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的第一个学习计划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一个集合实践创作、编辑出版、展览呈现的全流程学习平台从2013年以来木格堂一直秉持着studio教学模式,于庞杂的艺术体系以及有所转变的艺术院校课程中,我们从自身的留学工作坊衍生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模式——公开课。2020年2月15日我们将在线上/线下邀请艺术家、摄影师、策展人、写作者等不同身份的导师授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创造性互动。木格堂公开课以反思研究为基础,导师将结合自身艺术实践,梳理相关的历史、流派、媒介与对应的理论体系,帮助你在新的艺术媒介中看到艺术创作的意义、生产、分布与定位,有效地将想法或已有知识概念转化为实践内容。同时,完成更清晰的自我创作定位,理解多种形式的图像展览,找到自身逻辑,完成展览,并将创作实践与研究和写作整体发展相结合。- 分析作为视觉化载体的媒介,如何与艺术家所关注的主题在流动的时间中相互作用;了解艺术家运用材料和技术的各种方法;打开当下艺术创作与媒介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 学习声音艺术概念和媒介的特征和技术应用;理解声音如何作为一个独立的雕塑和视觉媒体;如何将次媒介运用于个人实践创作中。
- 理解摄影家是如何通过摄影的手段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与时代变动中去理解并把握时代的脉搏,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
- 成为敏锐的观众:一个展览的策划是如何发生的,一篇艺术批评又是展开的。
- 介绍相对应理论体系,协助学员完成更清晰的定位,找到自身创作的参考系;找到自己的逻辑,完成展览布置,以及在新媒体兴起的年代这种方式给我们带来的体验为何。
本次公开课木格堂邀请了艺术家、摄影师、策展人、写作者等不同身份的实践能力强的知名导师前来授课,学员可以得到更专业、更全面、多维度的艺术学习。课题的开设含有不同的方向与角度,导师们分别讲授当代艺术、摄影文化、创作定位、展览呈现、图像阅读与写作实践、声音表现等内容。在不同类型的课题开设下,公开课囊括了整个创作过程,从前期的理论梳理至后期的展览呈现,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所需学习方向进行课题选择。公开课的授课模式也将更加便捷,我们开启了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模式,学员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上课方式。课程持续六到八个月,微信学习群有课程导师常驻微信学习群为学员解答疑问,还有重磅嘉宾邀请至学习群分享实践经验。陈萧伊(b.1992)生于中国四川,于2014年获得伦敦艺术大学纯艺术摄影硕士学位,目前工作生活于成都。她的作品以摄影为主并结合版画、手工书、影像等形式,着眼于自然作为中间介质,探讨面对精神性的直观体验。她的作品曾获得中国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入选福布斯2017“30 UNDER 30(Art)”亚洲榜单,并参与诸多国内外展览,她的个展项目有“他乡异客:当我独自盛开时,世界还在沉睡”(瑞士The Crochetan剧院,2018),“One Giant Leap” (罗马Matèria Gallery,2017),“Never!”(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2017),“Art projects”(伦敦艺术博览会,2017),“The Inadequacy of Language”(罗马Matèria Gallery,2016),近期主要群展包括于“Extravaganza”(瑞士沃韦影像双年展,2018),“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深圳OCAT,2017-2018),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特展”(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18),“雅典摄影节:主单元-潜入自然”(雅典Benaki博物馆,2018),“回路——2000年以来的西南影像实验”(成都麓湖A4美术馆,2017),“Calling/re-Calling——东亚文化之都当代艺术展”(京都造型艺术大学,2017),“延绵的观念空间——状态与方法”(成都蓝顶美术馆,2016),“隐逸的灵境”(北京Tabula Rasa画廊,2016),“中国8:进程当中的摄影展”(德国Folkwang博物馆,2015)“房间里的大象”(上海视界艺术中心,2015)等。