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2019年5月19日-7月20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剧场(音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班在京举办。本次培训班旨在主要解决剧场舞台方面设计与制作的关系,制作与管理的关系,为剧场输出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的专业舞台人才。近期,学会微信平台将陆续分享来自该培训班学员的优秀结业论文,敬请关注~
戏曲演出扩声系统设计与工作感悟
以山东省吕剧院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大河开凌》为例
姓名:谢玉光
单位:山东省吕剧院
摘要:本文以山东吕剧《大河开凌》的音响设计思路为主线,阐述了作者对这部戏的创作思路、设计方案和多年音响工作的经验总结分享。
关键词:山东吕剧;返送音箱的重要性;音响的二度创作;乐器的拾音还原及演出平衡;对音响工作的认知。
导言
习总书记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作优秀作品。
我院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而排演的《大河开凌》,这既是一种巧合,也更具有特殊意义,山东省吕剧院于2018年新创作大型吕剧《大河开凌》意为纪念这些伟大时刻,向热爱国家、忠于中国共产党的无数革命先烈致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这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山东省吕剧院院长、书记蒋庆鹏认为:《大河开凌》中的“大河”就是《共产党宣言》的思想之河,它破冰而来,使得中国人从百年黑暗中划破精神的冬夜。由此《大河开凌》从2015年初开始调研选题,同年12月立项,历时近3年,经反复酝酿、5次采风、五易其稿,在北京、山东先后召开4次讨论会,2017年2月剧本定稿,于2018年4月在山东济南成功首演!首演后《大河开凌》在省内外开展巡演,受到全国吕剧爱好者和各位专家的高度评价。在不断的演出中磨合、修改,多次聘请专家学者、党员群众、听取他们看戏后的意见建议,不断推敲打磨,改进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艺术理想,把艺术质量放在首位,用“烈火淬真金”的心态,以勇攀高峰的精神让《大河开凌》奔流不息。
《大河开凌》是一部向信仰致敬的作品,作品讲述了一部经历过战争烽火、浸透了几代烈士鲜血的中国最早版本《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的传奇。通过一个普通农民“迷糊”与书的相遇、相护、相知、相救、相依、相守,完成了人物由普通人向革命者的变化。透过“迷糊”这样一颗洒落在鲁北平原上的黄河水珠,折射出初心、理想、使命的革命化光辉。一句“人在书在”契合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刻画了共产党员坚定信念追求真理,矢志不渝、视死如归地为国家、人民奉献一切的初心,展现了中国普通民众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思想的觉醒和成长。
《大河开凌》这部戏建组后,笔者认真地听取导演的阐述,并仔细的研读剧本,分析人物与剧情,把声音创作带入其中,反复的揣摩思考,本着打磨提升,攀峰登高,用心、用情的设计每一位人物的声音刻画和剧中的音响效果,为音响设计创作工作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精准到位,更加声情并茂而反复琢磨。在剧院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笔者有幸今年5月份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实施的这次音响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此次音响培训学习对我专业上提升、眼界的开阔,工作思路的扩展,深感受益匪浅。