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 | "归成——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与宾大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归成——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与宾大建筑教育
学术研讨会
会议时间
2019年10月12日(周六)13:30-17:30
会议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报告厅
(博物馆西南门进入)
学术主持
童 明 赵 辰
学术助理
葛秀支
学术嘉宾(按首字母排序)
伊丽莎白?格罗斯曼(Elizabeth Grossman)
顾大庆 赖德霖 童 明
王 军 王 南 赵 辰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研究部
协办单位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学术支持
《世界建筑》
说 明
研讨会免费向公众开放,无需预约。因报告厅容量有限(260人),为符合相关安保要求,请听众根据馆方的现场安排,请勿占座。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拥有最终解释权。

由第一代建筑师所开创的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所呈现的既是各项建筑事业的创立,也是各种体系之间的传承,受到的影响既来自于西方,也来自于本土,其中所涉及到的社会变革因素,导致了不同于传统的一种新的建造体系与方法的采用,一种新的知识体系与理论的形成,一种新的建筑师群体的崛起,一种新的使用方式和市场的拓展,以及一种新的培训与教育体系的开创。
如何建立现代意义的中国建筑学科与建筑职业体系,如何采用现代知识体系来梳理中国营造这一古老议题,是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和建筑学者所面临的时代命题与历史使命,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建筑学人在其中发挥了奠基性的作用。他们的影响遍及中国现代建筑学科发展的各种领域:从建立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参与国际建筑活动,到创立中国建筑史、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园林及传统艺术的研究基础与方法体系,他们的思想与实践涉及到城市理论与都市建设,触及到历史保护与建筑修缮,并且在建筑理论、设计思想与建筑评论等方面,对建筑的“现代性”与“中国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讨,不仅开拓了中国现代建筑学科的发展之路,而且也取得了学术方面的丰厚成果和极高成就。
研讨会“归成-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与宾大建筑教育”将重新审视以宾大建筑教育为代表的布扎体系对于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探讨其中所涉及建筑学科中的价值准则、方法体系,进一步反思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的发展历程,这不仅对于如何梳理中国建筑的整体发展线索有所帮助,也对于如何融入更为广泛的现代建筑实践有所促进。


1990和1993年于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获得本科与硕士学位,1999年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留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任教,至今担任城市规划系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专家,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委员。研究领域涉及城市设计、城市更新、城市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建筑设计与理论。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欧洲城市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有《政府视角的城市规划》、《从童话到神话》,译著有《拼贴城市》、《明日之城》、《中国城市密码》等。
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并留校。随后涉入建筑设计教学和建筑历史与理论领域的研究,曾先后两次在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建筑系深造,也曾多次在美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学术交流。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对西方与中国及非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已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并出版专著“立面的误会”,产生相当的学术影响。他在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方面也有卓越的成果,建成一些重要的建筑作品。曾获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一等奖),建设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长年来在中国历史城市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工作,做出过大量研究和贡献。


(Elizabeth Greenwell Grossman)1980年毕业于布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格罗斯曼教授在罗德岛设计学院教授建筑、公共领域理论和现代建筑等课程,注重从公共领域的视角研究建筑,曾经获得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格雷厄姆美术高级研究基金会和建筑历史基金会的研究支持。1996年出版《保罗?克瑞的公民建筑》,该书是关于保罗?克瑞建筑研究的权威性成果。
1978至1985年南京工学院本科和研究生,后留校任教,1987年赴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进修,于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至201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任教,现为荣休教授。2019年8月起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建筑设计教学,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中西方建筑教育,以及香港现代建筑。著有《设计与视知觉》,《建筑设计入门》,《空间、建构与设计》等教学专著。
赖德霖
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分别获得建筑历史与理论及中国美术史博士学位。现为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亚洲美术及建筑史教授和美术史专业主任。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建筑史。与本会议相关的论著包括:“学科的外来移植:中国近代建筑人才的出现和建筑教育的发展”、“探寻一座中国式的纪念物——南京中山陵设计”、“杨廷宝建筑的比例问题研究”、“‘学院派来源与梁思成‘文法-语汇’表述”、“童寯的职业认知、自我认同和现代性追求”等论文和合编著作《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
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瞭望新闻周刊副总编辑,目前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著有《城记》、《历史的峡口》、《建极绥猷:北京历史文化价值与名城保护》等,著作先后获得中国出版集团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中国建筑图书奖等。
任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授建筑设计及古建筑测绘等课程。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访问学者。2019年4月至7月,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系访问学者,并于同年7月至今担任该系“中国艺术实验室”协研员(Associate)。2019年3月至今任故宫研究院建筑与规划研究所特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古建筑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著有《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之构图比例研究》(2018)、《北京古建筑》(上下册,2015)、《古都北京》(2012)等学术著作,并于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建筑的比例(权衡)研究概略》伊丽莎白?格罗斯曼(Elizabeth Grossman)《公民建筑中的社会功能,以保罗?克瑞的三个竞赛方案为例》
2019年7月23日 – 10月13日








开馆时间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
校外游客参观请走清华大学东三门、东南门。

地铁路线
13号线 五道口站,A(西北)出口出站。
15号线 清华东路西口,C(西南)出口出站。
公交路线
五道口站 508、307、331、375、429、549、562、630、86、运通126。
清华东路西口 333、355、438、466、594、913、 运通110、快速直达专线82。
艺博官网
http://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
◆
内容统筹/葛秀支
图文编辑/垚梦
视觉统筹/王鹏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带您走进艺术殿堂

艺博微信二维码
艺博微博二维码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