形成了徽墨的三大流派——歙墨、休宁墨、婺源墨。


宋时,潘谷是歙派制墨的领军人物。“潘谷墨”经常是文人争购的对象,潘墨的主要特点是:“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明中晚期,徽商的崛起给歙县带来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了文化繁荣,反映在制墨上,就是以歙县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等官宦士族为代表的制墨派的崛起。罗墨“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程墨“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不胶,入纸不晕”;方墨“黝而泽,致而黑,光可晰,坚于璧,置之水,久弗蚀”。


北京诚轩2012年秋季拍卖会第884号拍品

明万历  方于鲁制龙凤呈祥墨

3.2×1.2×7.2cm. Long×Wide×High

成交价(人民币):161,000


歙派徽墨总的特点就是“摹古隽雅,烟细胶清,坚如石,黑如漆,纹如犀。”


北京诚轩2012年秋季拍卖会第879号拍品

明万历  吴申伯制五牛图墨

8.9×7.7×1.3cm. Long×Wide×High

成交价(人民币):201,250


休宁墨派是指明代休宁县墨工汪中山、邵格之、汪春元、叶玄卿、汪时茂等。他们大都出身低微,但实践经验丰富。他们制墨另辟蹊径,主要制作风格独特的小锭成套集锦墨。集锦墨就是把自制的各种不同品名的零星墨集中起来,配装在一个匣子内,称为丛赏墨,后人称之为“集锦墨”,集锦墨整体华丽精致,饰以金银彩色,形制各异,墨面书法、绘画、雕刻各尽其妙,是名副其实的墨制工艺美术品。


北京诚轩2014年春季拍卖会第700号拍品

清嘉庆  胡开文制御园图集锦墨十六锭

最大:9.3×7.1×1.1cm. Long×Wide×High
最小:3.7×7.4×1.3cm. Long×Wide×High

成交价(人民币):402,500


休宁墨的特点主要是“绚丽精致,饰金银彩,多套墨、集锦墨,主题多为自然风光、名景名胜等”。


北京诚轩2017年秋季拍卖会第920号拍品

清康熙  王丽文制琴式墨二锭

9×2×1cm.(2) Long×Wide×High

成交价(人民币):161,000


婺源自唐开元建县,历史上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婺源制墨最早始于南唐,所制墨称“新安墨”。宋明两代不乏多位制墨名家源于婺源,入清以后,婺源制墨业再度兴起,“墨虽独工于歙,而点烟于婺源的格局有了改变,婺源制墨家依据资源优势,各自为政,从事家庭手工业制墨”。因此制墨作坊星罗棋布,多达上百家。


北京诚轩2012年秋季拍卖会第881号拍品

明晚期  玄龙焕墨

8×1.9×7.5cm. Long×Wide×High

成交价(人民币):59,800


婺源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朴实无华,多具民间艺术风格”。主题多为“御赐金莲”、“龙门”、“虎溪三笑”、“八仙庆寿”等。婺源墨家族优势明显,且支系众多,传承时间长,这在中国制墨史上是少有的。


北京诚轩2012年秋季拍卖会第880号拍品

明万历  吴申伯制梧竹居墨

2×1.1×8.4cm. Long×Wide×High

成交价(人民币):103,500



参阅《古墨》 王毅著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