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地球不可逆地被破坏的可能性
来自全球18个国家与地区、34位艺术家、50余件作品
将于2019年5月25日至8月28日聚集在
北京山水美术馆
通过视觉艺术、装置、雕塑、新媒体互动艺术等形式
以艺术家的视角
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多种关系
提供一种“行动”的诗化可能性
环保可持续 × 艺术跨界展
《持续反YING 》
文末福利,送你去现场
72000张废旧光盘组成的“金属巨浪”、
80000个塑料瓶盖和 PET 瓶子组成的绝境“瀑布”
千万张回收的旧报纸搭成了一个洞穴式的庇护所
穿过长城又“趟过”泰晤士河的小溪最终流到美术馆
由城市灯光勾勒并在头顶跳动的首都地图
一场竹林私语的森林音乐会
……
展览作品介绍
背后的故事
艺术家用干枯植物、麻丝、纸张、编织袋及各种废弃物在半透明玻璃后面造型,将中国山水画的知识与光影的经验串联,“复制”出了一幅幅中国古代山水画。正面雾气氤氲,意境空灵的古典山水与其背后垃圾破烂、杂乱无章的现实场景之间构成了一种极强烈的反差性。该作品曾经展出于香港的亚洲协会和日本的爱马仕基金会。
上海种子对话艺术家徐冰,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
视频来源: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关于艺术家
徐冰
中国
1955年出生于中国重庆,1981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美术硕士学位。他于1990年移居美国,2007年回到中国,2008年至2014年任中央美院副院长,现任中央美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冰目前在北京和纽约生活和工作。
废弃的景观
作品“废弃的景观”是起伏的人造景观的变体,覆盖着72000个光盘,这些CD都是艺术家在国内收集并分类后缝制的,自2011年开始“废弃的景观”项目便在各地展出,根据场域的不同规模探索不同地形。作品在展出过程中凸显了艺术在社会中的作用,通过文化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替代生产方法以及促进邻里协会和重新融合。该作品由Elise Morin和她的建筑师搭档Clémence Eliard联合创作完成。
“废弃的景观”作品视频
关于艺术家组合
埃莉斯·莫林 Elise Morin
克莱门斯·艾利亚德 Clémence Eliard
法国
Elise Morin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学院圣马丁及东京艺术大学,现在工作生活于巴黎。她的作品源于自然,专注于艺术品的生命周期,并考虑他们创作作品的“物质负担”和他们使用的资源。重点不仅在于减少材料浪费和对生态系统的潜在破坏,还在于重新思考运输,储存和展示艺术品的复杂影响。
凝视城市(北京)
作品“凝视城市(北京)”展示了夜间从飞机窗外望去的城市景观,宇航员体验这种感觉更加极端,每一位观看地球漂浮在浩瀚空间中的宇航员,都会体验到“概览效应”,一种意识的精神转变,即地球上脆弱的生命是如何生长的。当他们回到地球时,他们感到被迫致力于创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该作品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泰国和新加坡的城市中展出,根据夜晚俯视每个城市灯光所勾勒的城市光景,通过这个作品去回应光污染的问题。
关于艺术家
贾斯特斯·布鲁斯
Justus Bruns
荷兰
Justus Bruns 是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设计工作室VOUW联合创始人之一,VOUW使用创意思维,数据分析和装置艺术来解决问题与满足客户们的需求。VOUW的团队由设计师、开发人员、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组成。VOUW的客户包括谷歌、飞利浦、易贝、万事达、宏盟集团、荷兰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团等。
纵向空白
自然界中的树木都是从下往上生长,反响生长的树木只有在艺术家的超现实作品中才有可能。大西康明却将树枝倒吊,用白色环氧树脂在树枝上添加无数根白色“柳条”并沿重力下垂,充满禅意又相当壮观。
“纵向空白”作品视频
关于艺术家
大西康明
Onishi Yasuaki
日本
1979年生于日本大阪,2001年获日本筑波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雕塑学士,2004年获日本京都市立艺术大学艺术研究生院雕塑硕士。他的作品都是围绕着缺席与轨迹的主题,而作品的呈现则都是使用简单轻便的材料,并与自然现象玩游戏(如重力、结晶等)。提倡极简式生活理念,用艺术诠释“断舍离”精神。
