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问象艺术家 | 朱智伟:《自在》采访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这次展览主题是《自在》,这个主题和这次展览中的女性人物的表达,这两者之间,主题和女性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朱智伟老师:这个展览的题目是我自己起的《自在》,因为我创作的状态基本上一直都是一种自然发生的,自在成长的一种感觉。女性,这个可能绕不开这个角度,因为我创作的对象是女性,我表达“我”也是女性,所以可能所有人来看展都绕不开这个话题,因为我的创作实际上是有一个具体的外在形象,但是实际上我在表现的时候我没有给这个形象一个具体的身份标签,没有有具体的一个人物或者她具体在做什么事情,对于我来说这个人物她更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她是我对一种意境或者触动,对我有感触的一种东西的表达,但这个表达我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我觉得其实是偏抽象的,不是说这个人在干什么,她说什么,她在做什么事,因为很多人会喜欢问你,你在做什么呀,其实我做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太多内容,我只是想她表达了我一种心情,一种意境,可能每个作品略有不同,但主线是这样的。



郑闻老师,您在看完这个展览包括您在了解了主题之后,您觉得这两者在您的视角里面您有什么想法呢?


郑闻老师:朱老师作品我还是比较熟悉的,从我读书的时候就一直关注她的作品一直到现在,我之前也专门在一篇文章里专门谈到过她关于雕塑本身的一些研究,非常有深度,对于形体,对于概括的一些处理方式,比较高级,更多谈的也是雕塑本体的一些问题。这次展览呢也是给我们一个机会再次去看她的作品,这个里面你会发现有一些关于女性形象的一个重新的塑造,这些女性形象其实就像朱老师刚刚说的她可能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现代女性的一个形象,我首先定位她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早年在她的作品里面我看到会有一些个人的或者跟生命体验有关的作品,在近些年的创作中,她更加追求一种广义的,普遍意义的现代女性的形象塑造,在这过程当中,其实就像她展览主题给我们的线索,就是说她其实展示的是一种当代女性自在背后一种相对标准独立的更加具有主体意识,更加具有自我表达的一种女性形象,其实也是女性一种新的生活的态度,这个是比较重要的。然后在这批作品中我觉得她更多的是通过一种肢体的语言,不是说一定要刻意去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或者很繁琐的叙事方式去表达,更多的还是通过肢体语言,通过雕塑本身和女性形象形成一种呼应。

 


朱智伟老师:其实这也是我对雕塑的一个理解,因为我一直的方式是用身体去表达,用肢体去说话,因为没有什么表情,没有很多细节,但这是我关注的一个方向。




郑闻老师:我刚才一直谈的普遍性,肢体语言它可能比我们人类说出来的更真实,也更有普遍意义。在国外的我看过一些心理学、犯罪学里面,它会讲到抓人的说谎或者隐藏人的情绪,肢体很难去掩饰。

 

朱智伟老师:对,暴露你的内心想法,但你的表情很多都是虚假的,比如说跟你笑,但他可能心里想的是另外一个事。

 

郑闻老师:所以它也是更接近我们人的更普遍的存在的方式。



刚刚两位都谈了这个雕塑,这次展览除了雕塑还有绘画,一开始布展或者展览筹划的时候,朱老师是有想过把两者结合呢还是说这个只是当时布展的时候想到把绘画也拿进来,朱老师您的想法是什么?

朱智伟老师:我这个纸本的小作品,实际上我觉得它还是延续了我雕塑创作的语言方式,其实还是用身体来说话,我觉得它换了一种形式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因为纸本有很多不可控性还有很多变化,这种变化都不是我能预见到的,可能因为我对这个不是那么熟,而有更多的新鲜感,在创作过程中我经常会觉得,因为水彩的变化非常丰富,就是画着画着我突然觉得ok了,很好,结束。这种感觉在雕塑里是没有的,有很多惊喜,然后很快的完成以后,你那种心理的满足和收获不太一样。因为郑老师也是雕塑专业出身的,知道雕塑制作的过程太长,所以你很难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你将来做成什么样,你做着做着脑子就不动了,手在一直动,所以我觉得这是做雕塑的一个问题。然后绘画的作品正好可以弥补这种不好的感觉。然后因为我觉得我的题材它是统一的,当初手上也正好有纸本的东西,它跟雕塑放在一起,现场布置的时候我就会发现如果单独雕塑,或者单独的纸本,看起来都会显得单调,当他们放在一个空间里面,会互相呼应整体感觉更丰满一点。



郑闻老师: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知道恰不恰当的比方,可能就是说在雕塑里面,特别是大型雕塑的塑造,更可以把它理解成如果是一部小说的话,那像这种纸本类的作品,水彩这一类可能更像诗歌,它是造型艺术的两极,因为雕塑需要比较理性比较严谨的去构建它整个的结构,然后在上面再进行塑造,比如它的重心,它的各种方面,它像小说一样它必须有自己的章节,特别追求理性的完整的东西,就像刚才艺术家讲的,它会丧失一些偶然的追求,或者说对于一种更加不确定性的追求,在纸本的作品里面就完美的达到了这一点,这两者之间我觉得它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在纸本作品里面,我觉得它就有一点类似中国水墨里面的写意的一个概念,看到有很多自然流淌的痕迹,它虽然是属于偶然,但是它也是在艺术家长期实践经验当中的可控的一种偶然性,在这个里面,它和人的结构,空间的转折还有色彩的冷暖关系都会形成很好的一个结合。所以我觉得这次朱老师展出的一批纸本确实是非常优秀,非常棒的作品。


展览持续至11月10日




工作团队 Team
张洁杨  范梦岚  陆擎  谢玉婷


鸣谢 Thanks To
南京艺术学院高职院数字媒体策划与运营


关于问象  About WeShine
问象艺术空间(WeShine Art Space)成立于2015年,空间地址位于古都南京。4年来共呈现艺术家个展70余场,致力于挖掘和支持优秀艺术家,关注和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并同多位艺术家保持着长期紧密的合作。期待并感谢您的支持。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