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湖帆
(1894年~1968年)
吴氏是苏州城里的大户人家,吴湖帆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擅长中国画,早年与上期提到的末代王孙溥儒被称为“南吴北溥”,与赵叔孺、吴待秋、冯超然被誉为“海上四大家”,又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合称“三吴一冯”。张大千平生只佩服“两个半画家”,第一个就是吴湖帆。
真正的贵族子弟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坛中,吴湖帆地位首屈一指,既是画坛盟主,也是收藏达人。吴湖帆的出身于集官宦与文人为一体的大家庭,自幼就进入了主流文化精英圈,受到了正统文人画思想影响,并且优越的家庭环境也为其提供了接触古人真迹的机会,而其与生俱来的末世贵族气质,亦始终贯穿并影响其一生的鉴藏与创作。
吴湖帆的祖父是清末湖南巡抚吴大澂,外公是内阁中书沈树镛,岳伯父是工部尚书潘祖荫,他是一位真正的贵族子弟,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典型的“官三代”,看吴湖帆的文物收藏,那是几大家族、几代人财力、智力的结晶。
书画情长

1953年,吴湖帆与周炼霞在一次文人雅集中相识,两人一见如故,借诗词往来日渐亲密。吴湖帆曾得到一批极为珍贵的乾隆时期的角花笺,于此纸上精心绘制了一批小幅作品,上款多为其至亲或弟子,宝龙美术馆所呈现的这批吴湖帆写给周炼霞的词稿,便在其中。这批词札十五通三十余首,作于1952到1954年间,时值二人初交往,逐句细读,可将当时情境还原一二。这些多有周炼霞上款的手抄词中,可读到两人曾一起作画,既有“待看当头月正中”的情投意合,也有“玉台佳话倩重题”、“紫燕归来管仲姬”, 词中嵌有两人名字的绵密情谊。
吴湖帆《鹧鸪天》
书藏楼珍藏展展出
吴湖帆《苍兰》
对于吴湖帆这样的旷世才子,人生知音难觅,红颜知己更为难得,而对于周鍊霞,自然也会发出“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的感慨。这组词稿与书画作品是研究吴湖帆和周炼霞那段吟咏唱和过往的可靠文献,足以鉴证一段“历沧桑劫后,有知己,慰余生”的相惜相怜之情。周炼霞后来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将这批吴湖帆诗稿等重要物品托付于亲信的学生平初霞保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珍藏终于面世。宝龙美术馆斥重金购藏,将这批不仅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也承载了多重情感的重要作品呈现给公众,以回馈社会,展现一段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文人情怀,也期望现在的人与人之间依然延续传统的情感交流。
民国画坛的“当代第一人”
吴湖帆《万松金阙图》
书藏楼珍藏展展出
吴湖帆金碧山水直接来源于宋人,在其任故宫研究员时,通过研究南宋宗室画家赵伯驹的山水画残片发现原来画面上的炫丽色彩是七层上色叠加之后产生的神奇效果。这一发现使得吴湖帆跳出了四王浅绛设色法的窠臼而迈入了大青绿山水的境界,并将自己擅用的金色与大青绿相结合,产生了一种不同于古人面目的金碧山水。
此作借鉴了宋代赵伯骕的手卷《万松金阙图》的画意,山势左右穿插,层叠而上,通过山涧与栈道将画面连接,最终视线消失于云雾缭绕的远山。此作完全复原了唐代青绿山水“空勾无皴”的技法,全图不用任何皴法,仅以线描勾勒山石的边缘,并通过青绿矿物颜料之间不同层次的叠加形成了不同的色泽,用青绿较淡,虽然降低了唐人金碧山水的装饰性,但缭绕的云雾、水脚处的墨笔使画面水墨氤氲、润泽秀丽,更具有南派山水的灵动感。此作完成于1938年,自诞生伊始便备受瞩目,多次参与展览,并著录出版多次,极受吴湖帆本人青睐。自此之后,金碧山水佳作络绎不绝,而吴湖帆的《万松金阙图》正是其金碧山水的集大成者。
吴湖帆作画中
强大的“朋友圈”

1963年8月20日正逢吴湖帆七十寿辰,吕贞白撰有词寿序(《重订佞宋词痕序言》)及五十八位亲朋送来贺礼,吴湖帆将每一件都记录了下来。从他亲笔书写的礼单看,冯超然的儿子冯佩方和冯让先有赠谢淞洲《溪山静对图》作为寿礼。那时张大千还从巴西寄来了《泼墨荷花图》以及学生王己千从美国寄来了北宋武宗元《朝元仙杖图卷》精印本等等。
吴湖帆七十大寿礼单
可惜好景不长,在1966年,吴湖帆遭受“文革”迫害,家藏文物被抄没一空,他的藏品被悉数搬走,装了17卡车,吴湖帆由此身心崩溃。
请扫二维码购票
关注宝龙美术馆官方公众号
更多精彩持续为你揭秘
...
正在热展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