小溪
“小溪(The Riverside)”是艺术家刘佳玉创作的一件投影作品。她在北京找到一条穿过长城的小溪并选段截流,将干涸后的河床通过3D实地扫描然后通过CNC制成混凝土河床,长8米,宽3.5米,作品展出于英国伦敦Watermans Art Centre的 Riverside Gallery内,使用Houdini创建流体粒子效果伴随VVVV实时渲染,最终使用6台高清投影仪进行与泰晤士河同样自西向东的河流映射。
关于艺术家
刘佳玉
中国
位于伦敦和北京的媒体艺术家,皇家艺术学院(2012-2014)硕士。她的作品一直在探索有关自然世界的主题,试图讨论人与自然之间的多种关系,探索人们观察自然的各种观点。她的挑战一直是挑起观众的行为反应和情感共鸣,而不透露对艺术品的任何指示应该是人们想象而不是结束的开始。她的作品曾在V&A、K11Art Space、今日美术馆、伦敦设计节、动感艺术博览会、伦敦时装周等展出。
转换场
作品通过使用简单的、优雅的形式和光线,试图创建一个仪式化的艺术过程与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使之有可能影响观众的经验或参与者,他们让自己进入自己与周围的世界的平衡之中。这种原始的互动使人们能够超越语言,消除自我与主体,物质和能量,光,时间,信息之间的界限……
关于艺术家
詹姆斯·塔普斯科特
James Tapscott
澳大利亚
詹姆斯是Globelight Inc.的创始人兼创意总监,大地艺术家,灯光艺术家。他在光学领域工作了10年,在创意照明界也拥有越来越高的知名度,同时他也受邀在澳大利亚各地的活动中发表演讲。詹姆斯曾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并在维多利亚州附近的多个地方以及加利福尼亚、纽约、葡萄牙和斯洛伐克等地展出自己的作品。
如水一般
作品通过悬挂在天花板上或蜿蜒向上,迫使观众改变对垃圾的看法,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仿佛在说:一切并没有失去。灵感来自于童年时那些纠缠不清、无定形的东西,它们曾经在艺术家Aurora Robson的梦中出现过。尽管创作材料的来源令人沮丧,但这位艺术家错综复杂、异想天开的雕塑作品无疑是乐观的。
关于艺术家
奥罗拉·罗布森
Aurora Robson
加拿大
奥罗拉·罗布森(Aurora Robson)是一位多媒体艺术家,“漩涡计划”(Project Vortex)创始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 NY),拥有视觉艺术和艺术史双学位。作品曾在“雕塑”杂志,“美国艺术”,“WIRED”,“艺术与古董”,“绿色建筑+设计”封面以及其他出版物中展出。她曾获得纽约雕塑艺术奖学金基金会、TED /林肯创造奖、国家艺术艺术基金会捐赠和 Annenberg 学者奖等。
南极
《南极》是一次行为艺术,此前在广安双年展有展出。这件作品通过行为艺术演绎了一场对南极版图的“瓜分”,并最终将它“复原”。观众们也通过作品,参与进一场模拟的对自然资源的抢夺和消耗。通过瓜分一个缩小版的南极,观众们不再置身事外地认为自然资源的掠夺里我们的生活很遥远,而是逐渐意识到,我们都是大自然的间接掠夺者。
关于艺术家
尹秀珍
中国
尹秀珍,1963年生于中国北京,曾于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多次举办个展,并受邀参加世界范围内的多项大型展事。她的主要个展包括:2012年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个展“尹秀珍”、2010佩斯北京“第二张皮”、并于同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项目92:尹秀珍等。尹秀珍参加的主要群展包括:2012年第一届基辅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2011年横滨三年展、2008年上海双年展、2004年悉尼双年展等。艺术家曾获得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以及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青年艺术家奖(UNESCO/ASCHBERG award)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
菜芽花园
《芽菜花园》是联合野生救援WILDAID“蔬食”项目定制的装置,5个2-3米高的玻璃纤维雕塑。一个个高大的茎秆顶部有球根芽,在博物馆外,创造了一个小雕塑花园, 这是一系列俏皮抽象植物般的形状,带来好奇和神秘感。
关于艺术家组合
CHIAOZZA
美国
