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
木格堂2019年岁末双展于2019年12月28日开幕,展览呈现须田一政「风姿花传」原作,以及从馆藏中精选出20世纪60年代至当代日本摄影数本影集,以呈现日本现代至当代的摄影发展。

A4国际艺术家驻留基地即将于2019年12月28日,集中呈现艺术家曹澍、Elpida Hadzi-Vasileva、冯立、Heidundgriess (Alexandra Grieß & Jorel Heid)、Jarek Lustych、Scott Townsend、Xiyu Tomorrow、张晋等8位(组)艺术家/学者的驻留工作,同时特别邀请艺术家马锟呈现他在本地对话中的一件作品,展现他们与当地人及机构的各种沟通、交流与尝试,从更多角度展示多文化背景工作的可能。

千高原艺术空间将于2019年12月28日推出肖克刚个展《匿名》,呈现艺术家近两年来最新创作的绘画、木雕装置。以“匿名”为引,通过不同媒介和手法的运用,艺术家隐晦又肆意地展现了他近期的视觉实践与精神体验。该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2月29日。
北京

香格纳北京推出冬季群展,汇集来自陈维、蒋鹏奕、陆垒、李山、刘晓辉、刘月、欧阳春、闫冰、杨福东、赵仁辉、赵洋这十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跨越绘画、摄影、装置等多种媒介。除了呈现上述艺术家近年来为人熟知的创作主题,本次展览亦会带来其首次露面的全新作品。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即将荣幸与京都便利堂联合主办“日本摄影与珂罗版展览”,本次展览呈现由京都便利堂制作的包括深濑昌久、山本昌男、须田一政和安井仲治4位日本摄影大师的38件珂罗版作品,其中包括深濑昌久享誉世界的《鸦》、《家族》以及须田一政《物草拾遗》等珂罗版作品。

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知微见著:东亚艺术家眼中的小世界”展,邀请29位中、日、韩三国当代艺术家参展。本次展览以B展厅呈现,参展作品的媒介主要以架上绘画为主,试图呈现东亚区域艺术家以小幅作品展示眼中的世界。

侯子超个展:愚人的宝石
2019年12月14日 - 2020年1月19日
博而励画廊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二号院798艺术区D-06
艺术家为本次展览设置了一道观看的前情:以橙红色作为每一幅绘画的起点,埋藏在一系列对景观的描绘中,使之成为观看的线索,试图引发关于日常视觉经验的探讨 —— 在那些随处可见、气势如虹的山河图画背后,反映出的对于世俗欲望的追逐,以及埋伏于风景之后的权利想象。
上海

作为《www和中国新媒体艺术三十年》三年计划之第一年项目,冯梦波、汪建伟、张培力三人联展“美丽新世界”(Move on China 2019)及大型跨学科论坛于2019年12月12日于昊美术馆上海馆举办。三位艺术家对影像艺术和数字媒介做出了杰出贡献,为新形式的媒介赋予了来自艺术家自身的内在理由,也铭记着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在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被认知的过程中,他们的工作具有鲜明的探索性和突出的前瞻性。

在大获关注的南疆“故乡”系列后,马海伦再度与NYLON尼龙十二月刊合作,将镜头对准北疆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年轻人。马海伦说:“这一拍摄是浪漫自由。我记得小时候电视上播放新疆伊力特酒的广告,就是一个牛仔的形象。当时懵懵懂懂的我就对那个广告印象深刻。
“在美国的时候,我对西部牛仔很感兴趣。某种程度让我联想到了家乡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开车追赶着牧民的踪迹,在广阔的自然面前,人真的很渺小,但是在远远的山坡上看到的他们又是那么的高大。和我们打交道时候他们总是带着羞涩,但是一转身却跟眼前的马和牛羊那么熟悉。他们熟知在地图里没有标记的山区地形,能辨别出不同的草和不知名的花,看着他们的时候,生活好像变得很简单。“

本次展览展出的常玉作品为台北历史博物馆推出的限量珍藏版画,包含其扛鼎之作:《四裸女》、《菊》等知名作品,这是完整的馆藏版画作品首次在内地公开亮相。此次展览精选四十幅常玉精彩画作,均以最新高科技的数位微喷技术将常玉画作经典重现,这不但让常玉传奇的一生永久传递于世,也让其艺术可以跨越博物馆之外,让更多人感受画作中常玉的奔放色彩与炽热生命。
深圳

