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艺术工坊 | 安溯 所有的不安与祈祷,在自我命题中和解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共生」是关于木格堂回访学员的栏目

学员不是孤立的,他们与木格堂共生,

工作坊学习的结束,只是建立自身系统拍摄的开始

工作坊结束后,我们对其进行跟踪观察

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回看、梳理、总结、分享





本期访谈留学作品集工作坊学员


安溯



  • 「She&I」


一燃:很开心你拿到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传媒学院、中央圣马丁学院、爱丁堡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的MA offer,能谈一谈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的?


安溯:大一的暑假,我买了第一台真正属于自己的相机。那时很兴奋,开始到处旅行,单纯地记录生活。当时也会拍摄一些商业性质的照片,比如影棚里的肖像摄影,或者淘宝写真之类的,有时也会给杂志拍摄一些旅行照片作插图,弥补旅行花费。


一燃:先前拍的一些肖像,为之后的「She&I」带来了启发?


安溯:对,但之前的拍摄是商业用途,服务于客户,只要让她们看起来很漂亮,她们就满意了。那个阶段和我现在的艺术创作不同,但是它确实训练我如何去寻找人物的特点和情绪。所以在「She&I」这个部分,我能比较容易找到那些女孩真正吸引我的地方,甚至是她们在神情和姿态上透露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这些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也是我和她们相联系的地方。而且我可以摒弃以前的观念,美丽不是最重要的,真实的、本质的、自然的东西就很美。


「She&I」












一燃:拍摄「She&I」时你特别在意的细节是什么?


安溯:这个项目里,都是女孩,以及她们的物件。这个作品的想法源于拉康的镜像理论,我想通过图像塑造一面镜像,观察客体,找到自我。这些女孩作为客体,我最关注的就是我和她们相似的地方。但是人都是充满差异性的,拍摄她们的那个夏天,我几乎每周都会去不同的女孩家,为了更加了解她们,我会给她们做饭,和她们一起听音乐看电影,甚至一起睡觉哈哈。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我感受到了她们的情绪,对待生活和感情的态度,甚至是内心隐藏的矛盾之处。我想拍出我感受到的她们,也就是我从她们身上看到的自己。我不排斥其中有摆拍的成分,这样的摆拍是她们希望外界看到的样子,或许是面具,或许是展演,但是这也是我们性格的一部分,不需要摒弃掉,这是我们希望外界看到我们的一部分。





一燃:她们极致的情绪状态与你达到了一个共通点?


安溯:是的,有时是很外放的情绪,有时是内敛的,晦涩或是敏感的。情绪是多样的,所以我在不同的对象身上找到的共通点,呈现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一燃:你拍摄的过程中会不会遇到她们并没有跟着设定走,怎么办?


安溯:我对她们几乎没有设定。我会听她们讲故事,然后在某个属于她们的事件里,去想象她们的感情。我希望她们能呈现出最自然的状态,这很难,因为不可能让对象一下子就能释放出内心的感情,会有很多磨合,所以我拍摄的草图远远大于最后的作品。


可是换个角度想,她们偶尔会呈现出我没有想到的状态。我记得我让一个女孩,对着镜头,安静地坐着,慢慢专注于自己独处时的情绪。她根本坐不住,一直动来动去,后来我就想,可能这才是她最自然的样子。我在拍摄的过程中,从最初对她们的想象,到寻找,到设定,最后其实更多的是尊重和观察。自然的状态是永远无法设定的,我认为通过磨合、理解、尊重,我在找到她们的状态时,她们也终于和我达成了默契。





一燃:面对这些女孩时,由想象到了解到具象地体现出某一点,你是一个擅长放大的人吗,情绪上或者其他方面?


安溯:是的,我觉得我自己很敏感,当然也会比较偏激。我创作这些图像时是我抑郁症最严重的一段时间,那时我对身边的人和事物,有一种过度的敏感,所以当我感受到这些女孩她们生活的矛盾和困惑时,我的共情心,会主观地放大并感同身受,有时这会对我造成很大的情绪波动,在拍摄完后很多天都无法平复。



一燃:我时常也会对一些事物有着极大的敏感,往往会沉浸于此,相较「She&I」,「Still Life」则更倾向于内心,那些让情绪波动的事物的直接细节,让我觉得你在此消融了自我,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


安溯:嗯,如果说「She&I」还是在主客体之间的徘徊和观察,那么「Still Life」就是我直接赤裸裸地解析自己。这两个作品间有个递进性,在第一个项目中,我看到了我和这些女孩之间的敏感性和矛盾性,我对自己都无能无力,更无法帮助她们。这让我太难受了,我就想,回到自己本身,于是开始了下一个项目「Still Life」。


一燃:在那段时光,每天面对的事物,与你所想呈现的有所割裂吗?


