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艺术工坊 | “摄影不仅仅是按快门”基础工作坊第十二期回顾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木格堂艺术工坊」

是一个集合实践创作、编辑出版、展览呈现的全流程学习平台

目前还设有留学作品集、创作研修、展览呈现等工作坊








2017年从三月到今天,我们的基础工作坊已经开办了十二期,其中还邀请了冯立老师、张克纯老师、黎朗老师、李俊老师等知名艺术家担任工作坊的嘉宾导师。学员的身份、地域和经验也是丰富具有多样化。


对于摄影教育,我们注重的是每一位学员思考和执行的能力,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现的过程。而学员不是孤立的,他们与木格堂共生,这里的学习结束只是建立自身系统拍摄的开始。




“摄影不仅仅是按快门” — 基础工作坊 

第十二期 课程回顾




在木格堂的第十二期工作坊中,学员们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在导师的带领下了解当代摄影、黑白彩色胶卷的冲扫与暗房基础,以及关于图像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训练,针对性地解决学员的疑惑。

在课程最后,我们邀请了国内艺术家李俊老师在Muge Aet Space 举行了「消逝于现实的方法」作品分享会,为学员分享创作经历与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学员们收获的不仅是技术的操作与实践,更多的还有对艺术创作的感悟与思考。






 学院经验

                   两位参加工作坊的学员                  

    分享体验与收获   



阿金

参与木格堂 第十二期 基础工作坊

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金融专业。


©️阿金


能讲一讲你接触摄影的前后历程吗?


金:我接触摄影一年多。最开始是接触手机摄影,在微博上看一些拍的好的作品,也学了一些摄影课程。以前都是用手机拍,参加木格堂的基础工作坊,才开始用相机拍。在木格堂学习了使用不同摄影器材,了解了相机使用、操作原理以及关于表达画面的思考。


©️阿金


在工作坊中有哪些内容对你启发比较大?


金:木格老师和浩然老师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摄影只是表现图像的一种媒介。除了摄影,还有装置、视频甚至声音等。你可以在你的艺术作品里发挥充分的想象,在你的艺术作品里表达内容。摄影只是其中之一。


· 工作坊讨论与讲解


我看到你朋友圈发了这句话「照片并非世界如实或镜像的反映 而是一种无穷尽的再现的虚假形式 它宣告了作为一个实体的存在 但抵制对它的定义」,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金:我觉得摄影可以传递出我的情感。我语言表达能力不好,但摄影可以作为我的表达工具。这是我们上课时木格老师说的一段话,它让我区别开以往对摄影的狭窄的认识。我以前拍摄东西只会满足图像视觉上的美感,而且拍到什么是什么。最近形式上就没有那么强,开始注重表达和内容。但是目前想先学会如何控制图像、细节 、时间等。


· 不同摄影器材的实践与比较


参加工作坊之后,你的创作内容和形式有没有什么变化?


金:不管是对胶片相机的认识,还是思维方式的转变都有挺大转变。还有就是对摄影本身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变化,可以说是一个转折。以前只完成了拍摄的部分,前期的想法和后期图像的呈现是完全没有的。另外,以前拍摄是拍到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什么想象空间,更别说有什么想要表达的内容,现在就更加注重图像要注意细节、时间以及位置的选择


怎么去理解这些“细节”?


金:比如说,课上讲解 Stephen Shore 。他的作品里就有很多细节,他不用直接拍摄表达物,而是通过图里的细节让人知道他想要表达什么。还有他在二维图像里对三维空间以及时间做了延伸,图像的想象力空间也更丰富。他的图像里元素很复杂,但他都能控制得很好。


©️Stephen Shore


能讲一讲你最近的拍摄吗?


金:我最近拍了一些有痕迹的东西,这些比较老旧,破烂不堪的东西非常吸引我。感觉这里是有很多故事发生过,能感觉到时间的呼吸。但可能目前还不能控制得很好,希望能继续掌握基础,思考内容的表达。


· 学员间的讨论与分析



-


林谋鸿
参与木格堂 第十二期 基础工作坊
厦门华厦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读学生。


©️林谋鸿


你是如何进入到摄影创作中的?


林:自己高中毕业时候觉得挺有趣的就开始拍了。摄影对我有蛮多的含义,也慢慢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改变我对世界的观看的方式,我自己也想去做创作。但我在厦门读书,摄影创作的圈子范围很小,而且在专业教学上比较零散,只能自己平时去问一些艺术家、前辈,不能进行一个系统的学习,就来参加木格的工作坊了。



· 暗房技术的教学与实践


除了技术之外,你在工作坊中获得了哪些关于摄影的思考?


