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豪瑟沃斯荣幸参展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艺博会,展出来自画廊强劲艺术家阵容的精彩作品,其中不乏出自多位已故艺术大师如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冈瑟·弗格(Günther Förg)、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Guston) 、皮耶罗·曼佐尼(Piero Manzoni)的绘画与雕塑作品,展现这些艺术家在现代艺术历史上所留下的影响以及他们与今日艺术之间的关联。
巴塞尔迈阿密海滩艺博会 Art Basel Miami Beach 展位 F20 贵宾预览 12月5日,上午11时至晚8时 开幕酒会 12月5日,上午11时至下午3时 公众开放 12月5至8日,上午11时至晚8时 (12月5日于下午3时开放) 展会地址 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海滩会议中心 Miami Beach Convention Center Miami Beach, FL
相关阅读:豪瑟沃斯参展巴塞尔迈阿密海滩艺博会 | 展位F20
▲ 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我爱你,你爱我》(I Love You, You Love Me),2007,水彩,水粉,铅笔,彩色铅笔,纸上蚀刻,150.5 x 95.3 厘米 / 59 1/4 x 37 1/2 英寸,© 伊斯顿基金会 / 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VAGA,图片:伊斯顿基金会、豪瑟沃斯,摄影:Timothy Doyon
国际知名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1911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尽管从1938年起至2010年去世她一直居住在美国纽约,法国的童年时光仍是她最主要的灵感来源。布尔乔亚被认为是20世纪和21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以融合了深层心理暗示和高度形态创造而享有盛名,她以身体为基础原形,全范围地探索了人类状态。从富有诗意的画作到房间大小的装置艺术,她能够将自身的恐惧具像化从而驱除。“记忆”、“性”、“爱”和“遗弃”是她复杂的作品中的核心主题。
▲ 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无题》(Untitled),2004,面料,不锈钢:48.3 x 30.5 x 30.5厘米/ 19 x 12 x 12英寸,不锈钢,玻璃和木材玻璃柜:177.8 x 61 x 61厘米/ 70 x 24 x 24英寸,© 伊斯顿基金会 / 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VAGA,图片:伊斯顿基金会、豪瑟沃斯,摄影:Timothy Doyon
布尔乔亚的织物雕塑是用她生命中长期积累下来的衣服、床单、毛巾以及其他纺织品所构成,事实上,也赋予了这些传记体般的作品,与观者产生情感共鸣的特性。布尔乔亚出身于一个古董挂毯修复家庭,年少时与挂毯有着零距离接触。

于布尔乔亚,通过缝纫、针线和连接这些具有象征性的举动,为她消解了伴随一生的对于分离和遗弃的恐惧,也让她怀揣了对于和解与修复的愿望。作为雕刻家、画家、雕塑家以及装置艺术家,布尔乔亚终其一生都在不同领域尝试,但同时她的作品始终生根于持续性的情感主题中。在一个无意识的、无时间性的永恒国度中,布尔乔亚形成了各种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但是属于她的艺术形态。