美国艺术家亚当·弗雷扎( Adam Frezza)出生于1977年,特里·乔(Terri Chiao)出生于1981年,二人以艺术二人组的形式活动,他们的合作组合被称作CHIAOZZA。2011年,他们在纽约成立了工作室。CHIAOZZA在曾在纽约和费城多次举办个展,也曾在美国各地的大型音乐节和国际上的艺术设计机构展出作品。
表现形式6
萨米尔·格林的《表现形式6》从中国收集的900本旧书及废报纸来做成的穹顶。这些装饰了一个隐藏的框架,将直线空间转换为有机的超凡脱俗的环境。
关于艺术家
萨⽶尔·格林
Samuelle Green
美国
毕业于帕森斯设计学院,艺术家,Basin and Main创始人。她任职于古根汉姆美术馆并且是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室内设计师,大型装置展览制作。她的作品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曝光,包括:Hyperallergic, Gothamist,News.Artnet, Hamptons Art Hub, Miami paradise pass,DV8 magazine, WNEP tv, The River Reporter等。
纪念碑缩印:艺术作为一种急需
雕刻数以千计的小冰人放置在公共场所,每个冰人随着温度在不同的时间融化和断裂,呈现出缓慢又快速的揪心美感。内莱·阿泽维多(Néle Azevedo)希望观看者透过这样的艺术行动,让更多人能用更简单方式,关注到全球变暖、冰雪融化,以及其引发的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呼吁人们关注的同时也感叹人的生命在自然中的渺小。
关于艺术家
内莱·阿泽维多
Néle Azevedo
巴西
她是一位艺术家和独立研究者,生活和工作在巴西圣保罗。1997年获圣保罗州立大学艺术学院视觉艺术硕士学位(Unesp 2003)和圣马塞利纳学院美术学士学位(Santa Marcelina College)。1998年,在巴西邮政文化中心(里约热内卢)举办了一场铁雕塑装置个人展,并获得了圣保罗圣安德烈艺术厅所颁发的奖项。2002年,荣获文京艺术厅一等奖,并展出了亚克力雕塑作品。
从艺术到生活再回归艺术,
用食物罐头做的雕塑
作品把潜在的现象学艺术参与上升到另一个层次。先食用罐头再将其作为雕塑主要材料。这一系列行为参考了各种艺术运动,尤其是后极简主义和结构主义。这些雕塑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而是暗指了行为、经济和消费的概念。
关于艺术家
雅各布·达尔格伦
Jacob Dahlgren
瑞典
生于1970年,现生活和工作在瑞典斯德哥尔摩。 他于1994年至1999年在斯德哥尔摩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并于1999年获得艺术硕士学位。Jacob Dahlgren的创作涉及纯正式抽象的权威奇点与其在变量,复杂和社会 共享文化中的地位之间的对话。
隐形人
刘勃麟将自己化身成一块空白的帆布,在世界各地选取场景,静静地站在背景前,成了一个“隐形人”。通过这样的艺术,他想展示城市环境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的。
关于艺术家
刘勃麟
中国
1973年1月7日出生, 1995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 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刘勃麟的作品立足于探讨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角色。在作品“城市迷彩”中,刘勃麟记录了当代中国的快速发展如何掩盖了人民本身,人民变成了他们所创造的世界和家园的附属品。
无题
艺术家通过汇集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和现象,不同的体积和颜色探讨了建筑空间多维度意义,并对它们进行研究。此次装置作品《无题》,他回收磨损或破碎的模块状塑料篮筐,将它们用作新复合材料的基础,以重复堆叠与规则摆置的方式重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意在呼吁我们以一种全新的、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它们。
关于艺术家
赛勒斯·纳马齐
Sirous Namazi
伊朗
赛勒斯·纳马齐(Sirous Namazi)出生于1970年,是一位现居斯德哥尔摩的伊朗艺术家。他运用不同媒介进行创作:雕塑、绘画、摄影和录像等。纳马齐汇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和现象,并对它们进行研究。他回收磨损或破碎的东西,将它们用作新复合材料的基础。
树木
《树木》是四组投影组成的装置。每个投影都通过独特的摄影技术呈现了每一棵树的消失过程。该作品探讨了时间、空间与剧烈变化对我们环境的深远影响。