我们常说,摄影有着现实的力量。但是黄京的作品给我们开启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切的现实在此刻仿佛已弥散,只剩下平行空间里留存的一丝印痕。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是情绪瞬间的表达,这也是黄京摄影状态最恰当的描述。生活的阅历使他的情绪一直在反复激荡,而观察的经验使他在某一个瞬间按下快门。同时黄京又是一个相当恋“物”的人,在他作品里,“物”是指出现在底片上的投影。
万物在黄京的颅脑内被不断的摩挲,揉捏,直至激情喷涌。他每一张作品都来自于日常,而这种日常呈现在相纸上后便带上了一丝迷雾。我们无法判断这丝迷雾究竟是在遮掩什么,抑或是在重新积攒着什么。熟悉的日常被他赋予了新的趣味:普通的物品或被隔离,被重构,被隐喻,被凝固。这种看似熟悉的陌生感一直萦绕在黄京的作品里,而这也最能勾起他者探究的欲望。

《设计的价值在中国》聚焦中国,展览从20世纪初开始,围绕设计风格、应对问题、材料成型、身份与消费、传情达意、讨价还价六大板块,展示近百年来我国内设计、制造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展开对中国现当代设计历史的探究,探讨设计在当代的责任与价值。
南京

本次展览源自一部未完成的城市规划方案,即1929年编定的《首都计划》。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方案,它不仅奠定了南京当代城市空间的基本格局和属性,也涉及了这个新兴的民族国家对于“现代性”的渴望与想象。展览从这部方案出发,邀请十余位艺术家就此展开创作和漫游,并搜集了一批关于《计划》的重要历史文献,让艺术作品(包括绘画、装置、文本、影像与工作坊等)与这些老的书信、手稿、纪录片、照片、地图互为注解,让艺术家对于历史的体验/想象/写作与象征着历史本身的“物证”交错排列在展厅的空间中。
宁波

展览由葛磊多年来收集的350张1976至1989年间中国各地摄影展览的请柬和门票构成。这十四年间的摄影展览,大多发生于北京、 上海、广州、南京等少数几个大中城市,尤以北京的为主。其中相当多的,到今天已无任何信息可考,为时间所湮没。葛磊所选择的这一时间阶段,虽然历时不长,却经历了从文革末期为政治服务、意识形态化的摄影展览,到改革开放以后,跟随新的社会思潮而来的对西方摄影家的引介,再到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本土摄影群体的涌现——这每一时期背景鲜明却又十分完整连贯的过程。凝视这些当年展览的见证物,不仅其名称、时间、地点、主办单位等自身所携带的信息指向社会秩序的支配,设计与制作工艺本身亦关联到相关产业及其审美的流变。更为重要的是经由这些物件所标记、参与到其中的人们的命运。
厦门

weigo出生的地方是一个小城,在她童年里经常出现的那几张脸,如今正在一张一张地从她的生活中消失。相反地,出现在她世界里的“死亡”则在逐渐增多。她认为,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死亡本身并不是一件悲伤的事。
这是一个关于weigo的自我和成长的展览,weigo特地为此次展览画的三件作品,每一件的尺寸均为1.8m*1.2m,是三幅巨幅油画。
沈阳

展览以“农业”这个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主题作为切入点,旨在以一种更开放的艺术视角,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美术馆,重新看待东北地区乃至中国本土的艺术生态与文化根基。无论我们是谁,无论我们来自哪里,展览都可以带给大众解决生活中重要难题的机会,包括历史、健康、生态和食品安全,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重新思考我们的生存处境。
“农场”汇聚17位国内外优秀艺术家,包括毕建业、付经岩、龚剑、高蓉、耿旖旎、林志鹏(编号223)、潘望舒、秦思源、沈凌昊、托马斯•苏文(北京银矿) 、宋元元、童昆鸟、吴俊勇、徐冰、赵大钧、赵谦、张晓。
东京