路易丝·布尔乔亚的《无题》(2004)是一件隆起的铝质雕塑,艺术家巧妙地用一根线将其悬挂,使其可以缓慢地旋转,并不断地变化形状。
▲ 作品《无题》于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展览现场图,「路易丝·布尔乔亚回顾展」(Louise Bourgeois: Retrospective),纽约,2008
《无题》会令人想到自然世界中的结构现象,既像是一个凹凸有致的蜂巢——美丽、复杂也可能充满危险,也像是一颗抽象的解剖心脏。这件螺旋交织的雕塑作品被一根线巧妙地悬吊着,不断地旋转,表达了布尔乔亚对婚姻与关系的脆弱性的理解。不管是在形式还是运动方面来看,螺旋都是布尔乔亚作品中不断出现的一个主题。布尔乔亚也曾将螺旋形容为”一种控制混乱的尝试“,并认为”螺旋代表了开放空间中的脆弱性,而恐惧使世界运转。“
▲ 作品《无题》于弗里兹纽约建筑公园(Frieze New York Sculpture Park)展览现场图,纽约,兰德尔岛(Randall’s Island),2012
▲ 作品《无题》于上海龙美术馆展览现场图,「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Louise Bourgeois. The Eternal Thread),上海,2018,摄影:JJYPHOTO
▲ 作品《无题》于松美术馆展览现场图,「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Louise Bourgeois. The Eternal Thread),北京,2019,摄影:JJYPHOTO
这件貌似悬在空中的大型雕塑经常与其他类似的作品并置展出,展现了布尔乔亚作品中常见的复杂与温柔。同时,这件作品也体现了艺术家对新材料的实验,而其中铝质材料反光的表面则带来了一种介于稳定与变形之间的平衡。在布尔乔亚的螺旋雕塑之中,我们可以找到了一种精致的不规则,而它起伏的曲面则微妙地折射并吸收着它所在的环境。
▲ 冈瑟·弗格(Günther Förg),《无题》(Untitled) ,1988,丙烯酸,铅,木头,240 x 160 厘米 / 94 1/2 x 63 英寸,© 瑞士冈瑟·弗格艺术资产/ VG Bild-Kunst, Bonn 2019,图片:瑞士冈瑟·弗格艺术资产,摄影:Thomas Barratt
▲ 冈瑟·弗格(Günther Förg),《无题》(Untitled) ,1988,丙烯酸,铅,木头,240 x 160 厘米 / 94 1/2 x 63 英寸,© 瑞士冈瑟·弗格艺术资产/ VG Bild-Kunst, Bonn 2019,图片:瑞士冈瑟·弗格艺术资产,摄影:Thomas Barratt
冈瑟·弗格的作品《无题》(1988)是艺术家著名的铅画系列作品中的一件,也是一幅将颜料与铅质基底结合起来所创作的抽象几何作品。此前,艺术家的实践包括了绘画、素描、水彩、摄影与雕塑,并早在1976年就开始实验铅与丙烯颜料的结合。在短暂地离开绘画而专注于摄影之后,艺术家再次回归绘画,并在1984年创作了第一幅铅画。虽然这些铅画主要创作于1984-1992年之间,但弗格对这一系列的创作一直持续到2000年左右。
▲ 冈瑟·弗格(Günther Förg),《无题》(Untitled)(侧面) ,1988,丙烯酸,铅,木头,240 x 160 厘米 / 94 1/2 x 63 英寸,© 瑞士冈瑟·弗格艺术资产/ VG Bild-Kunst, Bonn 2019,图片:瑞士冈瑟·弗格艺术资产,摄影:Thomas Barratt
在创作这批作品时,弗格会先将几张铅片包裹在木框或木板之上,然后再直接用丙烯或油画颜料在铅片上绘制清晰的色块(经常是垂直或水平的色带)。言及这一系列所使用的媒介时,弗格解释道:“我很喜欢铅的特性,特别是它的表面和重量。我喜欢用绘画去回应,如果使用普通的画布,那你就必须先给它一些可以回应的东西。而如果使用金属的话,你一开始就已经有可以回应的东西了——比如它的划痕和破损。”
▲ 冈瑟·弗格(Günther Förg),《无题》(Untitled)(局部) ,1988,丙烯酸,铅,木头,240 x 160 厘米 / 94 1/2 x 63 英寸,© 瑞士冈瑟·弗格艺术资产/ VG Bild-Kunst, Bonn 2019,图片:瑞士冈瑟·弗格艺术资产,摄影:Thomas Barratt
作品《无题》在淡青色的背景上绘制了两条亮蓝色的竖条。这两根竖条将背景分割成不等分的三个部分。乍一看,整幅画都是严格的几何图形。但仔细观看则会发现,那些看似笔直的蓝条实则充满起伏与画家手绘的痕迹。同时看似平整的淡青色背景其实也布满画家的笔触,并透露出铅质基底的特质:而为了实现这一效果,艺术家会提前将颜料稀释,并以一种快速的手法进行绘制。
▲ 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Guston),《看》(Looking),1964,油彩,画布,172.7 x 203.8 厘米 / 68 x 80 1/4 英寸,© 菲利普·加斯顿艺术资产,图片:艺术资产、豪瑟沃斯,摄影:Genevieve Hanson
作为抽象表现主义最著名的拥护者之一,菲利普·加斯顿在1970年发布了一系列抛弃了他最著名的姿态抽象风格的新作,并震惊了艺术世界。这一系列作品呈现了一种新波普主义的美学,并融入了高度个人与具象的视觉语言。创作于1964年的《看》游走于抽象与具象之间,见证了艺术家从抽象转寻新的表达形式的这一过渡。作为艺术家抽象实践后期的作品,《看》可被视作是加斯顿走向具象的第一步。“我们从抽象艺术那里继承的神话中,存在着一些荒谬和吝啬的东西”,加斯顿早在1960年就曾写道,“(这种神话)认为绘画是自主的、纯粹的、为其自身服务的,我们习惯性地据此去定义它的构成及其局限。但是绘画是‘不纯粹的’。它是对不纯粹的调整,并推动了绘画的连续性。我们是图像制造者,也被图像所累。”
▲ 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Guston),《看》(Looking)(局部),1964,油彩,画布,172.7 x 203.8 厘米 / 68 x 80 1/4 英寸,© 菲利普·加斯顿艺术资产,图片:艺术资产、豪瑟沃斯,摄影:Genevieve Hanson
作为艺术家在1963-1965年间创作的一系列重要作品中的一件,《看》中所呈现的黑色人物悬浮在了柔软的湿画笔触之上。朵儿·阿什顿(Dore Ashton)曾将这件作品形容为艺术家最”密闭“的抽象,其中用不透明的构图搭配上了一个神秘的标题。加斯顿使用白色颜料来消除耸现的黑色手势,跳脱了抽象表现主义作品中常见的无限感,并为他后来的具象作品提供了一种亲密而显著的笔法。《看》底层暗淡的粉色预示了加斯顿后期具象作品中常用的粉红色,”而那些半成型的形状也暗示着某个物件的存在,以及一种模糊叙述的可能“(迈克尔·欧平语)。

