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图册回顾 | 卡罗尔·波维(Carol Bove)“拼贴雕塑”的回弹效应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展览现场,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瑞士国家馆,2017


卓纳画廊香港空间将于11月1日起呈现美国艺术家卡罗尔·波维(Carol Bove, b.1971)的首场亚洲个展《十小时》,带来波维“拼贴雕塑”系列的多件全新作品。

波维的创作形式多元,她不断挑战和拓展着形式抽象的可能性。本次展出的“拼贴雕塑”系列(Collage Sculptures)始于2016年,由不同种类的钢材组合而成。该系列最为标志性的特点是经过挤压和摆弄的方形钢管。波维将它们涂上鲜艳的颜料,继而再结合拾得的钢铁废料,并通常加以一块高度打磨抛光的钢铁圆盘组合而成。

卡罗尔·波维图册《圆点》封面

卓纳图书出版,2016

收录乔安娜·波顿文章《回弹》


美国维克斯纳艺术中心总监、原纽约新美术馆策展人乔安娜·波顿(Johanna Burton)是长期研究波维的学者兼好友。在2016年出版的卓纳纽约展览图录《卡罗尔·波维:圆点中,波顿撰写了精彩的文章《回弹》,将“拼贴雕塑”与波维一贯的创作思路串联了起来,并将波维置于众多现代艺术大师之间,探讨了波维于现当代艺术史的联系与创新。

卡罗尔·波维图册《圆点》内页

卓纳图书出版,2016


《回弹》

节选自乔安娜·波顿《回弹》
全文见于展览图册《卡罗尔·波维:圆点

卡罗尔·波维在工作室中,2019

摄影 | Jason Schmidt

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研究显示,人体定期短暂地处于无重力状态,会促使细胞扩张,并有效地排出身体长年累月积攒的毒素。而每天在蹦床上跳几分钟,就能通过所谓的“回弹”来促进淋巴系统的代谢。当弹跳到最高点时,人体会处于瞬间的失重状态;当落回最低点时,作用于人体的重力将变为平时状态的两至三倍。这种两极之间的不稳定状态会有效地“迷惑”你的身体,通过瞬间的悬浮来调整身体的结构。


直到几个月前参观卡罗尔·波维(Carol Bove)的工作室时,我才知道了这个促进身体代谢的“回弹”假设。艺术家在工作室中放了一个迷你蹦床,在创作与行政工作的间隙,她便利用蹦床做简单的运动,也借以让脑袋放空休息,这张小型蹦床可以说是让波维身体“重启”的催化平台。

《密宗瑜伽》,2005

木质书架与金属支架、书本与期刊

91.4 x 76.2 x 25.4 cm

? 卡罗尔·波维

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而“平台”向来是波维创作的核心。这几乎是波维迄今的创作脉络中个人独特的形式与思想标签。波维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平台”,也是至今仍被人们广泛讨论的是一系列嵌在墙上、上面摆放了物件的层架作品。波维想要人们关注物件之间复杂的关系,而非物件内在的特质。比如,在她创作于2005年的重要作品《密宗瑜珈》中,层架上展示的物件包含诺曼·梅勒的《玛莉莲·梦露传》、英文版的罗兰·巴特《恋人絮语》和鲜艳的花朵插图。这些组合直白地展示着,将我们引向一个”文化时刻“

波维像个魔术师,将不同的事物连结在一起,仿佛在问观众:如何描述一个物件所带来的意义?这种意义围绕在物件周围,关注点不再仅是物件本身。她的作品探索了周遭环境的“气氛”是多么顽固不散,这种“气氛”注入了每个物件之中,与物件的DNA融为一体,但并不会彻底掩盖物件本身。被打造出来的“平台”牢牢吸引着周遭事物,也吸引着观赏它的人们。