关于艺术家
沃尔夫冈·蒂尔曼斯
Wolfgang Weileder
德国
1965年生于德国慕尼黑,2000年移居英国。现任纽斯卡尔大学当代雕塑教授。沃尔夫冈·蒂尔曼斯的创作实践主要涉及对建筑、公共空间以及人类与城市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检验和批判性解构。其作品是对时间与空间、永久与短暂关系的调查、也是通过它们帮助我们向已经构建的和自然的景观进行理解及提问。他活跃于世界范围内,创作大规模的临时现场装置、雕塑;通过摄影、录像,表演及声音装置对空间和环境进行临时记录。
万花筒
《万花筒》通过碎片化的、描绘自然环境破坏的图像不断拼贴重组展现万花筒美丽的表象。这正是对现实社会中环境破坏的一种戏讽,历史企图不断告诉我们新的东西,如同万花筒,每一圈都会出现新的形态,但事实是,我们所看到的总是同样的元素。透过“万花筒”这个视频装置,观众可以看到一些新闻图片,日常快照,周围发生的碎片。真实,谎言,美丽,丑陋… 绚烂缤纷的装饰图像,令人着迷,眩晕,把人“催眠”。
关于艺术家
刘真辰
中国
出生于1976年,现生活工作在巴黎和上海。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 Villa Arson 尼斯国立当代艺术学院。他的作品大多以城市和当代中国发展为主题,作品曾在巴黎大皇宫、小皇宫、东京宫、蓬皮杜、纽约自然博物馆、巴黎白夜、柏林新媒体艺术节、林茨电子艺术节等地展出,短片曾经入围瑞士珞珈诺电影节、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巴西圣保罗国际电影节等数百个国际电影节,并数十次在世界各艺术平台和电影节上获奖。作品被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欧洲摄影美术馆等国家机构永久收藏。
游说者
作品《游说者》以嘻哈,玩闹的态度沉迷于对于传统模式和自我拆解的快感中。它放弃了传统意义上的造型形式,尝试以解构的手法在多元模式之间建立一个开放系统。在审美模式的标准体系之外,一个没有被标准化,阶级化的审美区间建造一种独立的混合。作品光滑表面光滑流动的影像,乳汁般的渗透感,暗示了文化内在匀质,延展性在个体间建立无隔阂的系统的可能性。
关于艺术家
夏航
中国
夏航,1978年生于辽宁沈阳,200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16年于迪拜MAD空间举办“梦游者”个展。2016年于北京芳草地画廊798举办“低语者”个展。雕塑作品曾在北京、台湾、香港、雅加达、迈阿密、莫斯科、悉尼、蒙特卡洛等地展出。
尾气灰
用毛笔蘸尾气灰的溶液描摹花纹看上去很像水墨,再画框把画好的丝绸绷在方框上,看上去像是一幅画。传统的墨总是由被燃烧过物质做成,而作品的墨(即汽车废气)也是同样是被燃烧过的物质。
关于艺术家
任芷田
中国
任芷田出生于中国湖北省浠水,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他的作品曾作为《无常之常 – 东方经验与当代艺术》群展中的一部分参展于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其他展览曾展出于Time Space、北京Egg画廊、北京上苑艺术馆、798艺术空间、天津美术学院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首尔书法艺术双年展、深圳第一届国际墨画双年展等。
污染的尽头
装置显示了一个烟头在自然界中作为废物倾倒的影响,通过将水泵入观众周围的水中,揭示这些小而有害的废物的影响。但作品也鼓励人们采取行动,当观众通过靠近安装来抵抗这个问题时,有毒液体会减慢流动速度。
关于艺术家
泰斯·比斯克
Thijs Biersteker
荷兰
泰斯·比斯克是一位来自荷兰的交互艺术家和创新企业家,他在2017年被评为荷兰12大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人物,2017年 the Lumenprize grand prix 奖得主,被授予戛纳国际设计和工艺奖。他将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无缝结合,提供智能和技术方面的交互体验。
黑色田野
一叶一树木,一树一森林,那种见微知著、以小窥大的禅理,被融合在萨多的作品《黑色田野》之中。作品由8000朵中世纪的植物组成,并且每一朵都不一样,艺术家用不同的树叶或是花草,佐以鲜艳的色彩或者是全然的黑,让它们自成一片微小的森林。而观赏这片森林的人,得采用完全不同的视角,纷纷缩小自己的身形趴在地上,细腻地融入这一片小世界,如同巨人发现了一处微小的国度一般新奇。
关于艺术家
萨多·彬·⼤卫
Zadok Ben-David
以色列