带着一种责任和追求进行学习,这次培训舞美学会悉心组织实施,共安排了多达60余位相关专业的业内专家及音响专业一线老师们精心授课。作为一名基层院团音响师,老师们的教诲永记心中,并把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更好的为单位,为艺术作品,为音响事业服务。现代的舞台作品强调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通过培训,全面提升音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聆听、借鉴各位老师在讲课中传授的工作经验和技术专业方法、与老师和同学们就我以往演出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请教和交流。通过学习,认识到原来工作中的一些不足和欠缺以及要改进的地方,通过不断实践、认知自己想要达到的扩声效果。这些使我更加丰富了对《大河开凌》这部戏的音响创作思路和对音响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也使我更有信心设计创作好这部戏。

关于音响工作
现在对于舞台艺术的呈现,早已不是过去对音响的要求“能响、能出声就行”的认知年代,而是一个艺术与技术融合的专业时代,它涉及艺术学、美学、电声学、建筑声学、音乐声学、生理声学、心理声学等等多种专业学科。而音响师则是通过技术的专业化为艺术表演服务的,它通过专业设备,技术手段处理和混合后的艺术化声音表现形式参与表演、参与艺术创作其中,使每一位演员塑造的角色在舞台上更加丰满更加活灵活现,同时也是演员塑造角色的一个有力工具。音响师通过研读剧本,把握准人物定位,脾气性格后,还要对剧中每一个附加的现场音效反复揣摩,因为现场音效是烘托剧中情景气氛,使观众产生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最大化的有力手段之一。我把原来演出的现场录音,反复回放去听,仔细琢磨思考,通过这次音响专业培训班的学习感悟,结合单位现有音响器材,综合后设计现在的《大河开凌》现场音响执行方案。我们音响设计创作者应主动的对剧中的一切声音加以思考,积极的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创作设计声音,诠释声音。整个现场的一切声音都是我们的工作范畴,我们应该担负起整部剧中声音艺术的这份重担。让观众听到既舒服,又震撼,既享受,又被感染的声音。这才是我们音响工作者的目标和追求!
扩声系统的设置和调试
这次使用剧场固定安装的音箱系统,对主扩系统和中置音箱、台唇补声音箱重新进行分路的调试。使他们的覆盖区域尽量不要重叠,避免声音产生干涉。使声音进行分区域覆盖。在观众席增加前中后三组环绕声音箱,经过反复调试试听对比送入合适的模拟混响声,增强观众的听音包围感。分通道单独控制输送不同的声音信号。用作特定音响效果多轨重放使用。最大化的充分利用现有器材设备,把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想法展现出来。戏曲舞台讲究画面的干净整洁,舞台地面上不允许放置音箱,一般安装在舞台两侧或用支架把返送音箱支起来,这里需要注意:音箱高度要超过人头高度位置,避免过低时演员幕后上场或下场时产生回授啸叫。这次返送音箱在原有舞台两侧固定安装位置外,在舞台区一道沿条吊杆上添加中置返听音箱2只,(注:因音箱是横置使用要把PS15音箱高音号角进行角度调整,变成横置返送使用模式。)增加音箱的扩散角度。增强舞台区域演员表演、演唱的覆盖和声音的包围感,把乐队伴奏的声音放在两侧音箱发声。演员的声音从中置音箱位置发出,因为音箱送的信号源不一样,音箱有一定高度存在,不用担心领夹话筒反馈啸叫的问题出现。(注:关于解决舞台表演区域的音量和比例问题。)在进剧场排练期间,演员在舞台区表演时可以去舞台区域亲自聆听感受乐队和演员声音的比例大小。带着对讲机和音响操作位同事及时沟通,音量比例调整。演员下场后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听音感受和意见,及时调整,让演员在表演时能够轻松听到自己的现场声音,演出的时候才能表演的更加自由流畅。

