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庆祝新中国和上影厂成立70周年,“电影家宴”双庆系列活动从9月启动,近两个月的时间,有欢笑有感动。
今晚,最后一场家宴“电影之心·上影创作的中坚力量”19:00准时开席。从上影厂走出的中坚力量数不胜数,如今他们坚定的走在中国电影行业的最前沿,为电影事业发光发热。最后一场家宴,我们邀请了三位上影的中坚力量郑大圣、梁山、程亮,和掌勺主持朱枫一起,和大家聊聊他们的电影故事,以及对上影的深切情感。
郑大圣:创作是痛并快乐的历程
郑大圣首先谈到了自己导演的戏曲片《廉吏于成龙》。这是在上影的五号摄影棚和六号摄影棚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拍摄结束后,这两个摄影棚就被改造成其他用途了。
《廉吏于成龙》是上影安排的任务,接到任务郑大圣的第一反应是不会拍,甚至失眠了一个礼拜,才忽然有了冒险的想法。好在上影领导和演员们都很支持,才实现了最终呈现的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谈到另一部作品《村戏》,这是一个小成本的艺术电影,讲述四十年前农村土地改革的故事,黑白影调,非职业演员主演,主要演员是郑导在当地找到的乡间巡演的小戏班。影片的拍摄条件很艰苦,拍摄地是一个非常偏远的农村,将近150个人的剧组,就住在村子的窑洞里。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和有限的成本下,影片上映后获得一致好评,还收获了多个电影节的大奖。
梁山:体验生活是上影的传统
梁山导演拍摄的《父亲》同样是上影交下来的任务。当时有一出以下岗为主题的话剧非常受欢迎,上影领导们看完后觉得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于是找到梁山导演,希望由他来导演这部电影。
话剧的故事发生在东北,而梁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对东北日常生活并不熟悉。上影厂有一个优秀的创作传统,那就是拍摄前主创都要体验生活,于是梁山就直飞沈阳去观察当地人的生活状态。
影片上映后,梁山对于大家的反馈并没有太大的自信,接到开罗电影节的邀请,也只是以旅游的心态去参展。影片展映结束后,大家都做好准备启程回国了,梁山把主演宋国锋送到机场返回东北,准备自己也尽快飞回上海,没想到刚送走就接到大使馆的电话,通知他暂时别走,最终影片拿下了当年开罗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奖,由于宋国锋已经回国,奖项只能由梁山代为领取。
《父亲》剧照
影片在国内上映时,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也去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看完特意找到梁山导演,不仅表达了对影片的喜欢,还亲切的拥抱了他,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程亮:上影是我人生的一把尺
程亮是今晚嘉宾中最年轻的导演,也是上影厂最后一批从校园招入的导演,2002年他毕业回到上影,当时市场经济已经很发达,国产商业大片也已经开始出现,电影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上影厂留给他这一辈导演的机会并不多。
苦于无法为上影创作更多作品的他,选择了自己投资拍片的道路,拍摄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有了《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
近几年,他尝试进行更加商业化的创作,导演的网剧《上海女子图鉴》在网路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自己追求,而是试着在完成商业诉求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想法和理念。
程导说,无论他是否在为上影拍片,他始终以上影人自居,和其他上影人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在创作和为人上,努力传承上影人的精神。
如今,上影对他而言,像是人生的一把尺子,他的创作生涯是从上影起步的,而进入上影这些年,他完成了什么?他的同辈完成了什么?他和前辈的差距还有哪些?他的后辈有什么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恰似一把时间之尺。
至此,七场电影家宴圆满落幕。感谢每一位前来赴宴的嘉宾和认真聆听的观众,8天后,就是上影厂成立70周年的纪念日,让我们用电影之心迎接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70年,上影用一部部影响了好几代人的电影,温暖了我们的记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