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唐朝人喝酒的正确姿势,在这个酒杯里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李白《将进酒》


诗仙李白嗜酒,酒兴大发时,不仅豪饮“三百杯”,还提笔挥就了众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勾勒出了一个盛世唐朝。


唐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酒文化空前发达的时期。陕西历史博物馆就有一件来自唐朝的“镇馆之宝”——镶金兽首玛瑙杯,是当时酒文化的见证。


镶金兽首玛瑙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1300多年前的独特酒器,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上大放异彩。


1

何家村发现了大唐遗宝


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工人们正在一处建筑基地施工,在距地面不足1米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灰色陶瓮。


打开后,发现陶瓮里装的都是珍贵的金银器皿,很快文物专家赶到现场,经过仔细调查,一共发掘出两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陶瓮和一个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银罐。


“两瓮一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三件器皿内,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各类金银器、玉器、宝石、名贵药材、钱币等,计1000余。其中,金器总重量达298两,银器总重量3900多两。


何家村部分窖藏文物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文物,是全国其他地方出土的金银器所无法比拟的。文物做工精细,造型美轮美奂,艺术价值极高,多为唐代皇室的日常用品。


价值极高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就在银罐中,它通体呈玻璃光泽,晶莹瑰丽,仿佛在安静地为我们诉说大唐盛世的繁华。


何家村的文物被发现后,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轰动。咱们先来看看,这镶金兽首玛瑙杯的珍贵之处。


玛瑙杯是用一块罕见的缠丝玛瑙雕刻而成,杯的兽首似牛,双角却似羚羊角,长而粗壮,连接着兽身。工匠巧妙利用材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


兽首伏卧在地,很像瑜伽的拉伸动作~


两只浑圆的眼睛微微凸起,目视前方,炯炯有神,两只大耳朵微微内收,紧贴着颈部,往后抿着。双唇闭合,两鼻鼓起。眉上的毛发和胡须也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俏色是玉器翡翠行业中的专业名词,特指在一块玉料上的颜色被运用得非常巧妙,利用玉的天然色泽进行雕刻。


不论在选材、设计还是工艺上,镶金兽首玛瑙杯都极其完美,是一件海内孤品。


1

来通与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埋藏在西安,又是当时显贵才能用得上的珍宝。根据专家们推测,玛瑙杯的材料可能来自其他国家。


中国虽出产玛瑙,但大多以白、绿、黄单色为主。而兽首玛瑙杯所用的缠丝玛瑙则极为罕见。而当时的中亚、西亚地区则产有这种玛瑙。


《旧唐书》中记载,“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


728年,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地区,大康国人向唐朝进献了兽首玛瑙杯,也说明玛瑙杯可能随着丝绸之路由西域来到西安。


玛瑙杯弧形的弯曲酒杯酷似一只兽角,所以又称“角杯”,其底端有一个流口。这类造型,与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相似。


手持来通的人 庞贝遗址壁画


来通,是希腊语的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兽角形。一般在底部有孔,液体可以从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


 意大利北部发现的希腊银角状杯,公元前5-4世纪


用来通杯喝酒的方式


当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


围屏石榻饮酒图 河南安阳出土北齐画像


举起杯子,从杯子底部小口一饮而尽,这种与我国传统饮酒方式迥然不同的方法,常出现在胡人的宴饮场面中。兽首玛瑙杯也成为唐朝贵族崇尚胡风、模仿新奇的宴饮方式的见证。


镶金兽首玛瑙杯如此珍贵,是谁将它藏于银罐、埋于地下的呢?


1

租庸使刘震


在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文物上,有“进”“庸”“朝”等字样,“进”是进献给朝廷的物品,“朝”应该是国家收藏品,“庸”出自唐朝的“租庸”制度,人们给官府上交一定的财物,就可以不去服兵役。


租庸使,就是征收租庸调税的官员。从地方征收到中央的赋税运抵京城后,先要送到一个输场,经检验合格后再由输场送往国库,全程由租庸使负责。


而文物发现的地点何家村,是以前唐朝的“兴化坊”,离皇帝居住的皇城中心仅隔着两条街。据唐韦述《两京新记》和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官位显赫的尚书租庸使刘震就居住在兴化坊中。


专家们推测,泾原兵变时,皇帝逃离京城,而保管朝廷财物的刘震先派人带走“金银罗锦二十驼”,想要自己带着精心挑选的宫廷珍宝逃跑。


《无双传》记载:当时城门守卫得知刘震是朝廷要员,不敢开城门,刘震只得又往其家所在的方位跑去。

 


而据该文献记载,刘震还做了叛军的命官。唐军收复京城后,刘震夫妇被斩,这批珍宝也就在地下埋藏了一千多年。


1

唐代盛行的酒文化


作为名贵的酒器,镶金兽首玛瑙杯背后是唐朝人对酒的偏爱。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嗜酒,还爱葡萄酒。他在《对酒》中写: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李白的崇拜者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对他喝酒的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除了李白,杜甫在《饮中八仙歌》还提到了一个“熟面孔”,焦遂。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在大热的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里,就出现了焦遂好心救狼卫,并给他倒酒喝的一幕。



剧中焦遂用的酒杯,是唐朝时期的鹦鹉螺杯,喝的酒也是红酒。


当时的长安人还有专门喝酒的“酒吧”,很多是由胡族商人创建。他们将胡姬与酒肆相结合,吸引时人前往。初唐诗人王绩在《过酒家五首》中,描写了人们去酒吧喝酒的场景:


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

来时常道贳,惭愧酒家胡。


电影《妖猫传》里的胡姬


客人们到酒店,既可以品尝美酒,还可以欣赏胡姬跳舞的美景,“胡姬押酒劝客尝”成为长安街头屡见不鲜的景观。


唐朝人对酒的喜爱,可谓是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杨贵妃喝酒后有“醉韵残妆之美”,唐明皇就十分喜欢。


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 曰 : “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 ! ”


除了杨贵妃的“海棠睡”颜外,当时女子流行一种以醉为美的妆容,“酒晕妆”


唐代女子酒晕妆


女子在化妆时, 先施白粉, 然后将胭脂在手心调匀, 搽在两颊, 浓者叫做酒晕妆。


《长安十二时辰》檀琪的酒晕妆


唐朝是多民族大融合之集大成者,广泛吸取外来文明,并为我所用,开放的国度不断吸纳各个往来民族的文化与生活习性。


在聚会上,唐朝人追求新奇时尚,崇尚胡风,镶金玛瑙兽首杯,成为当时新奇的宴饮方式的见证。



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

1.李雪《没了酒,唐朝该多寂寞!》

2.唐芊尔《镶金兽首玛瑙杯:喝得起82年的拉菲,也用不起这样的酒杯》

3.王婧怡《胡姬与唐代酒文化》

4.杨维娟《从唐代文物看唐人的饮酒习俗》

5.百度百科相关资料


注: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畅听旅行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秘鲁11家博物馆藏精品文物汇聚山西

花鸟画极简史

文物里的那一抹清凉

新生的山西青铜博物馆

如此“上帝”,我代表博物馆拒绝接待!

王维:别问了,没故事

与千年古尸同眠,文化传承?博眼球?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人已满员,小编正在开拓新号,

若好友申请未通过请过几天再尝试)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