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坊 | 2020,用心每一份留学作品集...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一个集合实践创作、编辑出版、展览呈现的全流程学习平台
有意向考取欧洲、北美、亚洲地区艺术相关专业的高中生和大学生。
涵盖思维、实践创作、编辑出版、展览呈现、线上线下推广
STUDIO教学模式,多位创作经验丰富、知名度高的艺术家全程参与学习阶段
产生一条未来可研究方向的主线,围绕主线的三到五份作品
每位学员作品均有机会参与到木格堂展览空间的展览
木格、郝浩然、陈萧伊、程音和、赵谦、林叶、张克纯、冯立、黎朗
在摄影留学作品集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提高学员课程内容以及专业选择的丰富性,木格堂为学员推出了更多种类的专业方向课程。其中专业方向具有-纯艺方向、综合数字媒体方向、艺术媒体设计方向-包含专业涵盖电子媒体、视觉传达、实验交互、数字导演、移动影像、声音艺术、信息体验设计、声音设计、实验设计、移动影像设计等各项有关-media-digital-image-design-texture-visual-experimental-interaction-communication-的专业范围。
纯艺专业旨在强调学生个人创作实践与理论调研的同步深度,将艺术实践的创新经验与研究和写作技巧的整体发展相结合,同时需要学生的创作项目具有基于理论和分析话语方式的批判性方法。学生作品类型具有着相当大的类别范围,包括视频、装置、雕塑、电子媒体、摄影、声音等各个学科媒介的使用。纯艺方向对学生提出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认识社会、文化、经济和技术背景等存在的广泛深度和多样性。课程关注于学生的实践创作内容,通过探索艺术创作和批判性思想的界限来促进当前艺术实践的发展。课程将训练和挑战学生的个人理论理解和作品实践能力,将其带入一个当代的批判背景。通过学习计划来发展学生的研究技能和研究方法,以及在艺术相关领域的创作经验与学术知识。
综合数字媒体方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从视觉艺术到实验音乐等许多学术范畴。专业课程将提供一系列综合艺术作品进行扩展学习、研讨会分析,并提供针对性的文本阅读,其中涉及一系列的理论立场和历史背景的研讨,研究动态影像文化的历史理论和创作模式发展。综合数字媒体旨在将技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媒体和一种文化历史现象,将其置于创作学习的研究中心。在艺术、媒体理论、文化研究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批判性和社会理论,同时培养强大的、独立的创作实践。课程将鼓励并带领学生探索不同的主题,并发展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策略,以探讨无处不在的新兴技术对社会、心理和文化的影响与后果。深入的探索概念方法研究和实践创作过程,帮助学生发展各类有关于社会参与的艺术实践创作。
艺术媒体设计方向是以实践为主导的课程专业类型,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判断能力,为技术或美学创新提供信息,探索跨学科和实验性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为传播设计提供研究信息和实践支撑。学生将开发跨学科的研究项目,通过艺术、设计、科学和技术的交叉,通过移动影像设计、实验装置设计、声音设计、交互设计等途径,将信息转化为体验,培养设计研究、新媒体、交互媒体、批判性思维和制作等方面的技能,以综合思考的方式,高度反映当代设计、媒体及通讯产业的跨学科实践。本专业方向课程为视觉传播和设计方向提供实用的、批判性的和概念性的技能,以开发学生在艺术方向领域的潜力。学生在完成作品项目创作的基础上,还将有机会改进自己的实践经历、或先前所从事的工作思维模式,并加深对未来行业中可以发挥的作用的理解。
源自欧美成熟教学体系,将传统的单向被动式教学,转化为互动、主动学习,建立多维系统的学习模式。在了解摄影、当代艺术、视频艺术、装置艺术、新媒体设计等,以及艺术史的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学习基于图像创作的全流程的思考、实践、编辑、呈现。通过3-12个月时间实践训练,一对一量身打造学习计划,帮助并指导有意向考取海外摄影相关方向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学位的学员,掌握学习作品创作的方法,并制作一份高水平的艺术作品集。
作品集需要体现学生对于所表达的领域有自身擅长的理论研究、实践操作、创造性思维突破等等。是否拥有研究性的学习能力是欧美优质高校判断学生能否胜任学习的重要标准。整个学习期间,在导师的引领下,学生会结合自身研究兴趣点产生一条未来可研究方向的主线,体现学员对某一个创作方向的持续关注,并显示出足够的创作研究潜力。
一对一的面授,全程指导作品集的创作,边学习边创作边评述,掌握和了解个人所擅长的研学能力,突破创作瓶颈,完成自我表达。
2019年MUGE ART SPACE全新开放,这是一个集分享、展览于一体,聚焦艺术家的创造、试验的艺术空间。学员们在导师的带领下,边授课边实践,在一周的时间里和导师一起用一个具体的展览来呈现学习期间的收获,这不仅对学员是一个鞭策,对工作坊的教育成果也是一次检验,同期我们会邀请不同艺术家、策展人、机构负责人、媒体等各行业专业人员前来参与。
由知名艺术家、海归导师、知名设计师组成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学团队,作品集辅导方向覆盖艺术全部科系。教学团队:木格、黎朗、陈萧伊、程音和、张克纯、赵谦、林叶、冯立、郝浩然。
木格(1979年出生于重庆,现居住在成都),木格堂创始人,木格的作品得到广泛展出,包括纽约Katonah艺术博物馆,德国波恩当代艺术基金会,英国QUAD艺术中心,澳大利亚莫纳什艺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摄影中心以及纽约Anastasia画廊等 。
