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坡上铺满了青春的丈量
看着荒芜满山美丽的姑娘
年轻的光荣也会承载忧伤
梳着一对长辫子的姑娘
你在机房连接着爱的心脏
干打垒的墙壁上开了小小的窗
窗里透出爱的光亮
钢铁炼成在最美的时光
/ 爱的光亮 /
三线建设题材话剧《记忆密码》以“大三线”重镇“钒钛之城”攀枝花为故事坐标,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三代“钢铁人”的人生选择、浪漫爱情和慷慨激昂的青春。


该剧编剧李亭避开“主旋律”的坚硬,细致入微地描写人物的命运和情感,让我们走进剧中人的内心,感受他们温度,李亭说:
这是一次尤为特殊甚至艰难的创作,一座城市的辉煌、骄傲,如此沉甸甸压在我的胸口几乎喘不过气来。采风过程中,几乎每一个攀枝花的建设者都说我们建设了一座城市,我们为此骄傲。我的笔触碰到的岂止是辉煌和骄傲,比这些更重要是这座城市和这批建设者人格的尊严,包括他们的后代。我试图用柔软的情感来讲述这段轰轰烈烈,所以我回避着类似报告文学或新闻稿件里的激情澎湃。因为在最初的激情之后,留给我们的思考,有尊严有反思甚至有救赎。这样的讲述方式和人物构架、戏剧矛盾是我的审美表达。一首《爱的光亮》贯穿全剧始终,是一盏盏点亮这座城市的灯光留在我心里的震撼和感动。
/ 历时三年,重启共和国的记忆 /
这部话剧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历时近三年创排完成,主创团队多次前往攀枝花采风,走进攀钢感受钢铁炼出时的温度、重走当年奔赴大西南的劳动者们走过的路、也路过了在三线建设中牺牲者的墓地……那一段历史真真切切的来到我们的梦里,那些人物的原型被描写进《记忆密码》的舞台上。
[点击查看→话剧《记忆密码》剧组全国寻亲!我们找到了首批“当事人”]

△ 1970年7月1日攀钢1号高炉建成出铁
那一场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是陌生的。400多万各行各业的精英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感召下投入到这场长达17年、横贯3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中,由于“靠山、分散、隐蔽”的战略部署,建设者们生活和劳动的环境都极其艰苦,他们风餐露宿,还会面临塌方、爆炸这些无法预料的危险,一些人在这场建设中失去了生命,一些人染上了严重的疾病。而为了加强保密工作,所有三线厂都使用数字编号来命名,工作者的身份和工作内容不能与他人提起。他们孤独而安静地在深山峡谷中奉献青春。

△ 三线建设中的劳动者
在工业技术不断发展、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会想:那么艰辛的回忆为什么会成为那一代人的情结?
在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记录了三线建设的英雄业绩;1989年的电影《共和国不会忘记》、2000年以后的电影《二十四城记》《青红》,以及大型纪录片《大三线》,今天的我们在资料中想象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于是我们开始明白他们为什么有“三线建设情结”,那是他们的青春。在他们最好的年华里奋斗过的贫瘠土地上,如今高楼林立,他们曾在这里拥有了生死与共的战友和相伴一生的知己,也许他们离开了,但在这种情结里他们不会被忘记。
四川人艺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罗鸿亮说:其实三线建设在80年代已完成了它的使命,但三线建设的精神不是在那里就终止了,今天我们希望用文艺作品的形式来恢复城市的记忆,纪念那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和他们的骄傲,“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时代意义,值得我们延续下去。

/ 用诗意的初心,解密厚重的历史 /
话剧《记忆密码》将大型炼钢现场搬上了舞台,重现60年代攀钢工厂内部景象。与冷色调的工业质感相对应的是飘荡的芦苇、奔流的金沙江,来自各地的年轻人在条件艰苦弄弄坪弹起吉他跳起舞。

10月24、25日晚,话剧《记忆密码》的首演大幕正式拉开。省市领导、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和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以及来自攀枝花的退休三线建设者及家属和一线三线建设者们共同重温这段燃情岁月,致敬时代洪流中的平凡生命和不逝的信仰。