“生命轮回,从哪里来就会回到那里起,灵归赐灵的神。”
木格于2013年发行的摄影集《塵》绝版多年后,于今年九月底,由Amanda Lo罗苓宁担任设计,东京禅摄影艺廊和木格堂共同发行新版,并在2020年1月10日于东京禅摄影艺廊暌违7年的个展。
“当我用大画幅相机重新去认识现在的家乡,发现现实世界里的一切都归于我们内心的欲望:总是向往自然,破坏自然,然后又修复自然,因果轮回…这些影像是我个人生活的时间带来的认识,还有自然在时间和历史下的痕迹,以及现实世界对人类自我走向的思考。”
——木格

本次展览以「私人时刻的生活」为主题,展出日本女性艺术家横沟静(Yokomizo Shizuka)的影像作品与松川朋奈(Tomona Matsukawa)的绘画作品。他们将视线落在英国与日本不同文化背景与年龄层的女性身上,通过展现她们日常的私人生活瞬间,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含义。

身旁的人物肖像、风景,以及寂静的室內——默默地描绘这些限定主題的丹麦代表性画家威廉·哈莫修伊(Vilhelm Hammershøi, 1864-1916),他受到17世纪荷兰绘画的影响,以呈現静谧的室內为特色,有「北欧的维梅尔」之称。1990年代之后,巴黎奥赛美术馆与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等接连举办其回顾展,使他再度受到瞩目。日本也在2008年举办过展览,使日本国內艺术爱好者对他留下深刻印象。
本次是首度在日本深入介绍哈莫修伊等丹麦近代绘画精华的展览。请欣赏丹麦孕育的多幅杰出的画作。
纽约

为庆祝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建150周年,博物馆摄影部举办特别展览,分前后两期呈现获赠的摄影作品。第一期的展品均拍摄于博物馆成立之前,展览将借助摄影这一媒介观察世界,同时对捐赠者们致以敬意。
1870年大都会博物馆成立时,摄影术还是一种新鲜事物,到21世纪初,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复杂的图形语言,用于记录历史、社科研究、自我表达和艺术创作。展出的作品包括肖像摄影、风景摄影、旅行摄影和新闻摄影等类别,呈现早期摄影先驱者的探索创新精神。

展览「实践中:完全难以置信」认为艺术参与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它们有助于社会生活的形成。在各种媒体上,展览中的作品都使用了正式的工具,这些工具坚持信念并产生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叙事和电影的比喻,摄影技术,经验主义等,并用它们来提出许多其他真相主张。难以置信的立场可能会认为这些美学惯例是正确的,但仍然受到外力的限制,就好像它们在暗示某些东西,但不是正确的话,或者没有说出他们可以说或可能说的一切。
一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基本缺乏信仰,另一方面,积极地与难以置信的交往也意味着对惊奇,盘旋防御机制以及对真正的说服和了解的怀疑持怀疑态度。在实践中:完全怀疑论认为,艺术品是这些动力的产物和副产物,表现为维持不确定性的对象,图像和活动,尤其是艺术品本身的能力。
伦敦
本次展览以「一次性用品」为主题,通过实物与照片展示被丢弃的物品,反思人类对大自然资源的浪费。核心展品是一件出土于希腊克里特岛的锥形陶杯,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500年的米诺斯文明时期(Minoan civilization),这亦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一次性杯子。
这件锥形陶杯来自克里特岛的米诺斯王宫遗址,考古学家在该遗址挖掘出数千只锥形陶杯,推测是米诺斯贵族在宴会中饮酒使用,并且使用一次后就会丢弃。
洛桑

这次新的展览是自2013年以来,爱丽舍博物馆团队对Rene Burri所有档案进行的研究成果。它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关于Burri的新视角,揭示Burri更私人和秘密的一面,其中包括大量以前从未发表过的作品:底片、样书、笔记本、拼贴画、水彩画、素描等等。
阿姆斯特丹

Eric Gyamfi - Fixing Shadows
2019年12月13日 - 2020年3月11日
Foam Fotografiemuseum Amsterdam
Keizersgracht 609, 1017 DS Amsterdam
Eric Gyamfi被国际评审团选为2019 Foam Paul Huf Award的获奖者,此次展览是Eric Gyamfi的作品展。



©各大艺术机构以及艺术家
编辑:一燃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