他的作品刊登评论于众多出版物,如《纽约时报》《纽约客》《华尔街时报》《PDN》,法国 《Le Monde》,荷兰《Eyemazing》,《英国摄影》,日本《IMA》以及《中国摄影》《生活月刊》 等。
木格曾获得2013年度美国PDN摄影界新闻杂志《PDN”30》年度摄影师奖,日本IMA杂志评选的16 位值得关注的70-80代摄影师,美国HeyHotShot摄影师奖,美国DAYLIGHT评审委员奖以及2012年中国大理最佳摄影奖等奖项,他的作品被众多机构和私人收藏,包括荷兰OBC银行,加拿大中国资料馆,上海摄影中心等。
196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现在成都工作生活。黎朗参加过的主要展览:1974, 连州摄影博物馆,连州,中国 (2018) / 混合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 ,北镇,辽宁,中国 (2018) /成都 · 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 ,东郊记忆,成都,中国 (2018) / 中国律动, 集美x 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集美,中国 (2018) / 摄寻千里 · 十见天地,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上海, 中国 (2018) /中国新影像:2010年以来的新态度,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安仁,中国 (2018)/ “回路”——2000年以来的西南影像实验,A4美术馆,中国成都(2017)/ 今日之往昔:安仁双年展,中国安仁(2017)/ 我们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大邱摄影双年展,韩国大邱(2016)/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中国上海 (2015)/30219天:黎朗个展,千高原艺术空间,中国成都(2014)灵光与后灵光: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国北京(2013)/成都纵目摄影双年展,中国成都 (2013)/ “崛起的巨龙:中国当代摄影”, Katonah美术馆,美国Katonah (2012) / “这个世界存在吗!”,连州国际摄影节,中国连州(2010)/“摄影现在:中国、日本、韩国”,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美国旧金山(2009)/“在瓦伦西亚55天”中国当代艺术展 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西班牙瓦伦西亚(2008)/“来自中国的摄影,1934-2008”,第十二届休斯顿摄影双年展,美国休斯顿(2008)/“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2007)/“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广州三年展,中国广州(2005)等。黎朗曾获得过中国连州国际摄影连展评委会特别奖(2015)/美国琼斯母亲国际报道摄影最高奖 The Motherjones Medal of Excellence(1998)。他的作品曾被收藏的机构:美国旧金山现代美术馆、中国上海美术馆、西班牙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国广东美术馆等。
陈萧伊(b.1992)生于中国四川,于2014年获得伦敦艺术大学纯艺术摄影硕士学位,目前工作生活于成都。她的作品以摄影为主并结合版画、手工书、影像等形式,着眼于自然作为中间介质,探讨面对精神性的直观体验。她的作品曾获得中国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入选福布斯2017“30 UNDER 30(Art)”亚洲榜单,并参与诸多国内外展览,她的个展项目有“他乡异客:当我独自盛开时,世界还在沉睡”(瑞士The Crochetan剧院,2018),“One Giant Leap” (罗马Matèria Gallery,2017),“Never!”(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2017),“Art projects”(伦敦艺术博览会,2017),“The Inadequacy of Language”(罗马Matèria Gallery,2016),近期主要群展包括于“Extravaganza”(瑞士沃韦影像双年展,2018),“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深圳OCAT,2017-2018),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特展”(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18),“雅典摄影节:主单元-潜入自然”(雅典Benaki博物馆,2018),“回路——2000年以来的西南影像实验”(成都麓湖A4美术馆,2017),“Calling/re-Calling——东亚文化之都当代艺术展”(京都造型艺术大学,2017),“延绵的观念空间——状态与方法”(成都蓝顶美术馆,2016),“隐逸的灵境”(北京Tabula Rasa画廊,2016),“中国8:进程当中的摄影展”(德国Folkwang博物馆,2015)“房间里的大象”(上海视界艺术中心,2015)等。