林:照片作为图像,它自身的真实性是可以去质疑的。不管是新闻报道还是其他媒介,单独的图像加上文字的呈现就有局限性,可以混淆事实。图像只是这个时空凝结成的碎片。所以在参加课程之后,我自己开始质疑图像,并去进行相关的研究,通过文献的查找,艺术家作品的参考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 木格堂藏书


作为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你对其他新的媒介有什么看法?


林:我自己是数媒专业 ,本身比较喜欢通过摄影这一媒介来创作。但在后来对算法开始感兴趣,就在创作中融入编程算法,影像,声音等媒介去探索图像的更多可能性。接下来可能会尝试做个多媒体交互装置。


但不管媒介如何,它其实也只是表达的一种方式,重要的还是对于图像的解读?


林:对,在工作坊之后对图像的理解更深刻一些。木格老师提到,不管是观看还是创作都要基于心理模型。得慢慢去建立一个自身的心理模型。就比如你想要理解落日的话,你先去假设一个落日的场景,去搜索它,就会出现符合这个词语的图片。我们对于落日的认知就是建立在这个模型之上的。


然后创作也是如此。先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理模型,对框住的内容进行元素的筛选、进行选取排列,把自己想表达的放在这个图像里面。再结合自己的认知去调整,去用不同的媒介表达。但确实不管使用哪些媒介,终究要基于图像的理解,用不同的方式探讨一个图像的意义。我自己现在就希望通过不同的媒介去尝试这样的理解与创作。



在工作坊最后你参加了李俊老师的分享会,可以谈谈你的感受吗?


林:在分享会上我了解艺术家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创作过程,以及本身的经历,多多少少对我的创作有启发。就比如通过灰尘作为媒介就挺有意思。我自己平常不太注意这些事情。比如他创作的灰尘,就指向了虚无、空洞,给观者知道一个无限的遐想,可以让观者结合不同的语境理解。另外我学到可以去关注媒介的本身,通过自身的属性进行延展再进行创作。





 嘉宾分享

   消逝于现实的方法

                   艺术家李俊老师分享会               



木格堂基础工作坊最后一堂课,我们将邀请不同的艺术家和摄影师前来担任嘉宾。在本期摄影基础工作坊的最后,我们邀请到艺术家李俊老师,在“消逝于现实的方法”这场分享会上,他与学员分享了十多年的创作经历与作品,同时与学员们深入交流与探讨,解答学员的疑惑。




关于李俊


1977年生于重庆,2000年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2006年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与数码媒体工作室,作品在广东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上海民生美术馆、连州摄影节、A4当代美术馆、日本越后妻有三年展展出,2013年获新星星艺术节“新人奖”、2013年获第五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现工作生活于成都。


· 讲座现场


©️李俊,《无常时》


©️李俊,《渡江驳船里向外张望的三个男子.两个朋友在快餐店.岸边沉默无语的男女.台阶上看着江水发呆的人们。即将拆迁的老巷子.广场上巨大的毛主席像.一手扶墙,一手拐棍的老人.无客可拉的三轮车夫》


©️李俊,《物影》


李俊老师很注重怎么样去构建自己的创作体系。“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完整的艺术教育逻辑艺术训练,我们没有完整的自我逻辑体系。”


在分享会中他从自己的经历出发、通过讲解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来分析自己的逻辑体系是如何产生并完善的。另外,也为学员讲述了在创作中如何看待偶然和必然的关系。摄影的创作在于布列松所说抓住“决定性瞬间”,而自我逻辑体系就是决定偶然性瞬间的必要一环。



在分享会的最后,李俊老师为学员答疑解惑,他谈到扩大自我的方法就是阅读,阅读也影响了的摄影理念。“最开始的作品很直接,越往后走越体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排斥。“通过对他四个系列作品的阐述、审视,李俊老师讲述了思考方式的变化和过渡,同时也体现了他的阅读从文学转向了历史,再从历史转向了哲学的过程。





在本期的为期一个月的基础工作坊里,学员们学习了不同摄影器材的实践和比较,在了解相机使用、操作原理的同时,也掌握实际操作,对测光、曝光以及光量和反差有了更深入理解。另外,也更加深入对黑白彩色后期的冲扫与暗房基础进行实践操作。同时,老师理论讲解和示范相结合,在讨论与实践中,学员解开自己疑惑,对今后的摄影创作也有了新的体悟与灵感。


摄影不仅仅是按快门,是一个用行动去践行、表达画面的路程。而对于摄影的对于摄影教育,木格堂工作坊也更注重每一位学员思考和执行的能力——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现的过程。