舞台返送音箱对于演员的重要性以及调试与应用
舞台返听音箱在戏曲演出中对演员和乐队指挥或鼓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原来音响师只注重对观众区域的扩声听觉,而忽略了舞台返送于演员与乐队的感受)。这也是多年来存在于演员、乐队和音响之间关系微妙,且是容易忽略之处。因为戏曲是现场实时伴奏,音乐无固定节奏,讲究演员与乐队之间的交流。唱腔、伴奏时紧时松,需要乐队与演员之间默契配合。在戏曲音乐中唱腔是主体,乐队要紧跟演员进行托腔伴奏。舞台返听音箱就成了乐队与演员之间交流的听音桥梁。(注:某些演出场地,比如乐队在舞台下场门大幕后位置时,要给鼓师单独架设监听音箱,因鼓师旁边是打击乐,打击乐起来后鼓师根本听不清舞台演员的声音,无法正常的演奏与指挥。)如果演出中鼓师与琴师听不到或听不清演员的唱腔和念白,演员也听不到乐队得伴奏,配合就会出现问题,造成伴奏和演唱脱节不同步。这里说一下,有些场馆技术人员喜欢用调音台的编组输出给返送音箱送信号,这样做会使主扩声音箱的音乐和人声比例不可控,只能调节一下音量大小。而舞台返送和主扩声音箱所听比例要求是不相同的,不能按需控制发送信号,这样也极易引起啸叫。通过多年演出经验,我采用调音台上的辅助输出给返送音箱提供信号,这样可以使返送音箱得到的信号与主扩声音箱的信号调节彼此独立,可以按照演员和乐队的需求进行大小独立调节,使乐队和演员得到满意的听音感受。
音响对演员声音的设计、帮助及二度创作处理、使声音更加符合剧中人物。
多年的音响工作经验,使我对每个演员的嗓音特点都熟记于心,根据每个演员的声音特点利用调音台通道均衡调整演员的声音,达到更贴近剧中人物的特点,并突出每位演员的嗓音优势,扬长避短,使演员在声音方面卸掉心理包袱,帮助演员利用声音更好更立体的在舞台上塑造剧中角色。
例:A组迷糊---饰演者国家一级演员董家岭老师。演员本人音色圆润浑厚,但高音区乏力无亮色。年龄55岁的董老师在饰演这个人物时有很大压力,因他要饰演的剧中人物前几场年龄是20岁左右。我首先和演员沟通,告诉他我会从声音、音色处理上帮助他,让他减轻心理负担。然后我根据演员嗓音特点在调音台上进行频率调整,反复调试找到最适合的频段,适当衰减400—600HZ,提升2K—4KHZ增加他的中高频段,使演员声音像剧中人物年轻化的声音靠近。到了后两场角色人物年龄到了70岁左右,要提前及时的把400--600HZ恢复,2K--4KHZ频率回位,使处理后的声音有沧桑厚重感。多场演出下来,得到演员的充分肯定。
青年组迷糊---饰演者,查涛。演员本身年龄在35岁左右,他与董家岭老师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剧中后几场他要饰演的迷糊是近70多岁的人物。演员本身音色较单薄,鼻音重,低音不浑厚。在处理这个人物声音时,我通过平时排练反复利用调音台通道频率均衡对比试听,反复调整,对500—600HZ进行微提升,把3K--6KHZ进行适当衰减,利用技术手段增强他的中低频率,在声音上突出人物的年龄和沧桑感,使演员的声音厚重富有磁性。配合演员的人物化妆造型,使演员从形象到声音整体上更加符合剧中人物。
以此类推,全剧要根据每个演员声音特点进行调整处理,使整部剧中每个人物的声音流畅,突出他们的音色特点,并符合剧中人物。同时还要想到美化每一位演员的声音,在声音处理上加入合适长度的混响,使现场的声音更加好听悦耳,混响量的控制要根据演员的角色需要和剧场建声条件,进行每一场的现场灵活调控,并无规律可循。音响师,是整体声音的创作者、操控者,调整处理好每一位演员的声音,使其每一个演员都更贴近剧中人物的需要,达到更高的完整性、整体性,努力消除声音的忽大忽小,以及某个演员声音独立突出的情况。因此演出中音响师要手不离推子,眼不离舞台。随时关注舞台的节奏变化,操控着一切声音的呈现。
在人声方面,除了充分还原演员声音外,还要考虑到如何美化声音。在《大河开凌》中,我利用混响效果对演员的声音进行了美化和再处理,我运用了3种不同的混响模式,一种是为了美化修饰演员人声,经过试听对比选择了HALL-S效果,二是为伴唱话筒单独调校使用混响时间更长些的HALL-L效果,使伴唱的声音有空灵的美感,三是使用DEALY延时效果处理一些特殊剧情。
例如:剧中“迷糊”和妹子刘新雨在梦境的一段唱和念白,运用混响效果在合适、合理的剧情中展现演员同在一个空间,利用各自通道话筒送入不同的混响模式设计出的声音,使人物得声音通过人为的技术手段达到声音的空间感、距离感,从而符合剧中梦幻缥缈的感觉。同时也为剧情的发展做了交代和铺垫,直至高潮的出现,完美的创作实现了舞台声音艺术的展现。
