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 Held in Boiceville Studio, c.1967
@the artist photo @Andre Emmerich Courtesy White Cube
阿尔·赫尔德(Al Held)绘画特有的戏剧性张力让他的作品经常被包括在1960年代的一系列标志性的绘画群展中,比如由当时美国最负盛名的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在1964年组织的展览“后绘画性抽象(Post Painterly Abstraction)”。但从1967年开始,正是格林伯格对绘画形式主义的诠释和对“纯平面性”的强调令赫尔德感到窒息,因为这一现代主义教条限制了他向画面中引入更多意象、空间、体积。赫尔德反抗这一教条的方式是使用黑色炭笔和白色丙烯颜料勾勒出大量无限延展的几何形体,他利用画布的边缘与这些形体的延展性互动,令它们看上去似乎远远超越了画框的外延。
Al Held
67 A 7
1967
Acrylic on paper mounted on canvas
@the artist @White Cube (Christopher Burke, New York)

因此,不难理解赫尔德在1967年后的“黑白绘画”为何会受到建筑师的青睐。1968年,当贝聿铭完成他的首个美术馆建筑委托——位于纽约州雪城的艾佛森美术馆(Everson Art Museum)之时,他遴选了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进入美术馆的收藏,其中便包括赫尔德尺幅巨大的“B/MXVI”。贝聿铭本人也极为欣赏赫尔德的作品,在他位于纽约麦迪逊大街的办公室中,赫尔德代表性的“黑白绘画”占据了一整面墙。
Al Held
Trajan's Edge II
1982
Acrylic on canvas
@the artist @White Cube (Christopher Burke, New York)
1981年,他在罗马驻留了六个月,这座城市丰富的文艺复兴绘画、雕塑及建筑遗产令他着迷。如何站在当代的立场上,重新认知和阐释文艺复兴艺术所强调的透视、空间感和对称性,是赫尔德在黑白实验之后再次将色彩引入画面的出发点,借此,他得以创造出更具震撼力的视错觉空间。几个以罗马历史和建筑命名的新创作系列总结了他在这方面的心得,其中,1982年的《图拉真的边缘》(Trajan's Edge)依旧采用大画幅,赫尔德绘制出既坚实又轻盈,如幻觉一般的深邃空间,其线条结构在平衡、规则和对称的张力关系中保持着动感,令人联想到环绕罗马图拉真柱柱体的那些繁复浮雕。重新引入色彩后,赫尔德的创作比起早前的“黑白绘画”而言更具实体感,令观者想象他们自身与画作产生关联,并可以在其中穿行或栖息。
Al Held
See Through III
2001
Acrylic on canvas
@the artist @White Cube (Christopher Burke, New York)
这些新的实践被称为“发光结构”(Luminous Constructs),通过描绘那些具有运动感的几何形体,赫尔德在平面中营造出同时指涉艺术历史和人类技术性未来的空间,借此,他超越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藩篱,并持续拷问着绘画表现力之边界,直至其生命的最后一程。
展览|当前展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