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国家美术·专题丨丁设:极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专题-

东方书写

以“东方书写”为专题邀约以下几位艺术家,他们在解构中建构新的个人艺术系统,在自我中探寻身份的本源。通过他们的绘画痕迹,我们由此讨论抽象艺术中的“东方气质”。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属于东方的“灵性”。他们将西方的哲学观,以更直率、更本能的方式,生发出中国抽象艺术独特的“东方之魂”。立于今天的国际化之境,中国抽象艺术绝对不能孤立提起。在这些“东方书写”的作品中,你也能感受到中国式思考与国际化碰撞交互的奇妙“火花”。



▲“丁设个展——极”展览影像



在体验中寻找艺术


Question:G_国家美术 & Answer:D_丁设


G:首先祝贺您最新个人展览“极”,在威尼斯展出并取得圆满成功。展期与威尼斯双年展同时开幕,请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此次展览的策划始末。

D:选择双年展期间办展是为了想有更多的交流,这时候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策展人、艺术机构人员都会来到威尼斯,不仅是各国家馆办展,还有更多其它机构的艺术活动,整个城市都很热闹。这次我能把近年来实验作品带到这儿,很珍惜这样的机会,还不错,每天来展厅参观的人很多,策展人维托里奥.乌巴尼对本次展览作了很好的诠释,打开了中西方阅读的通道。本次展览主要展示了我近三年来水墨绘画、亚克力综合材料以及装置的作品,采用东方视觉语言进行交流,根据圣玛丽娜宫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空间进行作品的悬挂和摆放,努力让作品与古典欧式的建筑形成了有效的对话。


▼请点开图片横屏观看

▲丁设《105201811192005》55x205cm 纸本水墨 2018


G:水城威尼斯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建筑,“极”个展与以往的展览有哪些不同?

D:“极”我把它定义为无限的可能,文化本身就是多极的,应该相互融合相互映衬,共同完善共同发展,文化只有在互补中,才可能产生出全新的视觉语言。水城是流动的,有着不同文明的交融,变化的人群,丰富的艺术语言,不变的经典建筑,如何让古典的西方空间与东方艺术形成对话并产生发酵,这是展览选择这里的最大目的。用开放的心态,尊重它、了解它、运用它,激活它,释放它、让这静止的西方语言变成奇妙当代视觉,让双方语言不再孤立,形成特有空间氛围。


▲丁设《20170427》120x90cm 布面丙烯 2017


G:“极”个展显示出你近年来在创作领域的诸多探索和实验,请你谈谈您的体会与收获。

D:近年来,我的艺术从平面绘画不断转向影像和空间装置,对媒介的选择,对材质的运用,包括参观阅读时的因素都会有所考虑。我认为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表达的兴趣点,有问题关注的范围。东方视觉国际化转换是我探索的方向,我试着在东方语言中注入了西方视觉的秩序感,形成有规律的结构符号,在反复的绘制中增强它的辨识度。


▲“丁设个展——极”展览空间图


G:我们不难发现,展览作品形式非常丰富,展览的主题定为“极”,请问此次展览要表达的核心是什么?

D:“极”是我的一种文化态度,有包容性和发展性,尊重文化的共存是一种互补,通过不断的实验,展现中国经典视觉的当代转换的可能。


▲丁设《105201808312320》90x200cm 纸本水墨 2018


G:你的作品有独特的东方气质,体现出一种化繁就简的日常之美,这是您创作的追求?

D:简和繁是相对的,繁到极点就是一种简单,简到一种极致就变得空灵,空灵会产生无限的可能,但也会产生一切繁杂,他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质的变化。我认为艺术的日常化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艺术的尊重,诚实认真的纪录此刻的认知和体会,才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丁设《105201901132250》69x138cm 纸本水墨 2018


G:书写和涂鸦在你的创作中显而易见,两者交相呼应,对此你是怎么考虑的?

D:我认为书写是有法度的,它需要一定的训练和能力,有用笔,有起伏,有节奏,是在控制中把握视觉语言的产生,更具东方审美。而涂鸦是随性的,表现的,激情的,也是原始的,更具个人习性。我在绘画过程中,两者有交融,有转换,在反复叠加中寻求一种满足。


▲丁设《200201806251030》40x110cm 纸本水墨 2018


G:通过属于您独特的创作方法,你想向观者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或是要表达一种怎样的内心的体验?

D:反复的书写和涂鸦,看似创作方法相同,但每一次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截然不同的,我认为作者要尊重每一次创作行为,哪怕是一次无意识的创作行为,它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十分珍惜这一切。


▲“丁设个展——极”外景图


G:装置与绘画的结合,在古老的空间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能介绍一下您对展览空间的思考与运用么?

