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论坛发言|SPEECH OF FORUM 」
各位来宾下午好,感谢湖北美术学院的邀请,叫我分享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我自己从事的是首饰设计的教学,今天展览的主题是进化的特征,我回溯了我们学校首饰方向的教学这些年的动态变化。
给大家分享几个图片,这是比较早年的,大概是96年左右,我们专业方向的教学,最早是从材料艺术,从课程的角度进入。最早首饰方向的教学,其实很有意思,也是一个非常跨界的跨学科的方式,从材料艺术到观念艺术,到西方的思潮,进入到国内。在中央美院艺术的土壤下,当时的课程其实是一个挺奇特的现象,那个时候学生所做的事情,也是非常自由和大胆的。包括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这样的一个材料试验的课程,慢慢转化到到首饰设计的方向,从声光电,电子电路的一些好像跟首饰媒介没有关系的手段,我们也开始大胆运用。而且也会发现,首饰设计这个专业方向,本身就很有一个跨界和融通的潜质。首饰自己好像具有一个流动的不可界定的一个特质,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点。
包括在2005年左右,我们的一些研究性的课题,探讨身体和相关的物件,以及未来怎么样出现在身体上,会和人发生什么样的状态。当时是在没有任何技术支持条件下去提供的这样一个关于未来的畅想,这也是提供了一些概念性的方案,这是当时的一些实验。现在看到还是很有体会的,到今天我们技术发展的这么迅猛,5G、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些东西好像一瞬间真的到我们眼前了。包括我们非常规的尝试,首饰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心目中的一些印象和认知是什么样的。也用一些非常开放的手段尝试,这是当时具体的对于农民工的采访,他心目中的珠宝首饰的认知,通过视觉的方式进行表达。
这样的一个教学的氛围下,我们的毕业生,其实做的工作很丰富,有这样比较开放的进入到当代艺术领域,作为职业艺术家的方式,他创作的范畴可能不仅仅在于首饰,或者是穿戴,可能更多的是在纯艺术的职业的定位。包括这是他后来在荷兰做的一些艺术项目,同样的教学的语境下,不可缺少的一定会有做高级珠宝,我们传统意义当中的珠宝宝石、贵重材料,也是非常清晰具体的行业定位的东西。所以说,设计师进入社会之后,根据他具体所在的行业和领域,逐渐逐渐的找到他的角色和位置,并且在这个领域当中做到一定的位置。有些朋友可能还挺难想象,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出来也可以做这些事情,我们在学校给他们提供什么。这些都是在高级珠宝这样的一个定位工作下的内容,包括再细分一些的时尚配饰,跟时装、时尚这样的一些潮流和思潮,紧密的结合,也有一些毕业生在做自己这样的工作。
其实到了社会层面,非常具体的每一个分工和定位是不同的,所以这也需要学生在社会当中的一个更加清晰以及不断清晰的过程,去认知和定位自己。其实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学生的出口和反馈,我们在想大学里面的四年,或者严格来说只有三年,短短的三年我们到底提供什么东西,这是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这是我们上课的一个状况,其实这是2010年左右,一些开放式的发散思维的创意思维的课程,可以看到好像叫做首饰设计,但是大家做的事情是那么的不一样,包括实际的上课的一些场地和状况。学生是非常自由的,非常开放地介入到课程当中。老师对于课程和课题的设计是非常精心的,你的课程环节,引导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效果,我们会很仔细的推敲。当然,包括这些,非常直接地介入自己身体的尝试,在这个里面探索视觉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一样的会非常深入现在有关的两个维度,一个是转动的手工艺,一个是现代化的产业制造。每年我们都会花非常多的时间进入到这两个脉络当中深挖,比方说我们每年,或者这些年来,各门各类的传统工艺,陶瓷、玻璃、银器、传统的非遗的考察学习。广州、广东、深圳大工业生产的集散地,这是中国特别特色的关于中国珠宝制造的特色的产业链,我们也非常深入地考察和实习。这两个维度,不管是思维层面的,创意层面的,还是非常落地的,行业市场现状的维度,我们会尽可能的把网给学生织开,让他们尽情地探索。这也是比较常态的,跟国际上的一些交流,不管是艺术馆和画廊层面的,还是说卡地亚、故宫这样的一些珠宝类的行业化的合作,也都是非常积极的参与。
