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BCAF先锋100 | 戏剧导演王翀专访:在“停电亭”里对抗碎片时代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平安夜在停电亭搞了个酒会,能来吗?


停电亭全屋无电,亦不接受用电的设备进入。进门前请把小件电子设备交给我保管,存入屋外的保险柜里,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充电宝、电子表、遥控钥匙、剃须刀、振动棒、跳蛋。


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心脏起搏器、电锯等大件电子设备无法保管,切勿携带。”


——王翀


在“停电亭”里与当下对话

2019年平安夜,戏剧导演王翀向朋友们发出了一份邀请函,邀大家到他的住所“停电亭”中参加一场“不插电”聚会。2017年他就入住了自己设计的特殊屋子——一套在北京闹市区老塔楼里的33平米房间,全屋皆白,家具基本可以收起来,保留一个单纯的空间。在翻修时,他没有铺设任何一根电线。

“停电亭”客人的聚会纪念品——燃烧的蜡烛


聚会开始。所有人在进屋前,电子产品都被王翀收集起来塞进门外的小保险箱里。他自己平日里不用手机,只用一个iPad回复邮件,需要电话沟通就去别处借电话。然而“停电亭”聚会却总能吸引一大群人来,大多数是和他合作过的艺术家、戏剧人、策展人。王翀的朋友牟歌说,王翀一年会做大概2-3次这样的聚会,每次来见到的人都不一样,面孔不同气场却相似。从晚上8点到12点,在没有现代照明工具的环境里,大家在幽幽烛光下围坐一圈喝酒、聊近期的戏剧和工作、关注的新闻……在这个被快速碎片化信息包裹的时代,停电亭将空间与时间凝固,让一切变得专注。

这也是王翀一开始设计“停电亭”的初衷,在一次接受《好奇心日报》的采访时他提及:“戏剧处理的是在一个有限空间内的一段时间。资源是有限的,跟电影不一样,电影能变换场景、特效,而戏剧是舞台上的,在非常有限的时空里,你又要保持观众注意力、跟手机和微信去进行较量,这其实是一个特别艰难的工作。戏剧尤其关注当下。导演清空头脑去关注当下的时间,演员关注当下表演的感受,而不是记忆中资料库里一分钟他在干什么、上一分钟在干什么。联系是一分钟一分钟地下来,存在于不断连续性中。精神集中是至关重要的。”“停电亭”让王翀跟随自然规律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通过熙熙攘攘的都市人群集散、远处的霓虹灯、日光照射的角度判断时间,用多重感受体会当下。

归来仍是少年

王翀最早在国内引起注意的创作是2009年他导演伊芙·恩斯勒的经典之作《阴道独白》。这部极其犀利的女性主义题材戏剧在北京上海场场爆满,引起不少话题性轰动。最近关于他的报道是刚刚在乌镇戏剧节上演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2.0》,极长的名字,没有演员在现场表演,只有4名观众同时观看和体验4条截然不同的故事线。2020年,他在广州大剧院做的新戏将会持续10个小时,挑战观众的观剧极限——在王翀那里,你很难看到乖乖叙述的传统故事,他总是在试图突破边界,不断问自己、问观众,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可以那样?

《阴道独白》,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翀热衷于戏剧的形式实验,他将剧场创作分为“形式内容”和“内容内容”。当“内容内容”在一定语境中表达受限时,他就尝试不断推动舞台形式表达的边界,“因为总要突破点什么”。他最具标志性的语言之一是对舞台影像的运用。在他的舞台上,除了演员的现场表演,还会有摄影机即时拍摄,并将画面投放在屏幕上。通过颠覆表演、模糊剧场现实和影像记录间的边界,他不断尝试颠覆中国传统的戏剧舞台。