毕业于伦敦圣马丁,并于1977-1982在圣马丁任教。2008年曾为北京奥运会定制户外雕塑。1988年代表以色列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他的展览近期在新加坡、悉尼和洛杉矶都有广泛露出,2007年他曾在广州广东美术馆办个展,Ben-David 也参与了很多国际重点双年展,包括韩国釜山双年展(2010)、澳洲Cuvee双年展 (2009)、新加坡“Wonder” 双年展(2008)以及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1988)等。
闪电
通过使用视觉上的惊喜和声音融合,特别关注人类与人类缺席的无形,难以察觉和远古的基质之间的联系。Cécile Beau的作品创作包含科学发现,同时拥抱自然时空的浩瀚巨大和人类的微不足道。她不拘一格的艺术表现方式(大部分以装置和版画形式)未经过多特殊处理呈现物质原始状态,并将它们置于空间,随时间延伸看见并感知自然发展和物质在数千年变迁中的退化。
关于艺术家
塞⻄尔·博
Cécile Beau
法国
她使用的材料总是表达无法进入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之间的过渡状态,并叙述了一个真正不属于我们自己的真实的宇宙历史。Cécile Beau获得东京万国宫之友颁发的2011年探索奖。
一百个身影的延续
通过用细枝、麻线和纸展现人类的生命环境的脆弱和不同地域的地质环境的极端不平衡。
关于艺术家
安妮塔·格罗纳
Anita Groener
荷兰
出身于荷兰,在柏林,爱尔兰长大。2019年参加 Art On Paper,她2014年起任教于柏林理工学院,并在2004-2006年担任美术系主任。她的作品专注于找寻人和自己的关系。她使用树枝,剪纸,直针,水粉,麻线 为媒介,创作现今社会的各方面问题。早在1985年Anita Groener就获得独立艺术家奖。2015年, 她当选Aosdána艺术家协会(爱尔兰最具权威性的文化交流协会)成员。
2019年五月至八月
我在美术馆种了一片竹林办植物音乐会
作品通过高科技的声音机器来采集竹子的声音,人们穿过竹林将会听到一场空灵的竹子发出的音乐会。
关于艺术家
⻢丁·罗斯
Martin Roth
奥地利
马丁·罗斯是一位生活工作在美国纽约的奥地利艺术家,2012年底毕业于亨特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将生物体引入艺术家所限定的场景和环境中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非人类系统之间日益模糊的接线。他的作品在纽约、奥地利自然历史博物馆、奥地利格拉茨的中世纪城堡等各地方展出。
神奇叶绿素的塌陷系列
该装置通过对玻璃的加工绘画,呈现出一种绿色、大自然的风景,并将其至于建筑之中,探讨自然与建筑环境的关系。劳伦斯的作品提醒我们,艺术可以激发观众对环境的重新认识。
关于艺术家
珍妮特·劳伦斯
Janet Laurence
澳大利亚
曾获得洛克菲勒、丘吉尔和澳大利亚议会奖学金,以及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校友奖。 曾任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理事,澳大利亚理事会VAB理事会前理事,新南威尔士州大学艺术与设计访问学者。2015年担任巴黎气候艺术展COP21/FIAC的澳大利亚代表,并于巴黎国立自然史博物馆展出重要作品——《深呼吸:珊瑚礁的复苏》。2016/2017年度担任 Hanse-WissenschaftsKolleg (HWK) 基金会奖学金的访问学者。其作品被世界各地的许多博物馆、大学和企业收藏,以及建筑和景观公共场所收藏。
天青汝窑
北宋时期的天青釉汝窑,那是一种被形容为“雨后天空的颜色”的瓷器色泽,艺术家以同样的原则创作新汝瓷,以天青釉汝窑纸槌瓶为原型,根据北京去年天空的颜色,制作釉色各异的瓷瓶,记录北京的空气质量。深灰色的海绵将摆放汝瓷的龛架从内到外包裹,多孔的深色材料给人压抑、沉默、紧张的感受,使之与花瓶在视觉上和谐,却在感受上违和,这种微妙的体会让观众觉察到这件作品不只是在展示一些不同色彩的瓷器,而是与某一更深刻的主题相关。
关于艺术家
霍奕瑾
中国
产品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教师,英国皇家艺术学院MA,长期致力于探索设计与艺术、文化、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通过材料研究、技术实验、思辨设计、信息体验设计研究,在学科的边界处进行艺术创作与设计实践。作品多次在中国、英国、美国、意大利、波兰、日本等国的重要艺术机构、博物馆、教堂、宫殿内展示,被上海世博会永久收藏。曾获中国设计奖、亚洲数码艺术奖等荣誉。
破碎的风景
《破碎的风景》(三件)是一系列的摄影作品,通过对树木的改造,展现出另一番美丽又破碎的风景。《升起与降落》是一件视频作品,记录了一棵树的骤然上升与降落,展现一种大自然的力量与悲剧感。
关于艺术家
安蒂·赖特宁
Antti Laitinen
芬兰
