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艺术头条专稿】 “阿多尼斯的复数”是什么?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阿拉伯语中,名词分为单数、双数、复数。

那么,阿拉伯诗人阿多尼斯,他的复数是什么?

20191030日,“阿多尼斯的复数:绘画·诗歌·文献展”在三尚当代艺术馆开幕。


开幕式现场

阿多尼斯在开幕式后朗诵

阿多尼斯在签名新书《桂花》

开幕前,“艺术头条”与树才先生(本次展览的学术支持之一)在展览现场,给观众带来独家导览的直播。(直播二维码在此,可以扫码看回放)




此外,艺术头条还与展览主角阿多尼斯先生进行了一小时的深度访谈。

Q=艺术头条

A=阿多尼斯

法语翻译:树才

Q:听说您2009年从中国离开的时候,行李内的中国墨水被海关扣下了。我看到今天展览的作品用到了这种材料,请问您是怎么又得到的墨水?

A:你不知道我那时不只带了一瓶(墨水)欸。结果液体的量超标了。我一看,中国的艺术颜料、宝贝都不让带,那好,我都给你们。那时我不知道墨水是液体,而且放在手提行李内。所以那次就没有带出去。以后放在托运行李内就带出去了。


Dream 梦  2018  57x77cm

Q:展览现场的画作上的诗歌,是您从自己编著的《阿拉伯诗选》里挑出来的吗?

A:有的。我摘录这些诗句,是在向诗歌的作者,那些阿拉伯大诗人致敬。他们因为历史的语境,比如政治因素,而被遮蔽。


Theater 2剧院  2018  76 x 56cm

Q:中国画您看过吗?

A:我看过不少中国绘画,很喜欢。中国画里,书法的形式与画的结构之间有一种很亲近的关系。

当毛笔带着墨水划过纸面,这不光是一笔,而有一种蔓延的意味。这对我产生了影响:想着也许我在书写阿拉伯文字的时候,可以带进去新的感觉、某种形象性。

Q:中国有一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您来说,“诗”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东西吗?

A:“诗”当然是一种总体性的东西。但“诗”不光指节奏、音乐上的安排。甚至,对我来说,人类的劳作里能够为世界带来变化的那部分,也是“诗”。

法语里,“作诗”的“作”字,有“劳作”的含义,是给世界一个新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所有人都可以是诗人。很可惜,这一点不是为很多人所认识。


East West 7东西方  2018  76.5 x 56cm

Q:2009年您的一段受奖辞里提出:诗歌,要么是作为消费品(法语consommation),要么是作为撄犯品(法语transgression)而写。既然您的诗歌是后一类,为什么还会有模糊或朦胧的部分,“撄犯”难道不是指“反抗”、“批判”,不应该是直白的吗?

A:这倒真是个问题呢。它关乎于“说的方式”和“说出”,甚至,上帝自身也面临这个问题。

但对于上帝,回答起来是有利的,因为上帝说它“是”,它“便是”。这就是为什么对于一神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类),“说的方式”和“说出”成了一回事,谁也不能改变。“诗”(话语的形式)因此被封住了,人和世界也被封闭。所以,我的诗(这种“说的方式”)是对上帝的反抗。反过来,这也是为什么所有宗教到最后都反对诗歌。


Arab Spring 1阿拉伯之春  2018  42 x 59.5cm

Q:您似乎受哲学家尼采的影响,他说过关于上帝死亡的一些话。假如上帝死了,“人”的依靠在哪?

A:尼采说的“上帝死了”,指的是一套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死了,那套思想与“上帝”有关。

(阿多尼斯推了自己面前的茶杯一段距离后,说:)对于信徒,这不是我在移动茶杯,而是我身上的那个上帝在移动茶杯。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里的上帝与尼采所说的上帝是相反的。据我的观察,阿拉伯文化里,上帝活着,人民(“人”)却“死了”。尼采可能没有理解这一点:假如“人”不活着,就无法让上帝死去。

而对于现在的西方,“人”转化成了手段、工具。这也许可以总结为西方现在的困境,也是知识分子面临的困境:到底谁“死了”——“人”还是“上帝”?


Distance 7距离  2018  57 x 76.5cm

Q:那一类只关心美、哲学却不关心现实、政治的艺术家,您认同吗?

A:我有点质疑这种提问方式,有点简单化。因为无论艺术家怎样躲避,也无法躲过其社会角色或“人”在社会中的那部分。

这种(提问方式)更像是政治、意识形态在提问,而不是出自诗学本身。现在的人会问这样的问题,但在古代,没人会这样问耶稣或荷马。


Flower鲜花  2017  59 x 42cm

Q:孔子对中国很早的诗歌作了整理,那以后,诗有了“教化”的官方属性。您怎么看待诗的政治性?

A:“政治”最初是为了建造一座人类理想的城市。在这个意义上,一切都具政治性,包括那时候的诗和爱。现在来说,“政治”有“意识形态的政治”、“制度的政治”、“政治家的政治”、“集团的政治”等,变成了“统治”的意思。所以假如对于统治有利,诗也不例外(变成政治工具)。

那时候的诗歌虽然屈从成为“教化”用的政治工具,但反过来说,这些不会是“坏”的诗,因为“坏”的诗歌——政治想利用也利用不了。可是,总的来说,诗不能成为一种手段。诗是人相遇的地方,人人都可以从诗中取得自己能取得的那一部分。诗在提问,诗不是答案。宗教提供终极答案,甚至科学也不能提供终极答案。


Distance3距离  2018  76 x 56cm

Q:既然“政治”有“政治家的政治”,那么您的诗是“诗人的诗”,您认为说唱音乐算作是诗吗?