郝浩然现工作生活于成都,2018年毕业于马里兰艺术学院纯艺硕士学位。他的创作带有一种冷静的审美,形式表达极富个人趣味。他在创作中探索摄影和图像在不同材料和概念下的使用,涉及声音、材料、装置等媒介涵盖,以此关注作品的呈现和论述。作为摄影艺术家,他不满足于摄影的平面表达,试图突破其二维边框限制;照相成了创作的第一步,之后更多的是对图像进行多元处理,以及如何看待和利用图像本身的局限性,并探索图像媒介在创作实践中与其它媒介的结合发展的可能性。近期创作从家族史挖掘出历史资料,让他的形式突破有了内容上的依凭。艺术家继续发问:“图像作为照片的译码,情节或者形象也不再是主体,‘记忆’和‘纪念’从原本的照片中抹去。当图像不带有本身所指代的意义时,原本客观的阅读方式,影像试图传达的语言是否还存在?”我们在浩然的摄影装置中,看着影像在形式上的“自由与毁灭”,不觉地把碎裂而成的元图像与个体历史记忆联系起来...林叶,独立策展人、译者、写作者。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东京。主要从事视觉文化的研究、策展与翻译工作,译作有杉本博司文集《艺术的起源》、《现象》、大竹昭子《日本摄影50年》,饭泽耕太郎《私摄影论》,选译《日本艺术摄影史》,策划私摄影研究专题:“私之向度”、日本摄影论专题:“日本摄影论选译”、报道摄影专题:“报道摄影·国家·社会”以及城市独立空间实践。策划展览:“我与我”、姚瑶同名个展、木格个展“尘”等。文章发表于《艺术当代》、ARTFORUM、《中国摄影》、瑞象视点、腾讯·谷雨、澎湃视觉、澎湃市政厅、《摄影之友》等媒体。王欢(b.1991, 承德)是一位现居中国北京的艺评人和策展人,他致力于维系艺术性的思想写作,在实践中以去文体化的方式展开书写。艺术评论散见于众多刊物及媒体,包括:ARTFORUM 中文网、艺术界 LEAP、艺术世界、艺术碎片 ARTSHARD、假杂志、STUDIO VOICE、Ocula艺术之眼、瑞象视点等等。他于2018年获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一等奖,2019年获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策计划”,2019年入围OCAT研究中心“研究型展览计划”终选名单,入选2020台北国际艺术村驻村计划。他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担任“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策展人之一,2019年作为瑞士机构Vontobel Art Collection “新凝视”奖(A New Gaze 2)的提名人。策划过的群展包括:“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2019,上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寻异志——人迹、城际与世变”(2019,北京,OCAT研究中心研究型展览计划方案展)、“林中空地——重访假杂志的实践”(2019,北京,中间美术馆)、“被介入的物件”(2016,厦门,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2016新锐摄影奖入围展”(2017, 上海,新时线媒体(CAC)艺术中心)、“港口与影像: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2017,中国港口博物馆)等。赵谦现居中国。2019年获得“休斯顿摄影中心年度摄影奖”。个展曾于罗马001画廊,东京RPS画廊和连州国际摄影节展出。他的作品广泛展出于爱尔兰拉什法恩汉姆城堡、克罗地亚法国馆 、Kala艺术中心、奥格登南方艺术美术馆、罗马当代艺术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和大连美术馆等。其作品还出现于荷兰Unseen摄影节、新加坡国际摄影节、雅典摄影节、哥本哈根摄影节和罗兹国际摄影节。赵谦曾获学术奖金赴牛棚工作室、佛蒙特艺术中心和卡拉艺术中心参加艺术家驻地项目。2017年他的第一本书《边缘及边角料》在假杂志出版。1.报名请添加艺术工坊微信号mugetang2017或扫描下方二维码。2.请通过支付宝转账缴纳学费,收到学费即视为报名成功。3.因涉及到具体课程与导师时间安排,请考虑并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再报名,报名成功后不予退款,我们本着希望每一位学员都能全身心参与的原则,希望您能悉知。
课程咨询
微信 mugetang2017

2019年12月28日 - 2020年02月10日28 DEC 2019 - 10 FEB 202013:00 - 18:00 周一闭馆 | Mon.Closed
成都市锦江区蓝顶艺术区二期四十八栋 - 木格堂·MugetangBuilding No.48,Phase 2,BlueRoof Art Center, JINJIANG DISTRICT,CHENGDU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