生于1975年,现生活和工作在芬兰。通过对自然的解读再利用创作。1998年获图尔库艺术学院摄影学士学位。2002年获芬兰赫尔辛基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2013年代表芬兰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莱蒂宁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极端的艺术家。他曾乘坐自己制作的树皮船从芬兰航行到爱沙尼亚,建造了自己的岛屿,并在艺术家砍下的锤子、钉子和木头的帮助下建造树木。以自然为出发点,他将自己和自己的艺术暴露于自然的力量之下,并常常以一个不确定的结果来挑战传统观念——自然和男子气概的浪漫概念。
冰川上的蓝调
作品《冰川上的蓝调》是艺术家在冰川上进行了一场演奏会,通过视频记录,来呼吁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关于艺术家
乔治·斯坦曼
George Steinmann
瑞士
乔治·斯坦曼,2011年获得伯尔尼大学哲学历史学科的荣誉博士学位。作为一名艺术家,他曾在多家画廊和博物馆举办过展览,包括在保罗克利美术馆(Zentrum Paul Klee)和海克斯特劳美术馆(Galerie Heike Strelow)等。
宇宙西洋景
作品试图到达观察宇宙的至深处,以打破通常的时空标记,揭示光谱中难以察觉的一层现象,重新引入我们与世界关系中的未知、不确定性等概念。在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我们所拥有的知识之间的中间空间中,他的作品就像是现实和它的表现之间的棱镜。
关于艺术家
雨果·德维切尔
Hugo Deverchère
德国
新媒体艺术家,现生活和工作于柏林。毕业于图尔昆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作品受伊曼纽尔・科恰(Emanuele Coccia)的哲学的影响,尤其是《敏感的生活》(La Vie sensible,Payot et Rivages,2010)。
控制斑比
以迪士尼的原始画面为模型进行了再创造,但是他们去除了森林中和谐的动物居民们。保留下的,是另一个现实,一个被构建和缺失的荒野,在那里自然成为我们自身想像力的镜子。
关于艺术家
帕森·布鲁瑟 & 玛吉特·卢卡斯
Persijn Broersen & Margit Lukács
荷兰
生活、创作于阿姆斯特丹。2015年Margit任蒙德里安基金会(Mondriaan fonds)顾问。2016年Margit任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艺术学院(The Great Rietveld Academie)监事会成员。2017年Persijn任荷兰阿姆斯特丹One Minutes Video监事会成员。2019年乌镇双年展参展艺术家。他们采用大量不同媒介形式,特别是利用视频、动画和图像,创造了大量描述这个日渐虚拟化社会中的自然作品。
地球女孩
艾米·布雷纳将日常物品封存在树脂做成的“陷阱”中:蕨类植物、梳子的碎片、种子、键盘和钳子、叉子和保险丝…各种述说着日常生活的小物件。在未来的世界里,包裹着它们的雕塑屏风和长袍成为时间胶囊,硅胶皮将它们覆盖并密封在小型正方形格子中。作品展示了我们每天的物质记忆,保护过去并让我们面对未来。
关于艺术家
艾米·布雷纳
Amy Brener
加拿大
艾米·布雷纳(Amy Brener)1982年出生于加拿大,现于纽约工作生活。她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艺术,后于纽约市亨特学院完成硕士学位。她的代表作品是一系列奇妙的独立形态雕塑,通过收集各种物品并将它们浇注在树脂层中完成。
海洋垃圾家具
Studio Florian and Christine 的“未来海洋工艺”项目将传统和当代本地工艺与物质创新相结合,解决了香港海滨废弃物的复兴问题。为香港当地人创造开源可持续工艺流程,将当地海洋废弃物重新用于新的升级回收计划。艺术家与当地工匠合作,使这些海洋里的废弃物在经过精心制作后可以改变用途,设计成现代家居装饰,还能将本地和未使用的废物重新引入商品中以供智能消费,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污染和废物处理问题。而在本次项目中,艺术家从国内收集了不用的玻璃瓶以及撤展的废弃物,重新定制了休息区的椅子。
关于艺术家
弗洛⾥安和克里斯汀工作室
Studio Florian and Christine
中国香港
Christine Lew是一位多学科设计师,在科学、技术和工艺的交叉点进行着多样的探索,Florian Wegenast则是一位实验性的工业设计师,他正在探索如何让设计与地球建立更好的联系。Studio Florian and Christine希望让设计突破可持续材料和工艺流程的界限,研究如何将它们用于未来的生活当中。
病毒驯兽师