然而,作为国内目前为数不多的先锋导演之一,王翀并不是科班出身。他本科阶段在北大读法律,因为大学时期大量看戏,他对戏剧产生极大兴趣。他还去林兆华工作室当过助理、打杂。王楠曾是王翀的制作人,当年和王翀同在林兆华导演的工作室。她提到,从林导工作室出来的人都会发现自我的声音,寻求个人的艺术表达道路。王翀也曾在一篇采访中提到他在林兆华工作室的经历,在大家讨论、学习戏剧的过程中,他发现当时中国太多戏剧都在重复和老套的循环。他想要去改变。于是,一个可能的前途无量的律师由此走向并不富足的戏剧之路。先去夏威夷念戏剧硕士,后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念戏剧博士。读博期间,他发现戏剧不是读出来的,必须去做,于是再次选择放弃和转向,回国开始自己的创作。

作为一个不按传统路径成长起来的独立剧场导演,前行之路并不容易。2010年,王翀导演彼得·汉克的作品《自我控诉》,前期一分钱启动资金都没有,排练只好在演员李浩天家中完成。即使如此,李浩天觉得王翀这么多年几乎没有变化,仍然能够保持对戏剧的纯真感。

在中国,戏剧的发展虽然与15年前的环境相比已经好了很多,比如有了北京青年戏剧节、上海戏剧谷、乌镇戏剧节等展示的平台和机会,但结构性的缺陷是不可忽视的。“娱乐圈的热钱很多,导致投资方都非常急功近利,大到2个亿的项目,反而很容易成,2万块钱的小投资,却非常少,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缺乏孵化机制。戏剧的孵化其实是思想艺术上的强劲动力,这才是推动戏剧向前发展的良性结构。

最近,王翀在读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其中一段令他印象深刻“由于金钱不仅成为区分贵贱尊卑的主要标志,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流动性,不断易手,改变个人的处境,使家庭地位升高或降低,因此几乎所有人都迫不得已分秒必争地拼命攒钱或赚钱。
在戏剧趋于商业化和娱乐化的背景下,王翀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做着特立独行的戏剧内容和表达。他自己最欣赏的艺术家是电影导演胡波,他认为胡波代表了一种这个时代缺失的精神,即是对艺术创作最为纯真的追求。

《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最好的版本

“雷达之下”艺术节官网版图

2020年,《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将是王翀第四部带去纽约的戏。对于这部早在百老汇上演并有好莱坞明星杰克·吉伦哈尔参与的戏剧,王翀对自己的版本有绝对的信心。他认为百老汇的版本“比较中规中矩,甚至有些平庸。传统的舞台表现,演员的表现力也很有限。”当初在读到尼克·佩恩的剧本时,他感到异常的兴奋,因为“这是我一直找的和期盼的剧本。作品本身特别自由,其中时空的转换是高度电影化的。也特别适合现场即时影像的表现方式,用长镜头式的表演去表现。”这部戏的首演是2011年在伦敦,有诸多版本的演绎,将原作授权给王翀的英国经纪人马丁·内勒表示,王翀的版本是目前他看到的最好的一版。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特殊意义,是王翀首次将翻译自西方的作品带回到国外演出,中国导演的视角和风格将如何定义这部西方当代作品,令人颇为期待。

王翀导演作品《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将于一月于美国首演,图片鸣谢薪传实验剧团

1/ 您的作品《雷雨2.0》曾经在2018年受邀来雷达之下戏剧节演出。今年受BCAF和“创新中国文化节”支持,您将携作品《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第二次前往,且连演五场。纽约的观众对于您的作品之前有什么样的反馈?对这次的演出您有什么期待吗?

王翀:《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是我带去纽约的第四部戏。第一部是2009年参加纽约艺穗节的《电之驿站》,第二部是2013年署名剧院小型艺术节的《爱神》,第三部是2018年雷达之下戏剧节的《雷雨2.0》。

纽约的观众见多识广,对待各种事物都呈一种开放的态度,他们不会抱有成见去看戏,这是非常健康的看戏方式。他们的感受也比较鲜活,我能直接在剧场里就能感受到观众的呼吸。

2/ 您的戏剧作品经常受邀在世界各地巡演,2019年您去了哪些国家进行驻留和演出?

