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报道转载丨解读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历史、理念与艺术区域框架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10月26日,我们邀请昆士兰现代美术馆当代亚洲艺术策展人鲁本·基汗(Reuben Keehan)来到美术馆作了一场题为“亚太三年展的艺术区域框架”的讲座。本文是“艺术中国”记者尔晴在讲座后所做的报道,图片均由演讲者或中间美术馆提供,经授权转载。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至报道原链接。



昆士兰美术馆(上图)和昆士兰当代艺术美术馆(下图)“ Courtesy by QAGOMA”
在澳大利亚首府布里斯班,亚热带气候的暖风吹拂着布里斯班河沿岸一幢富有设计感的灰白色建筑——昆士兰美术馆。1993年,美术馆始创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Asia Pacific Tr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简称APT)。在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计划酝酿之时,“亚太地区”这个词汇才刚刚出现,走过26年,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亚太地区当代艺术盛事之一,并即将迎来第10届盛会。
在这期间,APT根据澳大利亚及亚太地区的社会发展和艺术创作变化,及时探索迭代策展理念和艺术文化观念,但始终未变的出发点,则是基于躯魅殖民主义文化思想的“以欧美为中心的观点已不再是评估该地区艺术的准则”这一论点。
昆士兰现代美术馆当代亚洲艺术策展人鲁本·基汗(Reuben Keehan)
讲座现场
2019年10月26日,中间美术馆邀请昆士兰现代美术馆当代亚洲艺术策展人鲁本·基汗(Reuben Keehan)——他曾担任2012、2015和2018年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APT)的策展人——带来题为“亚太三年展的艺术区域框架”的讲座,探讨APT历史上提出的区域性框架,并反思展览在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关于现代性、当代性和更广泛的亚太地区的问题。
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和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未来其实是在亚洲
尽管在1931年,澳大利亚就已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但直到1970年代,整个国家依旧深受英国殖民文化的影响。1970年代中叶,大量移民,甚至包括很多难民,涌入澳大利亚,他们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也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广东地区。到1990年代早期,澳大利亚的人口构成已发生很大变化,多元文化背景催生出更加多样化的艺术需求。
同一时期,冷战的结束推动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渐成潮流,亚洲地区的经济总量也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这一系列变化成为推动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于1989年提议举行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进而成立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时代背景。在1992年,霍克曾说:“澳大利亚的未来其实是在亚洲。”1993年,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便应运而生——它诞生于澳大利亚对自身与亚太地区的经济文化关系及自身在其中的地位这一问题的积极思考中。这也成为澳大利亚重新思考自身历史和未来发展问题的重要契机。
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简史:“欧美地区对于艺术的观点不再是衡量我们这个地区艺术的准则了”
“欧美地区对于艺术的观点不再是衡量我们这个地区艺术的准则了”“ Courtesy by QAGOMA”
1993年至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已走过九届。第十届也在筹备当中。回望26年,APT在不断探索中成熟发展,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QAG_APT1_1993_SlideSet_130(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 “ Courtesy by QAGOMA”
第一届APT曾根据国别对艺术家进行分组,譬如,印度尼西亚的展品会放在一个区域,中国展品会放在一个区域,并对国家的地理位置,人口和经济状况等信息进行介绍,这种做法在随后的展览中被逐渐放弃。本届展览中,中国的抽象派艺术第一次得以在澳大利亚展出。
QAG_APT2_slide_007(王鲁炎作品) “ Courtesy by QAGOMA”
第二届APT开始邀请参展国的本土策展人联合策展,展览空间的划分也具有更加广阔的区域性,如设置东南亚地区的展区。
第三届APT开始邀请一些在不同国家生活和工作过的艺术家参展,并在本届开始设置儿童的亚太三年展(the kids apt),这也进一步扩大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的受众范围。
伴随着昆士兰当代艺术美术馆的建成,第五届APT的展览空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本届展览开始展出电影作品,并为电影导演或制作人赋予艺术家身份。
GoMA_APT6_20091204_nharth_011 “ Courtesy by QAGOMA”
2012.441a-_002(黄永砯作品)“ Courtesy by QAGOMA”
第六届APT展出了一个来自太平洋岛国的艺术家的雕塑作品。这一系列带有当地传统文化色彩的作品启发了策展团队新的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当代艺术?必须在当下创造的艺术还是要有创新的艺术,一些针对传统文化作出变革的艺术是否也可以被称之为当代艺术?因此,第七届APT收集到更多的来自太平洋地区的展品。基于此,展览开始重新思考过往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是否正确。在策展团队看来,尽管当下对当代艺术内涵还未形成定论,但只有在不断的展览实践之中,才能探清它的边界。
GOMA_APT8_installationview_20151118_nharth_024(段建宇作品) “ Courtesy by QAGOMA”
GOMA_APT9_installationview_20180903_ccallistemon_011(邱志杰作品)“ Courtesy by QAGOMA”
到了第九届,APT开始更多地回望澳洲本土艺术,鲁本·基汗指出,当我们谈论APT未来发展的时候,我们想要做的一点就是如何维持我们独立而自主的澳大利亚文化。同时,我们也在致力于打破亚太区域内部的隔阂。在他看来,艺术可以超越政治、经济或军事的壁垒,让我们真正的彼此了解。
挖掘在地性: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与当地观众的密切互动
尽管在澳大利亚,参观当代艺术展览已经越来越流行和普遍,但如何增进与当地观众的互动依然是APT一直努力的工作,其核心理念则是重视区分展览受众的多元性。
澳大利亚作为移民国家,如何避免让移民群体在参观展览中产生不适感,APT为此专门设置了多语言服务。同时,APT还设有一些特殊机构,如负责儿童教育方面的机构会在美术馆周边一些交通不太便利的地区设置接驳车,方便青少儿前来参观。此外,展览也针对残障人士推出了特别服务,譬如为盲人或聋哑人群提供讲解。今后,APT还将有更多举措,来让展览惠及更多人群。


展览仅供预约参观,请点击👇

We are open for reservation in advance, please check it below👇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