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山顶里 | 梁硕谈M+希克奖委任作品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香港西九文化区是填海而成的一片平地,其中有一人工小丘,有点像个小岛,M+展亭就倚在小岛上。展亭的主展厅探出一个不小的露台,露台的开敞部分指着两个方向:一个是港岛的中环一带,丛生的高楼拥着太平山,这是远景;一个是西九文化区的建筑设施,其中最显眼的是施工中的M+美术馆,这是中景;露台中庭是一个椭圆形的下沉空间,露出土丘的一部分,一条步道沿着土丘的弧形边缘下行至地面,可以去往任何地方。这么看,这个露台就有三个通往外界的口,缺的是近景。
 
    我从露台朝太平山的方向走,想看看从太平山顶看这里是啥样。
 


    下了天星小轮,就进入了中环的楼丛中。地面主要是各层机动车道,人行道基本是在空中出入于楼丛之间,摩天楼们参差着向上插入空气中,甚至顶端有些模糊而缓缓消失了,向下看,楼丛根部的阴暗窄缝之间是熙攘的摊贩。这种密集的垂直关系即使在地形缓缓地进入抬升阶段也没有改变,只是楼丛逐渐被山体侵入,越往上山体侵入的越多,但山崖陡峭,还有崖上的树丛,配合着高楼继续描述着垂直,无论你从哪里看出去,都是巨碑似的近楼挤压着远楼远山递退跌压,或是层层绿荫缝隙中远楼远山的竞相生长,深远中彼此相望。这是一个山水与玻璃混凝土共生的丛林,无尽的迂回穿梭中,你不会觉得二者之间有何分别。香港和重庆是同质的,是打理的更精致的重庆。



 
    走到山的中上部,楼丛才明显稀疏下去,高度也逐渐降了下去,开阔的频率也提高了,人明显少了,这是超级富豪们的住宅区,越接近山顶越超级,这是自打殖民地初期便形成的形势,大英的各级管理者自上而下分布山坡,土著渔民和外来劳动者挤在山下狭窄的岸边。路标上的“The Peak”是个专有名词,专指太平山顶,香港人都知道其中意味。
 
    山顶极目远望,黄昏正浓,出发地M+展亭已经小的看不清了。
 


   

     作为游客,我一直很喜欢香港,文雅点说是因为生态丰富,直抒胸臆就是这里很“渣”,这里是中华土地文明与西发的海洋文明直接的对接处,有限的资源挤压出的极端形式,弥漫在各个层面的互融和变异都很鲜明,从“马己仙峡道”(Magerzine Road)和“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这样的名称已经能窥全豹,而且大陆渣基本都是从这学来的,可以说香港就是大陆的渣源,身处渣源,你不渣都难。


    这一路的行走充塞着密集丛林的印象,纵横的线,密度变化。更加助长这个印象的是,各种光鲜的楼间,夹杂着施工中的竹子脚手架,香港人叫“竹棚”。“竹棚”这种活计在南方曾经很流行,但近年大都被金属脚手架替代,唯在香港仍为主流,这东西天然就携带着几个基因:一是轻便环保,灵活机动,楼多高它就能长多高,不管多复杂的结构,都能迅速化零为整化整为零,来去都是一根根竹竿;二是“无古无今”,竹子是自然物,这种简单有效的结构古已有之,我相信原始人就已懂得此法,直到今天,它的搭建方式都没有改变,横平竖直利于计算,这与摩天楼的模数化基因不但毫无违和感,甚至可以说摩天楼的搭建逻辑是来自于它,二者在外在形式上融合无间;三是它所隐含的天理——成败之间的流转,它只为过程而存在,它不以“样子”为目的,所以也无所谓完成,它没有实体的坚实性,怎么用,它都更像一团云雾。
 

 
    回到M+露台,再次环顾四周,更觉得这里需要浮现一个近景,把周边的远景和中景,还有那个不知去哪的下沉出入口都收进来,穿起来。我想起吴历的一张画,这张画的构图让我印象深刻:以深树隐宅为中心,远处的寺庙、水边隐藏的洞口(疑似桃花源意向)、和一个杂树丛生的小岛围合成前景;深宅的后院又有一片小开阔,以及阴影里的石碑和隐现的曲折小径作为后景。所有这些小景,分别拉近看都很身临其境,但并置在一幅画面里,却不像实有其境,更像是经验的主观拼合——这一系列的景致之间本无关系,由于作者的游走路线而在他的心境中形成了关系(当然,大部分古画都是如此)。太平山顶自有其历史语境,M+新美术馆的文化战略也是昭然,至于那个不知要去哪的下沉步道,颇有探幽深而豁然开朗的潜力,嗯,就当桃花源的洞口吧,本来桃花源就不在什么世外,而是在需要有桃花的地方。那这之间是什么逻辑呢?该是自成逻辑吧,我成我的,你成你的,如有雅兴,可互相分享。
 


    吴厉《云白山青图》,来自网络,由梁硕提供


    如此这般,好像一切都不需要选择,这个露台就暂时变成了一个模糊的容器,装着外边的游荡的经验。

   梁硕 2019年12月22日




注:
①“无古无今”来自白谦慎著作《与古为徒与娟娟发屋》中对无明显时代特征(或超越时代特征)的字迹   的描述。
② 吴历,清代著名文人画家,“清初六家”之一。
*除特殊注明外,配图均为梁硕摄影


《山顶里》现场














  山顶里/场域定制装置/竹,施工防护网,塑料仿真植物/尺寸可变/M+委任创作/2019



关于梁硕 梁硕1976年出生于天津,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5-2006年参加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驻留艺术家项目,2009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和居住于北京。梁硕以集合多种物料和现成物的手法,构建出被他称为“渣”的美学体系:粗野、注重建造和解构的过程、着眼于日常物件。梁硕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视觉元素,在其独特的创作体系中游走,切换于不同层面的文化意识之间。他曾参加过“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2012)、釜山双年展(2004)和“海上 · 上海—第三届上海双年展”(2000)等重要展览。2017年,他的个人展览《空无意外出入山》在德国国立巴登巴登美术馆举行。除此之外,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美术馆展出,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今日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广东时代美术馆、国立现代艺术馆首尔馆、新加坡美术馆、旧金山Yerba Buena艺术中心、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荷兰赛的拉特美术馆、荷兰海牙Beelden aan Zee 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视觉艺术学院、荷兰阿姆斯福Kade艺术中心、西班牙卡斯特罗ESPAI 当代艺术中心、挪威奥斯陆KunstnernesHus美术馆以及意大利罗马Museo Pietro Canonica 美术馆等。

关于希克奖 由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致力收藏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视觉文化作品的香港博物馆M+于2018年在香港设立的希克奖旨在向国际彰显和推广区内重要的艺术创作与讨论,开放予在大中华地区出生或工作的艺术家参加,包括已移居海外的艺术家。每一届希克奖评审委员会均由国际艺坛翘楚组成,根据过去两年的作品选出六位艺术家,入围艺术家受邀参加「希克奖」展览,其后由评审选出得奖者,得奖艺术家将获港币五十万元奖金,其余入围艺术家则各获港币十万元奖金,展览最终得奖者将于2020年3月公布。


相关阅读

即将展出 | 胡晓媛和梁硕即将参加香港M+“希克奖2019”群展

  新闻|梁硕、胡晓媛入围首届希克奖




了解更多北京公社展览及艺术家信息,请访问:

官方网站:www.beijingcommune.com

微博:@北京公社

微信:北京公社

Instagram: beijingcommune

Facebook: beijingcommune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