D:我的装置艺术是从平面的绘画中发展过来的,是我平面绘画的空间发展。我的作品通过视觉符号的转化,发展成视觉本体语言,在点线面的运用下,转换成相通国际视觉语境,东方视觉依旧存在,语言更加独立。在古典的欧式空间里注入东方元素,使得空间更具想象力。展览的作品中采用了中国宣纸、金属丝、镜面不锈钢和透明的亚克力等材质,作品通过折射和反射空间建筑的户外的彩光,在古典的瓷砖和彩色玻璃映衬下营造出奇妙的空间意境。


▲“丁设个展——极”展览作品图


G:古老的中国画与现代艺术看似毫无关联,但你的作品里却将这两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对此您又是怎么思考的?你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创作?

D:我认为艺术的语言是没有新旧的,关键是视觉的观念是否具有当下性,中西文化从形式和语言表达上看似不同,但它们的艺术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人创造的艺术,同样都追求一种精神满足。我的绘画是抽象的,虽然是用毛笔,中国墨和宣纸,但它们不是书法,书法文字是有内容的,是有风格传承、是有脉络的,而我的绘画是即兴的,是一种书写性的涂鸦,是我个体的体验图像纪录。我一直在想我的美学训练是从什么候开始的,可能是从书法描红开始的,是“米”字格规定了我们最初的视觉结构?在今天看来这些过程,和我的创作有太多的关联了,奇妙的艺术可以将看似毫无相干的两极激通。


▲“丁设个展——极”展览作品图


G:您日常事务非常繁忙,同时创作效率又是特别高的。您是怎样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创作出如此众多的作品?

D:我把创作当做一种休息,是放松的,是自由的,是愉悦的。创作前我不需要构思,在过程中思考和把握,我尊重当下的真实和感受,我认为生命的过程就是艺术,不需要刻意的调整状态,我的作品就是我的体验和思考的纪录。


▲“丁设个展——极”展览作品图


G:中国的当代艺术最近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比如抄袭、炒作、知识普及等等。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又是什么动力驱使你坚持探索?

D:当代艺术的概念是外来的,也称其为后现代艺术,它是当下观念发展的产物。中国当代艺术起初80年代是从学习西方的图式开始的,大都作品感悟不是十分深刻,作品略为表象,甚至直接照搬,很多艺术家拿一本西方画册搞“创作”。我认为研究艺术家的创作一定要全面,作品要和他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关联。原创作品产生一定会有一个发展转变的过程,要有轨迹和脉络可循,不是因为你在中国做了一个西方的艺术样式,你就成了开宗立派的中国当代艺术代表。艺术是一种文化的认知,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不是简单的视觉图像。原创艺术只有唯一性才有价值,炒作不是艺术范畴,是因为大家对这领域陌生,才有炒作的机会。中国当代艺术有很多的空白点,中国一直在发展,不断有新鲜事物出现了,人们的认知也在不断的改变,有太多的作品等着我们去做了。我一直把艺术创作当做生活的组成部分,尊重创作时的每一刻体会,努力在创作中找到一种陌生感。


▲“丁设个展——极”展览作品图


G:抽象艺术在国际上已经是老话题,而在国内却方兴未艾、蓬勃发展,中国抽象的机会与不同在哪里?

D:抽象艺术是西方引入的概念,中国视觉崇尚意象审美,追求似与不似之间。一直以来我们对抽象符号有着形象思维。我认为文化的传播和阅读关键是路径。抽象艺术是现代主义发展的产物,注重视觉艺术的本体研究,国际语境下中国抽象艺术的本体语言探索,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方现代艺术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开放的中国直接从经典视觉艺术转向当代艺术实践,从世界美术史上来看,我们需要了解现代艺术的审美方式,需要语言的国际转换,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中国古老的视觉符号再一次挖掘和传播。


▲“丁设个展——极”展览现场


G:当下有许多人在鼓吹传统艺术的复兴,滥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于诸多的“伪创新”、“伪传统”的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

D:我想创新是观念的创新,不只是简单图像、符号的拼贴,古今对话是门学问,有效的艺术转换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关注研究传统艺术,对我们这代艺术家来说十分有必要,我认为传统艺术的复兴是文化精髓的再发现,再认识,再创造。


▲“丁设个展——极”展览现场


G:中国的抽象艺术在内部存在许多问题,抄袭多原创少,知识系统陈旧落后等诸多诟病,对此你是怎样看的?

D:中国抽象艺术家一部分是本土自我探索研究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留学海外,回来从事抽象艺术创作的,前者与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相关,后者与西方抽象艺术传承发展相关。前者间接学习西方抽象艺术,但更具东方视觉,后者是国际化语言,文化倾向不是十分明显。不管如何,艺术独立性和当下性才是作品的重点,我们需要更多的原创艺术走到国际舞台上去交流、发声,在国际语境中推广中国艺术,发掘和传播我们深厚的文化,特别是中国抽象艺术,更是一个有待探索、发展的领域,也是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当下的艺术家应该认真扎实有序的推进,我们深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没有捷径。


▲“丁设个展——极”展览现场


G:对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你是怎么看的?

D:在艺术中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艺术


丁设

1972年12月出生,浙江临海人,现居上海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

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专家油画工作室研究生班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作品被G20峰会(杭州)主会场、金砖五国会议(厦门)主会场、上海进博会主会场、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贵宾厅、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上海慈善基金会等机构永久收藏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