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说为何是速写,其实我与沈勤先生见面不过三面,而且三次中两次只是寒暄几句,说来肯定不了解沈勤先生,无非是一支烟的时间,但是有时候人与人的交流一支烟的时间又极其重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沈勤”两个字在我印象里只是存在于阅读过的当代艺术研究文本中,所以对于我这样一个晚辈去写沈勤先生必然像是速写。速写有速写的好处,前段时间看到一本书《印象巴黎》,其实真的了解巴黎的人不多,知道印象派渊源的也不多,“印象”本身很重要,带有一种极其主观却又实际上特别客观的倾向,“速写”就像是这种印象恰到好处。在武汉看了沈勤先生的展览回到家中,翻看“沈勤:一意孤行”这个展览的画册之余,想想应该写点什么,于是就是速写沈勤吧。之所以想写,一方面因为我确实喜欢他的画,另一方面说来也巧,就是在湖北美术馆听了他的讲座,他说到关于作品背后人自身带有的传统这一观点,观点很朴素,一如其画,二如其人。之所以喜欢沈勤先生的画肯定是因为我觉得他的作品好,关键是当我问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画的时候我又着实说不上来,这种问题特别像喜欢的姑娘突然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她一样难以回答,说实话说贪图美色不太好,编情话又不擅长,所以每次面对这样的问题都是自己羞愧。所以为什么喜欢沈勤先生的画完全不知道什么理由,吞吐半天可能真的就是“美色”吧,沈勤的作品的“美色”真的是“美”和“色”这两个元素作祟。
17-29 76.5cm×148cm 纸本设色 2017
举个例子就是最早看到的沈勤先生的“山”系列的作品,从“美”来讲,我想沈勤先生的山水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于山水意象中美的审美需求,可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可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仅以墨与色的轻重关系形成画面中的空间关系,既是极简也是具体,古人的山水和今人所面对的山水显然不是这样的画面,但沈勤先生却又准确的抓住了我们心中对于山水的想象,显然这不是范宽的山水,也不是董其昌的山水,也不是四王的山水,更不是名山大川现实的山水,沈勤用看似简单的墨色关系创造了一个我们看来“熟悉而又陌生”的山水佳境,这种“熟悉”想必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中形成的对于山水的集体潜意识一般的认知,山水似乎就应该是这样,而“陌生”就是沈勤用自己独特的绘画方法制造了一个我们本质上又陌生的图像,这种伴随着陌生感的熟悉在我看来就是沈勤先生作品的魅力之处,这种审美体验或许就是其作品吸引我的“美”之所在;从“色”来讲不难,中国画中这样的用色方法确实不多见,单一色调强化了整体画面的纯粹性,和画笔的使用和谐统一,形成的是一种极具东方美感的画面,沈勤先生的画笔和颜色似乎是在宣纸上绘制了宣纸质感的山水,山的空间层次远观时看上去甚至不像是画出来的,而是不同色差的宣纸撕出来拼贴的一般。总的来讲沈勤先生的山水不炫技,没有繁文缛节的刻画,挥洒之间就是天地悠悠,这般淡然出天真,同时也是这般平淡不平凡,正是沈勤山水中“美色”的魅力所在。

山 92.5cm×246cm 纸本水墨 2018 年
回到沈勤先生这个人,我对他的印象反倒是像他的画,各种文本信息和传说拼贴起来的也是一个天真不凡却又朴素的人。他自身的阅历的丰富性和文化混杂的丰富性这两者所形成的人的层次感一定是有趣的。他的作品总让我想起南方,但事实上出生在南京的沈勤先生又在石家庄度过了漫长的时间,南京总让我想起江南的文人士气的诗人艺术家圈子,而石家庄又让我想到万能青年旅店这样一个重工业城市阴霾下青年的摇滚圈子,兴许正是这样两个极具差异性的文化土壤上产生了沈勤先生的艺术和为人,如此的文化背景和成长背景,正是吸引我们去探求沈勤作品,同时也吸引我们去研究沈勤本人的兴趣所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