王翀:2019年,《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去荷兰参加了格罗宁根北日艺术节。其他主要是访问和个人的旅行计划。从今年10月开始,我50天走了17城市,整个旅程的地点是从韩国开始,以香港结束,中间还包括了乌镇戏剧节。经常大家会问艺术家“base”在哪里,我觉得“在路上”对创作会更有帮助。我们今年有一个电影短片《世界动物园》入围了马德里电影节。我新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2.0》也去了韩国光州参展。我还去了澳大利亚去商讨明年的戏剧项目。

3/ 您之前在北大学法律,后来在美国研修戏剧专业硕士。您觉得学法律的视角给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如何看待中美两国戏剧行业的差异化特点?

王翀:学习法律是培养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一般人会认为法律是需要背很多东西,其实逻辑性、批判性的思考是法律专业能够带给我的。所以我在创作戏剧的时候,不管从文本方面,还是从导演的形式与结构方面,我都需要思考创作的新视角,这部戏对旧戏剧和社会问题的批判在何处,然后有组织性地将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起来。

中国戏剧现在越来越像美国戏剧了。因为我们都喜欢“一窝蜂”地去请大众类型的艺术,主要是音乐剧,其次是获大奖的传统剧本。我反倒觉得这些是美国戏剧中没有新鲜性的一部分。美国戏剧好的方面是他们实验戏剧、身体表现的传统。这是他们疯狂的部分、具有批判性和思想力的部分。而这些是我们没有看到和引进的,我们引进的作品都是最工业化及最大众的。

4/ 您觉得哪个国家的戏剧行业是最值得学习的呢?

王翀:我觉得德国和法国是戏剧氛围比较好的两个国家,国家提供大额补助支持艺术创作。而在美国,政府对于戏剧的资助项目比较少,很多是资本投资挣钱。当你同样看到很奢华的舞台,美国的奢华就属于显而易见的,极其浅显的娱乐化,中国也喜欢追求这种。而德国和法国舞台的奢华是属于难以参透的、具有神秘感、有哲学性和精神空间。

5/ 您的自我简介中有“停电亭”,您也不使用手机。您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的原因是什么?

王翀:我想的是要去除生活中的杂质、干扰。就算我现在这样的状态,依然感觉东西太多,只能说是相对的“干净”一点。

6/ 那您如何有效及时地获取外界信息呢?

社会上的新闻主要是靠朋友的口耳相传,朋友会发给我新闻链接。相当于我真实世界中的朋友的圈子将诸多信息进行筛除,剩下的是我身处这个时代不得不去知道的一些信息。

7/ 除了“雷达之下”的演出,您还会去看戏剧节别的演出吗?会去观看纽约别的艺术展览和活动吗?

王翀:今年“雷达之下”戏剧节请了一个澳大利亚名团“背靠背剧团”。2013年我就在这个戏剧节上看过他们的作品,是我非常期待的世界级的剧团。也会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惠特尼美术馆、新美术馆,然后还会再去一次任天堂的旗舰店。

“背靠背剧团”

8/ 您是游戏迷吗?

王翀:打游戏占我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打游戏对我不算放松,其实是“作品阅读”,跟看电影是一样的。我将游戏也是当作品去揣摩和感受。因为好的叙事是可以延绵几十个小时至上百个小时,它可以让你深度的沉浸并且感动。有一个很好的游戏《荒野大镖客:救赎2》,这个游戏有一段时间让我沉浸其中,我甚至不想生活在咱们这个世界里,想生活在游戏的世界,在美国西部做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9/ 您翻译的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已经出版了,您目前在看的一本书是?关注的艺术家是?还有什么新的戏剧计划吗?

王翀:我现在读的书是《旧制度与大革命》。我现在关注的艺术家和创作者是胡波。我觉得他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胡波不属于金钱制度里的人。他其实已经变成了我们这个时代艺术的某种象征。我明年也有可能做胡波的剧本。

明年2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会上演一个独角戏叫《中国制造2.0》,是我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明年5月,预计在广州大剧院做一个10个小时的演出,有很多演员会参与,这个作品也仍在创作当中。

10/ 作为一名独立剧场的创作者,您的新剧创作资金一般从何而来?