乐队的配置及乐器拾音还原、与整体平衡性
在作曲配器完成后和乐队总监商讨乐队成员编制和位置布局,了解乐器各声部组成。乐队全乐练乐时要去看和听他们的排练,了解全剧音乐的风格,强弱起伏,哪些乐器演出节点的独奏。场与场的音乐衔接,什么时候进伴唱,哪些唱段是演员在幕后就需要开唱或念白,这些演出前的记录工作琐碎,但尤其重要,为后期演出顺利进行做好功课打好基础。(如果前期工作做不好,进了剧场排练就容易出现失误和导演及演员、乐队对于音响工作的批评和埋怨指责。前期工作做足做细,现场演出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制定出乐器的拾音话筒数量和话筒选型。根据乐器的配置和分布,大致画出乐器分布图,以供装台时使用。乐队伴奏是戏曲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戏曲舞台艺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同时还能强烈地反映出本剧种的地方特点。乐队伴奏中的主要乐器都是和本剧种发展演变、演唱特点和语言特色相吻合的。就山东吕剧乐队而言,以坠琴、扬琴、琵琶、三弦为四大件的主要乐器;配以二胡、高胡、三弦为辅,中提琴,大提琴和贝司等组合成低音乐器;笛子、笙、唢呐等组合的吹奏乐器;还有铜器打击乐共同组成的综合乐队。因为乐队组合是根据剧种多年演变发展而来,其演奏形式和特点也已经形成,因此各乐器之间的音色融合是扩声调音中一个的难点。首先要调整好主弦乐器的音色效果。吕剧的主弦乐器是坠琴,坠琴因为共鸣腔是圆形铜金属制作的,高频音调尖锐,中低频不足,如果调音时处理不好,会把整个乐队带入刺耳尖锐、单薄的境地。而紧邻主乐器的打击乐,演奏起来音量很大,很噪,串音问题又很难处理,而且乐队集中在一起,这么多乐器在乐池,就会形成一个大的共鸣腔,要控制好现场演出时乐队伴奏的音量,不然会出现后区听音正好,前区感觉乐队声音太大的听音感觉。这次乐队共使用了15路小振膜电容话筒和两路大振膜伴唱话筒。同时我选用同一品牌的电容话筒进行拾音,调整乐队整体音量、音色时非常简变省心,事半功倍。适当在调音台均衡上去提升和衰减微调一下,音色就可以还原的很好。
为了减少靠近打击乐附近话筒串音干扰,我给临近乐器拾音话筒加装海绵帽衰减部分干扰能量。由于戏曲乐器的个性较强、乐队整体融洽性较差,各种乐器的音色,音量比例差异很大、声音辐射方向各异,如果对乐队配置、各乐器的互补性及乐器音色不了解,很难在戏曲扩声中获得良好的音响效果,了解和掌握本剧种乐队的伴奏风格和乐器的音质特点对于音响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乐队在乐池,离主扩音箱比较近。除了低音乐器外把其余乐器拾音话筒的低切开关打开,避免音量提升时产生低频啸叫。根据乐器发声特点采取单点近距离拾音和两只乐器合用一只话筒拾音的组合方式。对待工作要一丝不苟,演出前乐队定弦,要整体试音,调整好平衡,层次,并定好演出时所需要的基本音量,并告知各乐手严禁移动话筒位置,以免影响乐器拾音的音色与音量。演出前的工作要细中再细,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演出中要根据剧情发展及时调整乐队与演员的声音比例,以及强弱起伏变化。做到该突出的突出,让各自独立的声音融合在一起产生和谐美妙的乐曲。戏曲乐队扩声不同于其他音乐形式的扩声,因各剧种乐器的特点而形成的独特艺术性,通过音响技术的调控混合使其融入整体艺术,更好地辅助演员完成整体的艺术创作,让音乐与人声达到完美的结合。熟悉整部戏的音乐旋律这对音响师来说非常的重要。

音效的创作及还原重放
现场音效对戏剧情节的发展和故事的延续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效根据声音的特点可以制作成立体声方式,和多轨分声道播放模式,根据剧中情节需要制作出声音方位层次感,以及声音的远近距离感,灵活恰当的运用好这些音效,观众才会在现场有身临其境的感同身受。
