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 | 安天旭:体会休止符寂静的力量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今晚演什么?

答案就在抓马“同款表情”里~
“一个人的古典”独奏家系列演出
One-Man-Show Classical Recital Series
安天旭钢琴独奏音乐会
Tianxu An Piano Recital
今晚上演
2019 / 9 / 10 19:30
上海大剧院·别克中剧场
票价:¥50(公益票day tickets)/160/280/380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四首练习曲
Sergei Prokofiev: 4 Etudes, Op.2
弗朗茨·李斯特:《旅行岁月》第一集“瑞士游记”:在泉水边;暴风雨;奥伯曼山谷
Franz Liszt: No.4 Au bord d'une source; No.5 Orage; No.6 Vallée d'Obermann from "Années de pèlerinage" Première Année - Suisse S160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f小调“热情”钢琴奏鸣曲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in F minor, op. 57 ?Appassionata?
-中场休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第一册
Johannes Brahms: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35 Book 1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肖邦主题变奏曲
Sergei Rachmaninoff: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Chopin, Op.22
*演出、艺术家及时长信息或有变动,请以现场演出为准
All information on programme, artists and duration is subject to change
??
今年6月,钢琴新秀安天旭在柴可夫斯基比赛中处变不惊,赢得了各方瞩目。今晚,他莅临申城,在上海大剧院别克中剧场举办首场独奏音乐会,演出普罗科菲耶夫、李斯特、贝多芬、勃拉姆斯和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下面,我们来看看安天旭本人如何理解今晚的曲目。安天旭介绍今晚演出曲目??
此外,经典947也对安天旭多年积累的音乐见解和学习心路历程进行了采访。
您在国内外都曾经学习过,能否谈谈国外学习大环境在哪些方面帮助您走上职业道路?
我很庆幸我的学琴道路大体上是十分顺利的,在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不光是老师还有很多贵人给我提供帮助和支持。也许在外人看来,国内国外的学琴经历可能是一个讨论点,但从我个人感受来说,我的经历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也没有太多想过关于“职业道路”的问题。事实上我始终关心的只是如何把琴弹得更好。但这中间一定会经过不少瓶颈期,解决完一个问题,进步到一个新台阶,又会有新的问题。有很多是靠老师点拨解决的,有些是苦思冥想解决的,还有的是只能靠时间的推移慢慢解决。从我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应该还是上进心,要有钻研精神。

安天旭儿时照片
我注意到您也是在柯蒂斯就读,与郎朗、王羽佳、张昊辰、陆逸轩是校友。能否谈谈贵校的教学法(包括刘孟捷教授)有什么特别之处?
如果要总结这个学院教学法的长处,恐怕还得说是“因材施教”。上述的几位钢琴家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老师们当然都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在piano seminar(类似大师课,只不过主讲人由柯蒂斯老师们轮流担当)上,有时会有老师提出建议,但学生在听到建议后继续按自己原来的方式进行演奏。有意思的是,我当然能从老师们的建议中听到很强的合理性,但台上同学自己的处理也很吸引人且有说服力。还有一个更极端的例子,我在跟一些同学聊天时,知道他们想要效法的是弗里德曼、霍夫曼和莫伊塞维奇等黄金时代的钢琴家。这些大家的演奏风格和今日所崇尚的严格尊重原谱是有明显差异的。尽管我个人不会做出那些个人化的重音以及突出内声部,但我想为什么一定就不能接受这些新奇大胆但却迷人的演奏风格呢?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我感到坚持个人主见是被鼓励的。诚然这些主见很多到后来被证明是稚嫩甚至是肤浅的,但勇敢的迈出一步(哪怕是错的)很可能也是进步的开始。
现在的这套曲目非常丰富,有严谨的德奥古典作品,也有浪漫主义的李斯特,还有拉赫玛尼诺夫,这些作品给您带来哪些特别的感触?
这套曲目中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柴赛比赛的第一二轮的曲目(李斯特的三首《旅行岁月》除外)。在《旅行岁月》中,《在泉水边》和《暴风雨》也是最近开始弹的,而《奥伯曼山谷》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演奏过的,最近重新拾起来。我对《奥伯曼山谷》感触很深,我小的时候在弹这首作品的开头段落时,它的速度很慢,很深沉,很有哲学思考的意味,但在这里有很多空拍的时候,我不知道如何处理,好像只能干等在那儿。现在我感觉我更有耐心,更能沉得住气,更能够体会到休止符寂静的力量。在《奥伯曼山谷》的后半段,有连续的八度,我小时候以为这是一种炫技式的辉煌,要弹多快就多快。现在我觉得那种辉煌好像是一个人在找到了真理后的喜悦之情,终于找到了一种归属感。这种激情更加高贵,更加大气磅礴也更加深刻。
下半场的两首变奏曲——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第一卷和拉赫玛尼诺夫的《肖邦主题变奏曲》,我对它们的认知是螺旋式的、渐进的,关键是如何把握整体感。如果是没有演出过的话,很难知道每一个变奏跟另一个变奏之间的间歇究竟应该怎样把握的。
拉赫玛尼诺夫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那首变奏曲里,每个变奏在情绪和情景上是完全不一样,要给人不同的画面感,如何从一种情绪切换到另一种也需要考虑周到,这需要在舞台上表演过几次之后才能够做到自然演奏的。这对于脑力控制力以及技术等多个方面都是挑战。
您现在如何在学业和巡演之间取得平衡?巡演中通过和乐队、指挥互动是否也给您带来启迪?
在柴赛之前,我主要是以学业为主,那时没有对这方面想太多。最近演出比较多,幸好是在九月份刚开学前,还没有真正碰到和学业冲突的事情,但我马上也会碰到,我估计很多作业要在飞机上完成吧。
最近我对于和乐队合作又有了新的感受,这也是一个经验问题。我往往会比乐队快上一点点。但也有一个例外,八月份我在俄罗斯远东音乐节上跟捷杰耶夫大师合作的时候,我唯一一次感到竟然是乐队在拽着我向前走,这还真的让我挺惊讶,我也可以有尽情发挥的空间。但是我也一直在考虑,有没有过慢,但最后听了一下录音效果还是好的,就是给人一种很兴奋的,始终在往前走的感觉。
您未来在曲目开拓方面有怎样的打算?比如是否准备多演一些室内乐?
关于曲目拓展的问题,我的思考有两个方面。一是更多地演奏自己擅长的作品,二是开拓自己不擅长的作品,这是对自己的改正和补足。我自认为比较擅长戏剧性、张力强、情绪上反差比较大的音乐。在拓展作品方面,我打算演奏一些很杰出,但是比较冷门的曲目,比如拉赫玛尼诺夫第一钢琴奏鸣曲,或者像梅特涅尔的奏鸣曲,这些都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列。我需要补足的是一些比较轻巧的,很有魅力的作品,比如说肖邦的玛祖卡、夜曲,还有一些柴可夫斯基的小品,这些也在我的考虑范围内,当然还会包括莫扎特和舒伯特的作品。
-END-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