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汉诺赫·列文《孩子梦》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


——汉诺赫·列文《孩子梦》

文/ 王音洁

我们习惯于对孩童的特别优待了!优先让座,优先逃命(泰坦尼克),优先……,一旦不在这常识里,那就是人类进入了非常态中的非常态(再想想泰坦尼克)。汉诺赫·列文的戏剧《孩子梦》就在说这么个事。


此戏分四幕,分别以每一幕的核心人物命名,1父亲、2母亲、3孩子、4弥赛亚,我们从命名就不难看出,这个戏关乎一个家庭的命运。幕启时,一对夫妻深情依偎注视着熟睡的孩子,“一个熟睡的孩子就是童年的本身”。戏剧从符合文明社会观众标准的幸福中产家庭图景开始,但画风变得很快。爸爸被军队杀害了,惨死于母子面前。接着就是第二幕,母亲带着儿子逃难。为了登上偷渡的渔船母亲受尽船长的侮辱,最后他俩上了船,观众似乎松了口气。当然我用了“似乎“,经历了新近叙利亚难民潮的洗礼,我们懂得在这个时代上船和上床都保证不了什么。果然在第三幕,难民们被汪洋中的某个小岛拒收。无论难民怎样哀告道“看看我们!看脸!脸!大家都是人类!帮帮我们,让我们上岸!”。转机来了,岛长夫妇被外媒簇拥着来到码头。无望的难民们高喊着“还有个孩子!”于是孩子作为政治秀的道具被收留下来,但母亲被无情拒绝。此幕可说是整部戏的高潮,在如此紧张的生死选择关头,孩子不愿与母亲分离,抗拒了收留的安排,又从岛上爬回舷梯,亲手堵死了活路。孩子犯了大错,他脱离了常识,此刻他是真的存在者,一个极其愚笨的非范畴的存在。孩子相信母子的深情,“只要还在你怀里,我就满怀希望……”,他出于这样的认知放弃了留下,放弃生,他把必然性与可能性混淆了。这就是在他身上令人感动的大愚笨,而这种愚笨与围绕他周围犯下各种错误的人们那贫乏的傻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孩子是笨的,而不是错的,他超出了范畴之外,是非范畴的存在。经历了这一幕后,最后一幕“弥赛亚”里我们看到了放弃的母亲,她终于离开了孩子,安葬了死亡的孩子。然后弥赛亚终于来了,但显然那是个骗局,弥赛亚什么也没有带来,没有救赎,没有希望,没有,统统没有。而且弥赛亚也吃了颗枪子儿。

△《孩子梦》剧照


绝望的沉默在亡童中间弥漫。绝望的沉默也在此时的观众席中弥漫。这一幕象是在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感到人最妙的是一面会吃人,一面又能够开脱。母亲放下孩子奔赴无负担的生活去了,“最大的财富,是一无所有,我要这一无所有,将我彻底占有!”。一番动荡后,母亲终于学会欺哄自己,“我儿子认命了,我也认了,不折腾了”。接着是到来的弥赛亚,一样谄媚于生存前。惟一不肯认命的是孩子,“生我的时候,母亲给了我生的希望……我将永远怀念……”。这也是鲁迅笔下惟一的希望所在,他说“难见真的人”,但是“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列文同样把命运的骰子掷了出去,激荡出另一种命运的共鸣,剧场命运。世界、自我、上帝,这个戏把这三个支撑点都给拒绝了,惟此才开启了真的思。

△《孩子梦》剧照


《孩子梦》列文创作于1986年,他参考了一艘在“水晶之夜”后载着937人匆忙从汉堡逃离往古巴的犹太难民船的经历。他们在哈瓦那被拒绝入境,在美国和加拿大同样都遭到了拒绝,只能航回欧洲入境,大部分人最终命丧纳粹集中营。列文使这艘船一直航行到现在,它成为此时此刻各种国际问题的绝佳隐喻。他为人记取的原因并非来自于简单的怀旧书写,也不仅是那种批判的勇气,而是超越批判的惊人能量。正如列文的名作《安魂曲》里释放出的一样,死与生不是一种简单的轮回,总有一种能量使其能够释放出一种非范畴的“在”(being),或许是不放弃的孩子,或许是天使,是剧场里的幻觉形而上学,是被解放的伪象和被解放的每一位观众,我们。那是怀着羞耻心拒绝堕落的“我们”,从人性最孱弱处掬捧出的“弱势美德”。“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因此笔落“救救孩子”,这就是汉诺赫·列文与鲁迅共振的原因吧,这使他们的否定和批判不是虚无的注脚,而是与尊严同义的另一种神秘信仰。

△《孩子梦》剧照


马其顿剧团在此次老舍戏剧节为我们奉上列文的戏剧,舞台功力不能说是出色,但比起此前我们自己搬演的那出剧,它还是有效地葆有了“汉诺赫·列文”这个名号的,值得一看。


注:标题《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来自于犹太作家普里莫·莱维的自传《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他自奥斯维辛幸存后,一直没有忘记书写那段经历。在这本书出版不久自杀身亡。他对大屠杀的冷静观察、平和叙述使他的灾难记忆跳出了受害人阴影和执念,跳出仇恨,打破了对立的邪恶世界结构。他的书写透露的“特殊的理性和思考的力量”被人称为“弱势美德”。“弱势美德”总是伴随着被侮辱、被损害、被践踏的弱者经历。它不能使人成为英雄,也无法使人充分高尚,它只是帮助人活在人性道德的灰色地带,而不致完全绝望或彻底堕落。它没有强势美德那种与历史进步积极抗争相连的“奉天承运”之盛烈,但那不是它之过,因为它本身一定与某种极端环境密切相关,是那种情境下的当然产物。我们去呈现它,只是因为它依然存在着,是现实一种。

△《孩子梦》剧照



作者介绍

王音洁,艺术史博士,策展人,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表演系副教授,杭州丰马剧场艺术总监,从事当代剧场和影像研究,耕社工作室、“剧象场开说”负责人。


 第三届老舍戏剧节国际单元重磅剧目 

 以色列国宝级剧作家汉诺赫·列文剧作 

 马斯顿比托拉国家剧院《孩子梦》

 首次登陆北京舞台 


演出时间:2019年11月16/17日 (14:30/19:30)

演出地点: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中剧场

/ 票价:580/480/380/280/180/80元


现开启早鸟优惠

早鸟优惠时间:即日起两周内止


[马其顿比托拉国家剧院] 此次《孩子梦》演出剧团是马其顿共和国的比托拉国家剧院,这个剧院拥有70年的历史,早在2014年携《亨利六世》来过中国,国内至今鲜有马其顿的戏剧作品,事实上,属于南斯拉夫戏剧体系的马其顿的戏剧底蕴相当之深,当年《亨利六世》在中国的演出,获得了业界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我们有理由相信,来自比托拉国家剧院的《孩子梦》定会刷新给观众带来精彩的观剧体验。


[导演:伊泰·德荣] 以色列年轻新锐导演,他与合作伙伴视觉设计欧米瑞·罗森布鲁姆一直致力于在剧院和电影院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领域进行创作。

他们的作品M.C Coriolanus以莎士比亚的Coriolanus(《科利奥兰纳斯》)为基础,荣获2015年Acoo戏剧节“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奖项,并应邀参加了世界各地戏剧节的巡演。他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探索电影与戏剧之间的联系,以及经典与当代的转换,获得了戏剧界以及电影界的高度赞誉。


// 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更多演出及活动安排...



-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票 -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