如:剧中“迷糊”摔碎地主家茶壶的音效,在音效素材库找不到理想合适的素材音效,我们就考虑拟音录制。我们找来几个旧陶瓷罐,我们找了仓库。架设好录音设备,我们先摔了一个旧碗试了一下音色和音量,感觉还行,接着录制摔瓷罐。录制结束后回剧场怎么听都觉得瓦罐破碎的声音那么刺耳不理想,后来反复思考也没找出问题所在。有一天在排练中偶得灵感,因为剧中当时的大环境是没有水泥地面的,只有土地,而我的音效录制却是在水泥地面上录制完成的。于是我找到硬实的土地地面,瓦质的陶罐进行重新录制,录制后通过加入混响处理使其瓦罐破碎时的尖厉声音削弱,最后调整重新使用新的音效,谁知这小小的变动,却因此得到了导演大力赞扬和肯定。通过此事,我深刻的体会到现场音效对整体环境的影响,以及在创作音效时,要充分全面的考虑当时的音效的环境,把自己设定为剧中人物再去设计制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付出就有回报,工作得到认可是最幸福的事情。
音效录制完后,在演出中播放时还要考虑到剧情需要和导演要求,记好音量播放的音量刻度,一放就出声音,而且音量是合适的,特殊需求特殊对待,例:演出中,播放茶壶落地摔碎的清脆和裂开的声音,在放音时音量要大些,因为考虑到这里摔碎的不是普通的一把茶壶而是普通劳苦百姓反抗地主老财的齐心意志。要摔得震撼,摔得给人鼓舞和震撼。剧中还有一些枪声音效,根据剧情配合演员上场的位置制作成立体声音效,让观众随着剧情发展沉浸在戏中,不跳戏。这部戏的开始序幕,漫天乌云,陡然一道闪电,春雷炸响,开凌了。万里冰河流凌千叠逐浪去。这里的闪电和炸雷音效在制作和重放时要震撼人心,冰裂的嘎嘎作响声,声声入人心。这里的音效预示着压迫了百年的中国,在(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的到来,中国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劳苦大众得以解放,人们看到了盼望已久的希望就在眼前。
创作好的音响效果不仅仅是剧本提示的重放或是模拟各种剧中提示的声音,它更重要的是承担着剧情的发展,表现人物的内心变化,烘托整剧气氛的重要性,达到给观众听觉和心理的双重艺术效果。合适的音量变化,恰到好处的混响延时,富有创作性的声像设置,拉大了整部剧的时间感与空间感,这样的音响绝对不单单是一种技术,而是通过技术上升到了声音艺术,更是舞台上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音响师对演出现场的把控及我对戏曲音响工作的认知
现场扩声是时间艺术,它不同于录音,没有回旋的余地。所以,音响师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要强、反应要快、措施要及时,还要有预见性。对现场空间整体音量的把控,不能使美妙的声音演变成为人人厌恶的噪音。在演出中做到乐队伴奏和演员演唱时的比例平衡,音乐要托着演员唱腔。主奏和伴奏要层次分明,同时根据乐器的分类、音色的不同,调整好各乐器之间的声音互补和融合。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每个环节缺一不可,而且每个环节都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哪一个节点薄弱了,整体就会向薄弱点倾斜。我们每个专业都代表了一场演出的整体水平。拉开大幕,观众看到的舞台上的一切都是视觉艺术,唯有音响工作是听觉艺术的展现。音响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演员的演唱、乐队的演奏,整部戏的声音平衡,起伏变化,高潮部分的提升,慢节奏时的舒缓,人声和乐器的音色、音质都要靠音响工作去完整体现。音响是一个整体系统,环节众多,任何一个硬件、软件环节出现问题都影响到音响系统整体的呈现。我们的职业技能和艺术修养决定了一部剧和一个单位的声音方面的能力展现。我们音响人要高度重视我们本身的职业操守和专业技能以及对艺术审美的高度。只有我们强大了,工作做的足够好了,才能不会因为我们的原因拖整体的后腿。
在戏曲创作中,音响工作者设计创作出的声音效果具有揭示剧本主题、创造典型环境、渲染剧情气氛,表现时代特征,激化和推动戏剧冲突和塑造人物形象,加强舞台节奏等重要作用。做好音响工作除了具备良好的技术外,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音响师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能有急躁的情绪,要有良好的沟通和理解能力,可以避免很多误会的发生。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需要在第一时间内迅速找出问题的所在并加以解决。