安溯:拍摄「Still Life」的时候,我几乎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都在工作室拍摄这些物体,我其实不想面对它们。像药片,它是我每天服用的抗抑郁精神药物,它让我大脑状态与内心状态完全割裂了,我每天都会有些兴奋,但是内心却是一片死水。所以我想模拟星空的样子,拍摄出药片消失的过程,这种虚幻与残缺,就是这个药片给我的感觉。


「Still Life」









一燃:星空带来的虚无感很强,而接着的仙人球很刺眼,后面你将刺处理掉了一部分,在这刺痛中,是内心与现实的一个对抗?


安溯:仙人球很像人本身,我们有自己的防御能力去保护自己,但对我而言,很多时候我都因为自责和敏感,造成自我伤害。于是我就用剪刀,有时也会用手,一根一根把仙人球的刺除掉,再把刺插回仙人球。我常常在这个动作中受伤,手上沾了很多刺。就像面对内心深处最难以面对和释怀的记忆一样,对仙人球的拍摄行为,模拟了我的一个自我认识和批判的行为过程,刺带给我的生理疼痛就像是逼迫自己和我内心的恐惧正视的过程,我必须去解决。你越害怕什么,你就试着去面对它,我只是用了摄影这个方式去面对自己而已。拍照这个行为或许并不是那么困难,对我来说,面对恐惧和承认自我,这才是我主题背后最困难艰涩的地方。









一燃:很高兴在最新的作品「Blessing」中看到了你逐渐开朗豁达的心理状态,一切都是平和与希望。


安溯:谢谢一燃。其实从「Still Life」后面的蜡烛和光的几组图像开始,我的病情和心态也渐渐开始好转。视线也就开始放在了野外,希望有更多的光亮投进我的作品。


「Blessing」正如作品名,是基于我所在家乡的宗教祈福行为留下的痕迹,代表我对自己的一个祝愿和憧憬。通过摄影,我看到了表象后的另一个世界,并可以运用它们去批判和发现自我,找到了物质性和精神性的联系,也终于在最后一个作品里变得开阔和明亮起来了。


「Blessing」










一燃:画面内容将其本身充分的带到表面,表面并不是绝对的天然的,这些夹杂着愿望与欲望的信仰赋予的效果令人很着迷。


安溯:是的,在拍摄时看到那些人为留下来的带有美好祝福的信仰和宗教行为,非常感动。看着山峰上的凿刻痕迹,系在树枝上的绳索,就能想象到人们在做这个行为时内心的虔诚和祝愿。我希望我可以将其拍摄出来,并传递出这背后的情感与信奉。这些带有野外的自然感和宗教的神秘感确实很让人着迷,希望大家也能感受到,这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一燃:拍摄了三个项目后,与最初摄影创作的原动力有什么变化?


安溯:我最初的目的可能只是想单纯地表达、抒发内心的感受。但在这三个项目后,包括中途进行的哲学理论研究,还有对前辈艺术家们作品的调研,我最终达到了研究自身,和自己达到一个和解的结果。所以我认为这三个作品最后是我内心的对话与自我理解,我会继续这个主题。认识自己,与自我达成和解,这是一个长久的命题,会随着我的认知和现实情况不断变化,现在看来,这三个作品成了在我这个阶段成长的见证,我还会继续用图像和自己达成共识,项目可以终结,但是思考是不会的。







一燃:为什么会选择木格堂留学作品集工作坊?在木格堂留学作品集工作坊的学习过程中,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启发?


安溯:因为我是转专业的,除了中途在台湾交换的时候选修了当代艺术,我本身对这一块很薄弱。木格堂是一个很纯粹的艺术工作坊,木格老师很注重理论研究和艺术史的梳理,这很重要。我认为木格堂并不仅仅在要求我产出几份作品去升学拿到offer,而是帮助我完成一个阶段的提升。木格老师会根据我的想法和兴趣来调整对我的指导,木格堂的存在更像是,帮助我完成想完成的项目,作品集只是最后的一个实质结果,我用它拿去申请研究生,但是作品的意义远远超过于此,它是我对当代艺术一次新的理解和探索的见证,木格堂陪伴我并支持我完成了这一次探索。


除了木格老师,音和和萧伊给我带来的帮助也很大,他们使我明白,理论研究到拍摄,再到图片编辑和策展,其实每一步都是一个新作品的产出。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发现了这个学科更大的可能性,也更有信心了。


- 关于安溯 -


本科就读于南京理工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于2017年秋季在台湾国立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交换学习。今年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摄影实践及艺术哲学研究系,爱丁堡大学当代艺术系,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摄影系,威斯敏斯特大学当代摄影艺术系录取。


个人网站:ansuphoto.com


- 了解更多?? -


摄影工坊 | 留学作品集工作坊


* * *

?安溯

编辑:一燃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