▲ 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Guston),《无题(树)》[Untitled(Tree)](局部),1971,油彩,纸,板,47.6 x 60.3 厘米 / 18 3/4 x 23 3/4 英寸,© 菲利普·加斯顿艺术资产,图片:艺术资产、豪瑟沃斯,摄影:Genevieve Hanson
▲ 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Guston),《日出》(Sunrise),1979,油彩,画布,173 x 238.7 厘米 / 68 1/8 x 94 英寸,© 菲利普·加斯顿艺术资产,图片:艺术资产、豪瑟沃斯,摄影:Genevieve Hanson
在创作《日出》的同一年,加斯顿经受了一次几乎致命的心脏病,此后一年,他便因第二次心脏骤停而离世。《日出》拥抱了一种几近空置的构图,并借此引出了一种简单的宏伟、高企的地平线、粗糙的海洋和柔和的日出,反映了艺术家对自身的内省。
▲ 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Guston),《日出》(Sunrise)(局部),1979,油彩,画布,173 x 238.7 厘米 / 68 1/8 x 94 英寸,© 菲利普·加斯顿艺术资产,图片:艺术资产、豪瑟沃斯,摄影:Genevieve Hanson
在画面的左边,半漏的太阳变成了加斯顿视觉语汇的独特象征。经过1970年代的发展,太阳可被视作艺术家艺术生产力的符号,特别是在这件作品之中,太阳也代表了艺术家在遭受疾病后对绘画的重新投入。
在《日出》中,加斯顿抛弃了他原来常用的配色,代之以一种令人想到海上晨曦的暗淡色彩。正在升起的太阳还浸在漆黑的海洋里,释放出深红色的光芒,在狭窄的天空中更显大胆。用褐红色笔触描绘出的海浪融入了大海,反射着一轮新日的光芒。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加斯顿对圆形的象征意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他后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各种半模糊的圆形图案。在他的作品中,太阳符号经常与加斯顿妻子穆萨(Musa)的图像呼应使用,两者都经常沉入水平线之中,只显露出一半的形象。《日出》中隐喻的黎明与穆萨若隐若现的存在让它呈现出一种深刻的宁静。

在一个由抽象表现主义和非正式艺术(Art Informel)主宰的时代,皮耶罗·曼佐尼(Piero Manzoni)把艺术家手中的绘画表面彻底颠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1957年,曼佐尼创作了一系列“无色画”(Achrome),并且持续创作直至1963年这位艺术家英年早逝。这个系列也成为了战后最具开拓意义和深刻艺术贡献的作品之一。为了消除所有的叙事内容,图片的颜色必须被完全清除,正如这一系列作品的题目所言:“a”(没有)—“chrome”(颜色)。

▼ 点击图片识别二维码
或登录www.vip-hauserwirth.com 浏览更多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