 课程介绍

                  实践创作、编辑出版、展览呈现            

   全流程学习平台





基础工作坊—课程介绍


木格堂开设的基础工作坊从学员的疑问出发,在十五到三十天的时间中,从不同摄影器材的使用、摄影材料的试验、暗房冲扫等技术性问题的实践,再到前期的思考,学员的创作实践,现场答疑,共同尝试解决。以交流、讨论、解析、实践的方式推进,以优秀的案例进行说明和比照,同时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现场实践操作和后期呈现。


· 木格堂工作室 



课程内容


工作坊讲授的方式和理念围绕着学员的疑问进行,在一个月的课程安排中,如何思考创作和实践出属于自己的图像是课程核心,课程安排如下:


  • 当代摄影的案例

  • 不同摄影器材的实践和比较

  • 黑白彩色后期冲扫与暗房基础

  • 照片的定义和历史

  • 怎么实践图像--摄影师之眼

  • 怎么建构图像--照片的本质

  • 学习期间贯穿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拍摄

  • Muge Art Space结业分享会 + 重磅嘉宾的作品分享会



学员经验


从2017年的三月到今天,我们的基础工作坊已经开办了十二期,其中邀请过骆丹老师、冯立老师、张克纯老师、陈春林老师、黎朗老师、李俊老师担任工作坊的嘉宾导师。学员的身份,地域和经验也是丰富具有多样化。


对于摄影教育,我们注重的是每一位学员思考和执行的能力——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现的过程。每个学员都不是孤立的,他们与木格堂共生,在这里的学习结束代表了建立自身系统拍摄的开始。工作坊结束后,我们会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跟踪观察,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回看、梳理、总结,得以帮助参与教育计划者从模糊的创作初期进一步的理清思路,这就是木格堂理解的共生关系。“共生”  栏目就是我们对此理念的实践,每期我们都会选择介绍一个学员的作品与其想法,经历。



米席锐  城市的进化退位于自然之后

←          →


安溯  所有的不安与祈祷,在自我命题中和解

←          →


白令海  我觉得比起可塑的形体,摄影更像那把刀


←          →



王婧懿  时间与记忆是一个永恒无解的话题

←          →



赵禹龙  有时候我觉得“熊孩子”反而是需要的,

因为他在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

←          →


讲师介绍


木格(1979年出生于重庆,现居住在成都)

摄影师,木格堂创始人

www.mugephoto.com


木格的作品得到广泛展出,包括纽约Katonah艺术博物馆,德国波恩当代艺术基金会.英国QUAD艺术中心.澳大利亚莫纳什艺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上海摄影中心以及纽约Anastasia画廊等。


他的作品刊登评论于众多出版物,如《纽约时报》《纽约客》《华尔街时报》《PDN》,法国 《LeMonde》,荷兰《Eyemazing》,《英国摄影》,日本《IMA》以及《中国摄影》《生活月刊》 等。


木格曾获得2013年度美国PDN摄影界新闻杂志《PDN”30》年度摄影师奖,日本IMA杂志评选的16 位值得关注的70-80代摄影师,美国HeyHotShot摄影师奖,2012年中国大理最佳摄影奖等奖项,他的作品被众多机构和私人收藏,包括荷兰OBC银行,加拿大中国资料馆,上海摄影中心等。

木格|他们的忧愁

木格|向内安抚

木格 | 尘久也

©木格堂



郝浩然

www.haoranhao.com


郝浩然现工作生活于成都,2018年毕业于马里兰艺术学院纯艺硕士学位。他的创作带有一种冷静的审美,形式表达极富个人趣味。他在创作中探索摄影和图像在不同材料和概念下的使用,涉及声音、材料、装置等媒介涵盖,以此关注作品的呈现和论述。作为摄影艺术家,他不满足于摄影的平面表达,试图突破其二维边框限制;照相成了创作的第一步,之后更多的是对图像进行多元处理,以及如何看待和利用图像本身的局限性,并探索图像媒介在创作实践中与其它媒介的结合发展的可能性。


近期创作从家族史挖掘出历史资料,让他的形式突破有了内容上的依凭。艺术家继续发问:“图像作为照片的译码,情节或者形象也不再是主体,‘记忆’和‘纪念’从原本的照片中抹去。当图像不带有本身所指代的意义时,原本客观的阅读方式,影像试图传达的语言是否还存在?”我们在浩然的摄影装置中,看着影像在形式上的“自由与毁灭”,不觉地把碎裂而成的元图像与个体历史记忆联系起来...





画廊 | 郝浩然 影像在形式上的“自由与毁灭”




编辑:yiwei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