王翀:以国际委约创作费用为主:《群鬼2.0》、《中国制造2.0》。也有国内委约的项目:《天堂隔壁是疯人院》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委约作品。《大先生》是乌镇文化的委约项目。

11/ 对于中国先锋戏剧行业、观众拓展、戏剧专业学生,您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王翀:对于戏剧专业的学生和大学剧社的朋友,当我看到他们在模仿中国陈旧的戏剧演出形式的时候,我都是痛心疾首的。他们模仿“坏的”只能变得“更坏”,那种戏剧艺术绝对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他们本身的表演已经僵死,《空的空间》这本书中反复讲的只有一句话:“戏剧应该鲜活,不应该僵死。”

以,我希望戏剧专业的学生要做自己的戏剧,不管这个戏剧是什么,做自己的戏,不要去模仿“传统”。

12/ 对于中国当下人文创造力的大环境和小环境,您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

王翀:12月5日,文化部颁布了一个征求意见稿,主旨是希望加强对小剧场演出的监管。你能看到大家都很努力,在困难中进行创作。对于国内的戏剧教育突破,这也要看创作人自身的悟性和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能力。相比于十几年前,现在已经有很多很好的展示性平台了,例如北京青年戏剧节、上海戏剧谷、乌镇戏剧节的青年竞演、嘉年华、特邀单元等等。但是,我们非常缺乏新作品的孵化平台,以及对戏剧新人的支持。

13/ 作为戏剧工作者,如何能更好地出圈、融合多元化的社会呢?

王翀:从我的角度说,我翻译并出版《空的空间》这本书就是我融入这个社会,做了一点贡献吧。戏剧出版在这个时代其实就是公益性。纪录片、出版、演讲,这些都属于参与公益人文事业的方式。

- 完 -


文中引用:

1. 许婴子:“#Talks:在不能用手机的‘停电亭,过没有钟表的生活’”,《好奇心日报》,2019 年 2 月 4 日,http://www.qdaily.com/articles/60944.html

2. 阿钟:“专访王翀:一个反抗者和他的戏剧”,北方公园 NorthPark,2019年10月31日



《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美国首演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与享誉全球戏剧界的纽约“雷达之下”国际艺术节、纽约公共剧院合作,邀请王翀导演的新浪潮戏剧作品《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美国首演。
演出时间:
2020/1/9-11 周四至周六 19:00
2020/1/12 周日 15:00、19:00
演出时长:90分钟
演出地点:The Ellen Stewart Theatre @ La MaMa66 East 4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03
购票链接:https://web.ovationtix.com/trs/cal/42/1577854800000

第三届创新中国文化节

第三届创新中国文化节(Creative China Festival, 以下简称“CCF2019”)于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在美国纽约、波士顿、华盛顿、洛杉矶、芝加哥、纽黑文、底特律、克利夫兰等8个城市陆续举办。

受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每年一度的创新中国文化节已成为美国地区最大规模的中国当代文化节,旨在与世界分享来自中国当代的创意之声,成为中美当代文化合作的创新性孵化器平台。CCF面向未来、加强与国际主流业界、青年目标群体的理解与合作。

CCF2019正逢中美建交40周年,设置8个单元:电影、论坛、舞蹈、戏剧、设计、艺术、文学、欢乐春节,活动形式多元化:展览、演出、论坛、沙龙、大师班、工作坊、委约创作、国际驻留奖学金、家庭项目、出版资助等等,全面展现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化的跨文化作品与艺术创新,并促进中国艺术家与美国地区的大型艺术节、国际新锐艺术家进行深入长期合作。

主办机构: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创新中国中心
战略支持: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腾讯集团、爱奇艺、BCAF中国艺术电影基金
合作鸣谢:
甲骨文公司(美国)、苹果公司(美国)、AmazonSmile Foundation

媒体垂询:
邵一雪 
shao.yixue@bcaf.org.cn

合作接洽:
胡斐
hufei@bcaf.org.cn

第三届创新中国文化节相关链接:


第三届创新中国文化节 |王翀导演新浪潮戏剧《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美国首

BCAF专访|纽约戏剧节“雷达之下”创始人马克·罗素为你推荐3部国际当代戏剧

第三届创新中国文化节 | 《大象席地而坐》摄影指导范超对谈

第三届创新中国文化节 | 导演刁亦男映后谈现场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