1992生于浙江,目前工作生活于宁波。2015年至今任职于假杂志,负责图片编辑及书籍设计师,参与策划出版艺术家摄影书。曾入围及获奖,2018 《实验性关系/Expermental Relationship vol.1》Aperture-Paris Photo 评委会特别奖, 《Borderless》入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 Author Book Award ,《实验性关系/Expermental Relationship vol.1》入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 Author Book Award ,《KOAN》10x10 Photobook:How We See: Photobooks by Women, 《白夜/White Night》入围法国“Aperture-Paris Photo:first book award”, 《虚构集/Ficciones》入围德国“Best Photobooks in Kassel fotobook Festival” 《来源不同的时间/Time From Different Sources》入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 Author Book Award等。
张克纯,1980年生于四川,现居住在成都。他的作品获得广泛认知,从2008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奖,2012年的三影堂摄影奖提名,到2012及13年索尼摄影奖提名,2014年法国汇丰银行摄影奖提名和2014年连州国际摄影节年度评委会特别奖。2014年,他获得美国DAYLIGHT摄影奖和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发现奖,2015年获法国Talents Contemporains当代艺术奖。他的作品曾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曾在《时代周刊》、BBC新闻、英国《电讯杂志》、北京《中国摄影》等媒体上刊载,被多家国际知名的博物馆以及个人收藏家收藏。
赵谦现居中国。2019年获得“休斯顿摄影中心年度摄影奖”。个展曾于罗马001画廊,东京RPS画廊和连州国际摄影节展出。他的作品广泛展出于爱尔兰拉什法恩汉姆城堡、克罗地亚法国馆 、Kala艺术中心、奥格登南方艺术美术馆、罗马当代艺术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和大连美术馆等。其作品还出现于荷兰Unseen摄影节、新加坡国际摄影节、雅典摄影节、哥本哈根摄影节和罗兹国际摄影节。赵谦曾获学术奖金赴牛棚工作室、佛蒙特艺术中心和卡拉艺术中心参加艺术家驻地项目。 2017年他的第一本书《边缘及边角料》在假杂志出版。
林叶,独立策展人、译者、写作者。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东京。主要从事视觉文化的研究、策展与翻译工作,译作有杉本博司文集《艺术的起源》、《现象》、大竹昭子《日本摄影50年》,饭泽耕太郎《私摄影论》,选译《日本艺术摄影史》,策划私摄影研究专题:“私之向度”、日本摄影论专题:“日本摄影论选译”、报道摄影专题:“报道摄影·国家·社会”以及城市独立空间实践。策划展览:“我与我”、姚瑶同名个展、木格个展“尘”等。文章发表于《艺术当代》、ARTFORUM、《中国摄影》、瑞象视点、腾讯·谷雨、澎湃视觉、澎湃市政厅、《摄影之友》等媒体。策划书籍出版与理想国、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浦睿文化、微言文化、上海三联书店、中信出版社、楚尘文化等。
冯立工作生活于成都,是一位善于从平常中发现特别之处的艺术家。从2005年开始,冯立一直持续的进行着他唯一的系列-白夜的创作。他游荡于城市之中,本能的用一种直觉的方式观察那些熟悉的人、物和景,并且直截了当的用闪光灯照亮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瞬间。
这些被闪光灯切割后的场景最终被转化成为凝结在时间中的某种诡异和出人意表的东西。
2017年,凭借着白夜这一系列作品获得了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并于2018年在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举办个展并且应邀驻地拍摄了阿尔勒白夜。
近年来,他的作品先后被美国纽约时报、美国LensCulture 、德国时代周刊、法国解放报、费加罗时报、英国摄影杂志、White Review-UK、瑞士ELSE杂志、荷兰GUP、日本NEWS WEEK、中国摄影、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等采访报道。
系列作品《白夜》被英国现代与冲突博物馆收藏,并被收录于英国著名摄影史书THE PHOTO BOOK—18世纪以来难以逾越的摄影作品集,中央美院美术馆收录于央美馆藏精品大系-现当代摄影卷。
郝浩然现工作生活于成都,2018年毕业于马里兰艺术学院纯艺硕士学位。他的创作带有一种冷静的审美,形式表达极富个人趣味。他在创作中探索摄影和图像在不同材料和概念下的使用,涉及声音、材料、装置等媒介涵盖,以此关注作品的呈现和论述。作为摄影艺术家,他不满足于摄影的平面表达,试图突破其二维边框限制;照相成了创作的第一步,之后更多的是对图像进行多元处理,以及如何看待和利用图像本身的局限性,并探索图像媒介在创作实践中与其它媒介的结合发展的可能性。
近期创作从家族史挖掘出历史资料,让他的形式突破有了内容上的依凭。艺术家继续发问:“图像作为照片的译码,情节或者形象也不再是主体,‘记忆’和‘纪念’从原本的照片中抹去。当图像不带有本身所指代的意义时,原本客观的阅读方式,影像试图传达的语言是否还存在?”我们在浩然的摄影装置中,看着影像在形式上的“自由与毁灭”,不觉地把碎裂而成的元图像与个体历史记忆联系起来...
曾毅 · 杨怡绘画展 -「 十月 · OCTOBER」
成都市青羊区蜀华街55号-木格堂·Muge Art SpaceNO.55/SHUHUA STREET, QINGYANG DISTRICT,CHENGDU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