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人 Curator|沈伯丞 Shen Bo-Cheng
2013年,我在大未來林舍畫廊的個展《慾圖?吉祥》(Forbidden Wishes)結束後,緊接著2014年北京今日美術館的《眾生之園》(Sentient Garden)個展,2015年初,再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籌辦《萬園有靈》(Gardens of Spirits)個展。連續三年籌劃三場大型展覽,但也藉此機會把這十幾年來創作圖檔、評論文章、創作自述等做一番整理與省閱,以「旁觀者」檢視反思自己過去十幾年的創作歷程,梳理出在圖像繪畫中的脈絡與位置。思考下一階段創作的可能性樣貌,多年來大都以「自我形象」(自畫像)做為創作「主體」 (亦是主題)的作品,有些「新」的轉變與發展的可能性。
白色雙人座 2019 綜合媒材?油彩?畫布 139x192 cm
2015至2017年,我從以往再熟悉不過的作品形式與題材內容開始做調整。以往作品的空間結構表現比較單向、靜止,很類似西方古典繪畫在敘述故事內容的空間邏輯性。新作品我開始嘗試以「疏離」的手法來處理空間屬性,這樣的空間感隱喻著畫中圖像之間曖昧且「藕斷絲連」的情緒詮釋的可能性,但觀賞者還是可以在作品中依循自己對畫中圖像意義的理解,找到觀賞的出口。
另外,這些年來,我一直想在作品中表現一種「末世」的廢墟感。我使用多種的複合媒材(木板、麻布、動物膠、蜜蠟、木屑、石粉、壓克力媒材、金銀箔等)在作品上做嘗試,製造出多樣具有圖像式肌理筆觸的效果。經過塗畫、擦抹、打磨、刮除、潑灑、反覆修改,圖像因此堆疊出豐富的「詩意」肌理表情,它們表露出一種時光已逝被記錄下來的生命歷程的蒼傷感。
太空飛鼠的洞洞起司 2019 綜合媒材?油彩?畫布 125.5x90 cm
畫中那些或完整、或具象、或抽象、或寫實的大大小小斷裂、傷痕、壓鬱的圖像們,它們是我過往生命中的物質記憶或情感經驗中擷取的片段(如:老照片、卡漫英雄、寵物、兇器、旋轉木馬、鐵皮機器人、汽車、解剖模型……等);有些是現實生活中情緒經驗轉化的意象(如:風景、花草、剪影、肌理、對話框……等),他們在畫中各自表露出是強或弱的狀態;它們在畫裡流竄、撞擊、重組出新的圖像意義。我有時感覺自己像是煉金師一樣,把這些性質各異的圖像元素用「煉金術」把它們在畫中調製出虛幻、奇異的圖像幻境;以往的作品在故事內容敘述邏輯比較單向固定,而新作品讓觀賞者用自己的視覺方法來探索我的作品內容,整理出屬於你自己對我作品圖像的理解與感知。
從1999年我開始創作以「自我形象」為主體的《暴喜圖》(Diagram of Commotion and Desire)系列,作品中我扮演成各種角色的,主體大都以等身比例呈現,所以「自我形象」幾乎佔據大部分的畫面;風格上很類似歐洲十六世紀末出現的「矯飾主義」(Mannerism)。畫中自我形象也都是置身於一個「現實感」很明確的幽暗戶外風景中;作品的色彩調性設定偏向暗灰調紫紅色系。2009年左右,上述這些視覺特質開始有些改變,尤其是2013年個展《慾圖?吉祥》的作品,我把「自我形象」隱身躲藏於各種動物或公仔造型裡。

Kuody一直想要一把左輪槍 2019 綜合媒材?油彩?畫布 125x91 cm
維國三郎搶到那支寶劍 2019 綜合媒材?油彩?畫布 124x94 cm
這兩年來,「自我形象」依然存在作品當中。不過「他」開始被模糊、扁平、稀釋了。現在我比較想對昔日數十年歲月已逝,人近花甲不甚唏噓的末世的「大我」感受做表現;把「自我形象」退縮成「小我」片段,隱密在「大我」的場景之裡頭。

最近,常在繪製作品過程中感覺自己好像是個渺小身體漸衰的「小我」戰士,隻身影單的面對「大我」般的畫布。後來,我試著放慢的步調,坦然面對自己的身心狀態,調整創作步調。在創作的每個過程都是一個段落,它們好像會被一個冥冥之中存在的「定律」所制約著,連結起來繞了一個圈,似有似無的吸引著過去與現在的兩端。我現在坦然接受每個階段隱約有個必然的「生命法則」在牽引我們走下去,我們能做的不多,更不需要「反抗」,只要順著它,謙卑但自信地做自己想做的跟該做的,如此而已。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