音响师要有高度责任心和高超的专业技能。专业音响设备普遍比较昂贵,我们有义务对这些设备进行正确维护和安全地操作,以达到更长时间的使用效率和发挥设备应有的性能。
一部剧要经过全体演职人员多场的磨合,排练、才能顺利的搬上舞台奉献给观众。我们音响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交流,和时代同步发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承、实践、发展和创新的执行者和中坚力量。将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奉献给广大观众。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演出中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在现场演出中,我们音响操控人员要正确熟练地运用所学专业音响技能,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去完美体现剧情所赋予人物的性格与环境空间,渲染烘托舞台表演的气氛,根据剧本赋予的内容,对人物心灵空间塑造的进一步拓展、对特定环境效果营造丰富的声音色彩。它是一个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在深刻理解剧本的基础上运用技术手段对音色、对比度、均衡度、效果气氛以及现场伴奏音乐的感知度进行正确地调试和精心的控制。
音响工作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工作,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尤其是现在数字设备的大量应用,干扰、环境温度、供电等等不可控因素太多。为防万一,重要演出时要给主要演员佩戴两个话筒,一主一备,这样对主要演员的声音就多了一道保障。夏天天热,舞台灯光照射,温度高,演员穿着厚的演出服装容易出汗,为保护话筒腰包不被汗水侵蚀,损坏、干扰。特制了防水面料制作的话筒腰包防护袋。音效重放方面,必须严格卡住乐曲及表演的节奏来播放,因为效果担任着剧情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每场之间的转换都是由效果的插入来完成。这也需要在演出过程中全神贯注。
在现场演出中,音响工作人员不能走神,又不能太入戏,时刻根据剧情的发展运用专业的音响技术较好地对演出现场音色、对比度、均衡度、效果气氛以及伴奏音乐进行正确地调试和精心的控制。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体现剧情所赋予人物的性格与环境空间,渲染烘托舞台表演的气氛,根据剧本赋予的内容,对人物心灵空间塑造的进一步拓展、对特定环境效果营造丰富的声音色彩。音响工作是一个艺术再创作的过程。
结语
《大河开凌》剧中人物“迷糊”和“刘新雨”等既是真实的,又是艺术的,全剧以小人物展示大主题。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该剧一些朴素的话语应永记心中,并把它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人在、书在”!朴素的话语,坚定的信仰,就像本剧的主人公一样,我们音响工作者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引领本专业前行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我们一直坚守的文艺事业积极工作,回报社会,服务百姓!
作者简介:谢玉光(1976~),男,山东省吕剧院主任舞台技师,音响设计。
参考文献:
借鉴山东省吕剧院网站宣传内容。
图片:网络
责编:佳佳
媒体合作平台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