《病毒驯兽师》是与专门研究诺伦病毒的荷兰科学家Miranda de Graaf合作,由艺术家和科学家担任“病毒驯兽师”的角色,通过抽血检查抗体反应、追踪两人近年的生活史。开发出训练操,以及模拟感染病毒的桌游等,以此引发人与病毒关系的思考,探讨两者是否能和平共存、保持适当的距离。
关于艺术家
林沛莹
中国 台湾
台湾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学士、辅系资工与人文社会。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 设计互动系 硕士。2015年获林兹电子艺术节Hybrid Arts类别荣誉提名、Core77 设计大奖Speculative Concepts专业组第二。作品曾获许多国际媒体如BBC、Fast Company、The Atlantic报导。艺术家创作范围主要专注在科学与艺术结合、人类情绪、语言、以及文化社会层面之间的交互影响、互动性自数位延伸至生物以及思考层面的新可能性,以及哲学在设计思维上的使用。
冷却塔
光纤与零距离感的影像传媒科技,使我们对实体的感受渐渐地从意识与经验中抹去,连带地使观者逐渐失去对身体的觉知,艺术与人的存有完全取决于透视法中的视觉幻象,造成了大脑与身体的断裂。艺术家利用自然光影的瞬息万变,使观者在与作品互动的同时,探察自我意识的边缘与哲学思考的最深处,期望观者能在忽隐忽现的暧昧影像前,感受意识觉醒的瞬间。
关于艺术家
陶亚伦
中国 台湾
新媒体艺术家,曾任台北艺术大学科技与艺术研究所助理教授,现为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曾获台湾当代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台北奖、台北县政府奖等。
【持续反YING】是反映(Reflection),是觉察与唤醒,力求通过艺术家的表达去反映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去意识到环境中闻所未闻、视而不见的危机;【持续反YING】也是反应(Reaction),反馈与回应,进一步的观看和互动本身也是对艺术家提出的问题的一种回应,是艺术所产生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最终所有行动(Action)都建立在认知和反应的基础上,在这个展览中所发生的一切有机的变化,都将是不断持续(Continuous)的过程。
展览时间
2019年5月25日—2019年8月28日
参观时间
周日至周四:10点至16点30分(16:00停止检票)
周五周六:10点至20点(20:00停止检票)
展览地点
北京山水美术馆
北京市东三环弘燕东路与西大望路交叉口东200米
主办
山水文园集团、山水美术馆、北京晨生品牌顾问
协办
上海瑜暄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合作公益机构
野生救援(WildAid)、阿拉善生态基金会
学术支持
孙越
策展人
李叶萌
展陈设计支持
SLT Studio
技术支持
北京艺天下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购票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
(如果有意向加入持续反YING志愿者团队
请将简历发送至conresponse_info@163.com)
此次展览将是众多国外顶级艺术家的作品首次在中国亮相,并为展览独家创作,20余位参展艺术家将莅临现场。5月25日山水美术馆将举办媒体发布会及盛大的开幕派对,26日围绕艺术与可持续将举办两场论坛。
福利
送《持续反YING》展览门票
评论区获得点赞数最多的
第1位将获得门票3张!!!
第2位将获得门票2张!!!
第3位将获得门票2张!!!
第4位将获得门票1张!!!
第5位将获得门票1张!!!
第6位将获得门票1张!!!
2019年5月15日12:00点整为最终截止时间
(最终解释权归MANA所有)
设计:Layla
编辑:东 申
未 经 允 许 请 勿 转 载 到 其 他 公 众 号
请 给 该 公 众 号 留 言 获 取 内 容 授 权
近期活动推荐
MANA | 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是全球新媒体艺术行业媒体与资源对接平台,致力于建立艺术、设计与科技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MANA持续聚焦追踪行业热点,旨在提升优秀原创、艺术科技跨界的影响力,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交流互励平台,为优秀创作者赋能,为企业及品牌整合对接最新的行业资源。/ 官 方 网 站 /www.manamana.net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