刚才这样看来,我们的首饰设计的教育,这十多年走下来,形成的这四个维度,语境、角色、首饰的内部和外部的关系,这几个维度去帮助学生探索。比方说在不同的语境下,时尚的,工艺的,我输出的产品是什么样的状态,首饰的内部和外部的话题,这些方法论并不直接来源于艺术设计的理论,而是借用心理学、文本理论,或者社会学的,所谓的人文学科的跨学科的方法来从事我们的教学。所以说,我们过去经常谈到,首饰作为一个表达的媒介,会怎样传递我的信息,或者是传递我的情感,这都属于外部的状况。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关于内部的问题,首饰本身,因为大家也知道,当代首饰非常跨界、开放、时尚,大家做的也不是首饰,也不能穿戴。首饰本体的东西,本体的属性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所谓的内部的状况,佩戴性、制作性、象征性、主体性,这是首饰诞生以来具有的属性,需要我们重新看待。这样一个多维度的网络状态,也是通过这样的领域,认知整个我们的社会和世界。所以说,这两年的教学的梳理,也会形成这么一个脉络和构架,从右边往左边看,在划学科的语境,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到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建构你的课题构架,怎样的研究方法和构架探讨什么样的问题,这是形成了一个目前看来相对完善的梳理,这也是回看1995年的材料课程,不断夯实的过程。
我们总结一下,我们这里的教学是立足于当代首饰文化的研究,而且把首饰这个概念,理解为一个流动的阐释的结构。通过我们来提出的问题界定自己,首饰这个时候在教育的层面,是作为话题和路径,考察内外部的问题,去培养学生差异化的认知当中的想象力和潜力。这是几个基本能力,是学生在三年当中,四年当中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最后跟大家再看一下,有一些最近两年的学生作品和创作,具体的概念不细说。大家可以看到,每个人的视觉面貌和特征都不同,很鲜活。他们所关注的话题和议题,都会非常的具体和深入。这样的作品,关乎离别的情节下,我们跟穿戴衣冠的符号,或者是这样的一个象征意义,应该用什么样的呈现。包括有学生深挖,江浙一带的包括湖南的珍珠养殖市场,深入了解珍珠的配置生态链和产业系统,了解一个珍珠怎么形成的,在这样的一个产业化的链条下,还怎么介入个人的私人情感,用定制的方式,用机械化的方式批量的产生个人化的产品和作品。
最后分享一个目前我们的学生在做的事情,机器人深度学习也好,AI智能也好,这样的技术也会慢慢地渗透到各行各业。它是跟纽约大学的计算机系的同学合作,用计算机学习的方式去输入大量的,目前是8万多张首饰的图片,通过机器的学习,用机器自己生成首饰的形态。在这个过程中挑选,这些是机器生成的,像首饰,有一些传统的珠宝的特征,但是又是一种流动的不确定的状态,是挑出了一些在生成过程当中的一些形态,就像我们的主题,进化的特征。我们可以想像的是,在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以前的珠宝首饰设计当中,比较低层级的各种款,或者简单的改造款,变成所谓的设计,这样的工作在未来计算机很快就可以做,目前是二维层面的学习,生成一个作为首饰的造型或者款式。再到下一步,到三维的层面,计算机会取代非常基础的设计师的工作。在这个语境下,我们培养的设计师,或者年轻的人我们应该干什么,还是应该学画图,学雕蜡,学工艺,从事我们的设计师生涯吗,一定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作品,并没有最后一定要什么样的结果,探讨自己,或者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创造性的工作的人,在未来机器越来越强大的情况下,人的价值在哪里?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
「 展览图片|EXHIBITION IMAGE 」

刘骁《“九龙壶”》
史小冬 姜绶祥《捆绑研究之非对抗》




图文编辑 | 江静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