///
欧阳逸冰(国家一级编剧、原中国儿艺院长):
《记忆密码》是一出非常感人的好戏,这部戏让我懂得了很多,我从小就看了周扬翻译的作品,《美的哲学》,我就不懂,第一句话,什么是美?生活即是美,看完我也没懂,生活怎么就是美了?我们随着实践逐渐的理解的,昨天让我理解了生活就是美,生活中不仅有太阳,生活中的太阳与阴霾同时出现,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同时出现,它们美吗?乌云美吗?痛苦美吗?阴霾美吗?美,就在于阴霾隐藏的太阳,在于痛苦产生真正的欢乐,生活就是这样。昨天写的60年代与70年代攀枝花的创造与诞生,写的就是这个东西。是一个整个的生活,不是提炼了的生活,不是化学试验试剂的提炼,把爱听的,爱看的拿出来,把不爱听不爱看的剔掉,不是,是把丰富的生活,震撼人心的生活拿出来,让生活本身显示它的魅力。所以我觉得昨天这台戏是编剧导演和主创在我们的70年的生活的海洋中举起一抔浪花,它就像水晶石一样展现出世界的光辉,中国70年的光辉。它是苦与乐,是崇高与卑贱,是圣洁与污秽混合在一起,它不是分解,是化合。
王晓鹰(原中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导演):
这是非常好的一台戏,首先是李亭的叙述的结构方式,然后再有定山用他充满想象,充满诗意的舞台的处理和这样的一个诗意化的舞台叙述。我昨天说写得很有诗意,我经常是用写得有没有诗意来作基本评价,它不是平铺直述的讲故事本身,不是直奔主题的拿我们纺织起来的情节去讲述一个我们在之前已经设定好了的主题。更何况编剧李亭用了人物内心的记忆去挖掘这一段生活,其实不是挖掘这段生活,是挖掘生命经历,是用一代人的生命经历,生命记忆,情感的挖掘,从一个人的精神去折射了解那个时代,这个东西就是他最大的使命。
李法曾(著名表演艺术家):
人生最宝贵的珍藏正是那些往日时光,能够回到往日时光,哪怕只有一个晚上,只有一个晚上……《记忆密码》有一把钥匙把我的记忆打开了,想了许多,也流了泪,文革部分我说写得很好,使我想起来在经历十年,我当初就想到孙唯是被剃头的场面,这个给我闪回了很多影像,特别的感动。所以这部分,写的文革的,那不是禁区吗?谁说是禁区?所以昨天由衷的掌声真实反映了观众对作品的认可,昨天看完戏我得出的结论就是整体的体现,包括剧本,舞美,导演处理,演员表演,音乐和歌声贯穿全剧,唱到最后给我引起很多的联想,就跟这个戏特别贴切,所以我觉得整体体现非常好。
李龙吟(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看了《记忆密码》以后我认为,这段历史太值得纪念了,因为它确实承载了太多的我们共和国的密码,这些密码需要揭密,这部戏揭密是非常成功的,真实的再现了那一代人的精彩风貌,那一代人就是真诚,对一切都是真诚,如果演得足够真诚,一定会感动年轻人。
/全国巡演即将开启/

生命在往昔的记忆里消失殆尽……
永存的是生命过程里的那份尊严和骄傲。
一个2036的数字,打开了一段记忆,
一段记载着忠诚记载着爱情记载着悲伤的记忆。
纵使悲伤,却也是悲壮的悲伤
出品人:罗鸿亮 江海
监制:黄梁宇 熊锦成 李福慧
统筹:马莎莎
艺术总监:董凡
【指导单位】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中国攀枝花市委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出品单位】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共攀枝花市委宣传部
攀枝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演出单位】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编剧:李亭
导演:黄定山
舞美设计:周丹林
灯光设计:刘建中
作曲:刘党庆
服装造型设:计沈龙
道具设计:杨兵
副导演:漆宇
制作人:鲁文婷
舞台监督:武晓嵋 张定超
编剧助理:朱天天 姚东伯
舞美设计助理:邹涛
灯光设计助理:谭伯宁
造型设计助理:陈进
视频制作:袁朝伟
音效设计制作:曾程曲登
【演员】
(按人物出场顺序)
曹建 李东昌 姚东伯 黄梁宇 邓滢
骆畅 张婕 孙洪 范艳 金鑫邑 李艺峰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