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宗炜先生对谈现场,“谈笑间”,往来无白丁。
台湾著名艺评人陆洁民先生以精彩的导入,向大家分享他所知道的许先生的收藏趣事:
许先生有两件特别有名的收藏事件被大家津津乐道。第一个是,在2009年,在台北罗芙奥秋拍上,许先生收藏的赵无极1946年创作的作品《17.4.64》以1.584 亿新台币(折合约3816.8 万港币)的天价成交,创下当时赵无极作品最高价。此事成为业界佳话。
第二个是,高价购入八大山人的《个山杂画册》。《个山杂画册》曾经在2008年西泠印社拍卖公司举办的春拍中上拍,以人民币2352万成交,当时正逢金融海啸对艺术市场冲击最严重的时候,价格虽然高昂但还算合理。但是买受人有点后悔,交割后就想卖。而许宗炜先生酷爱八大,最终以多出将近一倍之价格买下这套册页。这套册页成为许先生买过的最贵的画。
我的收藏故事
许宗炜
引言:
我的收藏以中国书画为主,油画为副,文房杂件、雕塑为搭配。书是中国书法,由明清以至民国书法家,画则是近代之水墨及中外油画,以美术史上的名家作品居多。中国书画,赏其笔情墨趣及藴藏的诗情画意;油画的现代感及色彩,为现代生活空间提供最好的装置效果,不是设计装潢所能取代的。文房杂件和雕塑在生活空间中,可补平面艺术之不足,所以就美感生活的观点而言,这些不同种类的收藏有相得益彰的效果。多年来,延续热情,我逐件地了解、观赏、选购、收藏,在这经手拥有的过程中,有着复杂或麻烦的买卖情节,也有着日思夜想、终于获得的喜悦情怀,故试以“情节”和“情怀”交错为轴线,分学习篇、实务篇、心情篇、生活篇四段来讲述书画收藏过程中的个人故事。
学习篇
在我看来,学习是艺术收藏的根本和前提,学习最大目的是提升自己,拓展自己,超越自己。喜欢一件作品,不能只是莫名其妙的喜欢,必须有所本,能够了然于胸,并介绍到恰如其分,这就是“格物致知”之道。在书画收藏的学习中,我体会到学习力包括努力、天份和兴趣,而且还要讲究学习的方向与方法。
●学习欣赏艺术
应直接接触「一流」的东西。而不必从低层次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若一味接触低水平的事物,会认不清真正好的东西。
●艺术收藏是最昂贵的学习
祈求获得最丰富的体验、最精彩的回报、最满足的提升。
●学着当收藏家
试着把对藏品在文化与艺术的了解与珍惜传播予他人,因从事艺术收藏,而衍生这学习之用,深感福气大哉。
实务篇
收藏要实务,要像企业经营一样,设立目标、审度规模、编制预算、拟订策略、善加管理,因此我对自己设定了“四项要求”。这就是我所谓的“情节”。
●要强迫自己读书
读书后才能懂得读画,能读画才能深入意境,了解价值,也就是鉴赏能力是由读书看画而来。包括中国、西方的美术史、书法史,这是起码要读的。对于一件作品的喜欢不能只是莫名其妙的喜欢,必须有所本,这有所本就是对其能够了然于胸,有个说词,如果说不出来则不算了解,说到恰如其分才是真了解。
●要勤于旅行
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没错,要多走看,站在第一线。看博物馆、美术馆,看展览,逛画廊,参加拍卖场,这是最划算的。可以看到真迹、精品,以及不同时期的系列作品,在脑中不止留下印象,还形成影像。既看到展场规划及建筑物的雄伟,也见到画家、行家、藏家、策展人、艺评家等形形色色的人。交谈中也能获得很多讯息,提醒你对什么标的应注意。我发觉有注意才会有缘分。由于这些接触,才能获得信息,培养眼力,与所读的书互为印证,加深理解。
●要有收藏策略
以财力订定收藏的等级与规模,一定要用“因懂而爱再买”来把关。在整体的收藏内容方面,应有类似“造园”的思考。有主景、有烘托、有铺陈。以年代区分,也可以是编年式或断代式的,或只选名家、只选区域或只选专门题材。另外,收藏在长时间的累积下,藏品从数十件、数百件到上千件,这不是记忆能及的,必须建立管理系统,确保有条不紊,于是物件收纳的规划,分门别类、编目、照相、建档等管理,必须有严谨的措施,最好能够亲力亲为,也能在整理、管理中得到莫大的乐趣。
●要做单纯的收藏家
收藏不需要太多算计,也无须患得患失。同样是买进艺术品,但因为动机不同,所以作用也不同。
一是出自投资(或投机)的动机,想在买入和卖出之间获取差价利润。二是出自收藏的动机,只是喜爱,并未优先考虑卖出时能否赚钱,只希望占有而长期珍藏。
做一个单纯的收藏家,其实可以避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际遇。再者,作为一个藏家,长期的收藏,使我和很多往来的业界人士几乎变成朋友,彼此经常接触、谈论市场资料,对于行情及动态也可有所掌握。故投资获利的偶尔操作,前题,还是要先懂艺术。赚了钱,让我更有余力物色新爱,产生一点“以画养画”的效果,不亦乐乎。
对于如何构建收藏?我认为:
1.依艺术史的轨迹进行收藏。
2.依时代风格做收藏。
3.针对特定艺术家做收藏。
4.以市场趋势做为收藏依据。