A:甚至有一些诗(法语poésie)不是诗篇(法语poème)。诗人兰波和尼采的一些文字,现在有人也无法读懂。为什么要寻求答案呢?

Q:您在自己的诗歌(如《鹰的蜕变》)中,常用“现在时态动词”,与“时间性”相关,有人说这是受了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影响,您还会把历史人物作为自己的分身来表达,这两个现象背后是有什么具体动机吗?

A:文化是一片大海,彼此在继承的大海里看到共同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我是受海德格尔的影响,但我自己不觉得有具体的海德格尔的影响。

我使用“现在时态动词”是为反对柏拉图——在他的诗学里,上帝是未知的。而我的诗学,也是伊夫·博纳富瓦的诗学里,最重要的是“显现”、“在场”,不是“参照”、“未知”或者“过去”。


Theater 1剧院  2014  65x50cm

Stadium2广场  2016  59 x 42cm

Q:您可以谈谈与路易·阿拉贡等法国诗人的交集吗?

A:那时法国最重要的诗人我都认识。我与阿拉贡的交往是在他生命最后的阶段。他曾是法国共产党的党员。撇开他在政治方面的宣言,纵观他的一生,他的诗歌实际上创造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对应有马克思的思想的实现,比如在“人性”方面。有点像希腊诗人雅尼斯·里索斯那样,他不会直接把政治、意识形态上的价值观带入诗歌,而是创造一个世界,然后去对应政治上的理想。与巴勃罗·聂鲁达相比,聂鲁达更直接,我更喜欢里索斯的姿态。里索斯的诗是因为阿拉贡的欣赏,而被介绍到法语世界。

其他我认识的大诗人有:伊夫·博纳富瓦、特里斯唐·查拉、皮埃尔·让·儒弗……

Q:您喜欢的画家有哪些?

A:总的来说,不只限于画家,我喜欢有“反抗精神”的艺术家。这种“反抗精神”更多是指“变化”方面(不是在政治的意义上,大家对我的理解可能偏向于政治)。我真正的愿望是通过反抗而有所超越,而不是停留在政治层面。从这个角度,我最喜欢毕加索。特别是他的画中有“运动”,这种“运动”带来变化,他是形式的创造者。

我不喜欢这一类有才华的艺术家:从一开始就觉得自己很完整很完美。而在我看来,一个创造者总是要创造再创造,以至于无限。


Scattered dream 1散乱的梦  2018  30x39cm

采访后记:

诗人阿多尼斯年近九十,思维仍冷静而活跃,但最令人倾心的他的魅力,来自其开放与反抗。阿多尼斯说了,“反抗”更是为了超越,而这一精神得益于他的开放,知识和眼界的开放让他不再受制于阿拉伯文化中落后消极的那一面,且想象力的开放孕育了诗人笔下的另一个世界。或许,那一个世界里,存在着很多个渴望超越自己的阿多尼斯。“阿多尼斯的复数”,此之谓乎?


阿多尼斯▼


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伊斯比尔(Ali Ahmad Said Esber)于1930年出生于叙利亚的一个农村,对于他的读者来说,更熟悉的名字是阿多尼斯。从大马士革大学获得哲学学位后,他继续在贝鲁特的圣约瑟夫大学攻读阿拉伯文学的博士学位。
阿多尼斯撰写了超过50本诗集、文学批评、散文以及作为其母语的阿拉伯语译作。阿多尼斯被公认为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诗人以及文学理论家,同时也是其他语言或语境中最为重要的当代诗人和思想者之一。他对于阿拉伯诗歌的影响力,可与庞德或艾略特之于英国诗歌媲美,或者说两人相加的影响力,不同的是,他的诗歌中体现了他对于社会激烈而世俗的批判。
阿多尼斯获得过多个大奖,包括希克梅特奖(土耳其)、全国诗歌奖(黎巴嫩)、金花环奖(马其顿)、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意大利)、让·马里奥外国文学奖(法国)、比昂松奖(挪威),歌德奖(德国)、笔会/纳博科夫文学奖(美国)、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中国)等等。1997年,法国政府授予阿多尼斯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与阿拉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

1971年,在美国匹兹堡,与博纳富瓦

2000年,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爵士

开幕式上,同时还有二本新书亮相:

阿多尼斯以中国为题材的长诗《桂花》全球首发。

《桂花》记述了阿多尼斯近些年中国之行的印象、感受和思考。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阿多尼斯中国题材长诗《桂花》

薛庆国译

译林出版社出版

另一本《阿多尼斯的复数》,由三尚当代艺术馆编辑出版。画传收录了一百多张阿多尼斯各个期非常珍贵的照片,一百多幅阿多尼斯近几年的新作,以及薛庆国教授撰写的阿多尼斯小传。



阿多尼斯画传《阿多尼斯的复数》

薛庆国撰文

三尚当代艺术馆编辑出版



 阿 多 尼 斯 的 复 数 

绘画·诗歌·文献展

特邀嘉宾

北岛

总策划

张健

学术支持

黄石  树才  薛庆国

展览策划

 歆菊  童伊婷  Arwad Esber

开幕

2019.10.31 6 : 30pm

地址

三尚当代艺术馆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延安路52-2号)



相关阅读:
《阿多尼斯的复数》
《阿多尼斯他的绘画不是抽象的艺术,绘画是他思想的另一种图形表。
另一种创造:阿多尼斯的“字图作品
《独家:与阿多尼斯对话——现实以外,语言之内



更多信息,关注我们


三尚当代艺术馆

中国 ? 杭州市延安路52-2号 吴山综合楼

SANSHANG ART

NO.52-2,Yan’an Rd. Hangzhou.310002.China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