“象形文字”系列在纽约高线公园展出,2013

在上述作品完成后的近十年中,艺术家似乎已经不再使用她这种标志性手法,她近年创作的大型抽象雕塑“象形文字”(Glyphs)系列便见证了波维在艺术创作思路上的改变。此系列由大型的钢铁物件组成,但却给人轻盈、柔软和俏皮的感觉。作品中耀眼的白色圆柱环绕成圈,近似随手比划的弧线,仿佛凸显着语言的意义——虽然作品名为“象形文字”,但最终还是绕开了语言层面。它们看起来有点卡通的趣味,而且往往在展览现场尤为明显,比如在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2012)及纽约高线公园(2013, 2014)的展出。

《卡罗尔·波维:圆点》展览现场,卓纳画廊纽约空间,2016


《卡罗尔·波维:圆点》展览现场,卓纳画廊纽约空间,2016


当我第一次参观波维的工作室时,她正为即将在卓纳画廊纽约空间举办的个展做准备。除了正在制作中的作品,我也看到了展间模型的规划。两个展间并不相连,且空间大小不一,观众可分别参观。波维试图让观众用不同展间的体验,来理解另外一个展间内的作品。

在我拜访其工作室期间,波维正在创作至少6件雕塑,她称这些作品为“拼贴雕塑”(Collage Sculptures),或者说”水管怪兽“(Pipe Monsters)。这些作品的完成度不尽相同,它们都比人的体格再大一点,且呈现出各种的姿态。有的压折成形,有的看起来是织物或陶土材质的方管,有的像废料场工人使用大剪子把钢板剪成钢条时喷落的金属原料;短型圆筒的则是”象形文字“系列作品切边后的边角料。这些雕塑没有正反面的分别,但每一座的外型都独具一格。

作品《沐浴者》在威尼斯双年展现场,2019


正如波维的早期作品,每件”拼贴雕塑“都姿态不一,又保有各自相联系的部分,并能和谐相处。尽管雕塑全由钢材制成,这些拼贴的材料看起来不尽相同。短的圆管看起来像是有点滑稽的标点符号——或亮面或雾面,或黑或白,或没入雕塑中,或自其他部分延伸出来。而要使粗糙的现成钢管展现出“抒情”的一面,则必须依赖偶然间的制造:要削短钢铁废料的长度,运用工具进行挤压或切割,才能达到这种美丽的结果。最后,经过特殊液压机定形的方管会被涂上颜色。涂料会完全地将钢材覆盖,最终形成钢管的肌肤。

卡罗尔·波维图册《圆点》内页
卓纳图书出版,2016

卡罗尔·波维图册《圆点》内页
卓纳图书出版,2016

虽然这些作品相当让人惊艳,但我很难用言语描述。有一件作品被起重机吊起,各个组装好的部件正准备涂色,仿佛保罗·克利(Paul Klee)的历史的天使;另一件橘色钢铁微微内卷,顶端有个有趣的圆管,好被塞进橘色折处,让人想起法国雕塑家罗丹(Auguste Rodin)或美国雕塑家约翰·张伯伦(John Chamberlain)的风格我发觉自己对每件作品的色调都很熟悉。当我与波维分享我的观察时,她提到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的作品《女人与自行车》,我方才意识到这些作品的颜色皆来自那张画。波维将德·库宁描绘”女人“所用的独特颜色运用在这些雕塑上,一件不落。

作品《新月》与《Nike I》在威尼斯双年展现场,2019

看到这里,这些”拼贴雕塑“不禁让人回想起波维的早期创作——她强调物件之间的复杂连结,呈献一种”文化时刻“,但并不受制于其中。”回弹”的概念隐隐体现出来(这种“回弹”并不是像恋人分手后,因忘不掉对方而被困于其中)。波维的创作显现了一连串有趣的、带有批判性和政治意味的可能。波维没有直接去消解因使用或误用这些图像及概念而产生的矛盾,换句话说,波维仍致力于“回弹”的效应。 


关于卓纳画廊


卓纳画廊是位处纽约、伦敦、香港及巴黎的当代艺术画廊,现代理近60位在世艺术家和已故艺术家遗产,拥有过百人的专业团队。画廊自1993年创立至今,成功举办了众多具开创性的展览。卓纳画廊活跃于一级和二级艺术市场,一直致力于培育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当中许多已在当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列。

网站:www.davidzwirner.com
微博:卓纳画廊
微信:david_zwirner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