“情怀”的产生较难,需要悟性、知识、感情来发觉藏品灵魂,要做到“宁为物主不为奴”,这才是长远之计。
心情篇
我将从收藏的缘起、过程、抱负和收获以四种情怀来描述,曰:心向、心法、心胸、心得。
●心向
即向往之意,得探索之趣。我向往能养成一项癖好和找到一种避离现实纷扰之法。
人不能无癖,无癖容易变成无聊之人。书画癖是我水到渠成的选择。再说“避”。我让自己的感官和心灵世界,沉浸在收藏的书画中。像古代的隐士,得趣在所谓的“终朝对云水,有时听管弦”。“癖”,像是一种外功身段;“避”,则像是一种内功修为。内外兼修是人生的功课。
另一个向往是“购买之趣”。我向往成为“收藏四力”兼备的收藏家,亦即眼力、财力、毅力、魄力。
●心法
我悟出以下几句口诀,面临抉择时念念有词,颇有戒之慎之的乐趣。
1.多读,多听,多看;少买。
2.可买可不买,定不买;可卖可不卖,要快卖。(以上是去除本来就不买或不卖在二可之间的)
3.收藏是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投资是买别人感兴趣的东西。
4.要买的“大痛”将来才会大赚,不痛不痒的东西,将来是不会赚的。
●心胸
小题大作,扩大其事的乐趣。
事实上艺术品有一个高端的市场,艺术品也是重要的文化代表。市场上:艺术品的买卖却常受到机缘的影响,或受制不可预知的变化。文化上:对于所收艺术品欣赏之余,还必须去了解它在历史中,横向和纵向的地位。
懂市场可以获利,懂文化却可以赢得尊敬。我想透过收藏,对市场与文化研究让二者都懂,而达到名利双收。这就是我的心胸。
●心得
得玩物壮志之趣
收藏艺术品可累积丰富的美感经验,并体悟到不同领域之间的美是互通的。好像你会多一只眼,你会比别人多一份感受。尽管人说“幸福是用钱买不到的”,但我认为我可以买到一些幸福,所谓“铜臭之物是风雅之媒”。风雅之事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感。收藏历程须不断的心理调整,对于藏品也须不断整理,所以要立下好的收藏策略。但必须注意藏品整体应个性化,因为个性化可以呈现你的用心。处理藏品须维持藏家应有的态度,因为态度将决定你的高度。
生活篇
我深切认为人是环境的动物,从“家”这个生活中心做起,将居家空间美化,并当成是生活质量的指标。我个人在生活美感的用心上有两项互为表里的安排,一是收藏环境氛围的营造(硬件),一是注入美感生活的元素(软件)。
●营造有收藏氛围的家
这里从房屋装修谈起。首先要列出自己和家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以及文化、精神的需求。空间规划上隔与透、藏与露应结合并巧妙运用。动线要流畅,采光要明亮,空气要流通,用材需自然,用色需素雅,天花板与地板应平整干净,墙壁全作为挂画用。
橱柜设计,应依用途做到大小适中,收纳得宜,这是让家里井井有条的要件,干净整洁是美感的基础。此外,书架要做足,这点尤其重要,才能避免书满为患,散置一地。家具摆设上,我以为应方圆与高矮错落,色彩与软硬协调,织品与植栽搭配,照明与投射得宜。
藏画应经常欣赏,最好就挂在墙上,触手可及、抬眼可看,还能择时更换。曾看到多收藏界的朋友,一味买画,不期然间,家里变成仓库,或者买回家的画直接进库房,从此不见天日。谈不上怡情养性,更谈不上学习成长,实在可惜。我用一副对联来做结:氛围因收藏而得其趣,收藏因氛围而安其所。
●注入美感生活元素,即透过某种活动来诠释美感生活的内容。
也许是年纪的关系,思古幽情愈发深刻,于是我仿效古人的活动,在上述营造好收藏氛围的空间与周遭朋友通过赏画、品香、喝茶、盆栽、饮酒等活动,体会从容的、祥和的、灵性的美感,共创具美感的生活体验,让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结语:
雕塑大师朱铭曾说:“如果美是一种生命的觉醒,我想生命的无悔,就在于当下对美的拥抱。”我将财富投注在对美感的拥抱中,从而发觉美感的多元,扩大欣赏领域,美感的层次得以提升。对美感的体认,让我有所存舍;美感的丰富,让我得到心灵的满足;美感的诱人,让我常相寄托;美感的概念,几乎适用于百业之上。
对于收藏品一定要真正懂,才有真正的爱。这份爱带来了收藏的幸福与满足,有了这份自信,对收藏才能表现出低调与天荒地老的耐性。回归健康收藏,平安自得,平心静气。欣赏艺术、与艺术共同成长,绝对是人生旅途中最好的礼物,而这份礼物,只能由你自己送给自己。无论你收不收藏,或懂不懂艺术,让我们多接近它,触发我们的美感细胞、滋养心灵,同时挑战未知,让我们的生命更丰盛。走入收藏人生,收获是必然的,但其收获人人不同。又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能从别人身上学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则须靠自己的专注与悟性。

- The End -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