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斯塔夫回顾 | “我又找到了一个看待世界的方法论”之2019艺术家跨年讲演合集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面对2019年12月29日的工作室大活动,斯塔夫(Staff)只想感慨——“如期而至”!(期待的期~)

时间倒退到两周前,斯塔夫听闻工作室项目空间将要开始一个史无前例的跨年大活动的那一天,像一杯沸腾的开水,也像一只炸毛的汤姆。他感到兴奋——博司(Boss)说“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做出一个艺术版的TED!”,也感到紧张——他看了看日历,距离跨年大概还有,两个礼拜。斯塔夫半信半疑地开始了他的工作。
 

而当这一天终于来临!组织了现场迎宾猫员后,来参加活动的 观众们陆续到来,讲演开始了!

就如主题“用艺术照亮可能”一样,随着艺术家的分享,斯塔夫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看待世界的可能。斯塔夫稍微总结了一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派别:技术派、体验派、故事派!





■ 技术派



Jan Misker,一位拥有多重身份的艺术家——研究AI和工程技术,在V2_Lab做项目经理,同时还是现代舞舞者和瑜伽教练。他的项目中有着诸多对AI和3D技术的运用,用他在分享中的话说“用艺术研究的方式来学习技术和技术发展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


↑  运用技术手段去收集瑜伽数据,探索用AI开发瑜伽教练的可能

↑一个真实被算命师使用的占卜算法原型


Jan似乎对于被人们用来寄托精神和信仰的物质载体或形式特别敏感,不管是瑜伽、占卜、寺庙的香火还是烧给已故亲人的纸钱,他总是试图用技术手段去测试分析它们。他特别关注在这个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技术本身的边界在哪里,技术中的虚拟世界可以如何同现实中的人类行为相连接。而探索和理解技术的边界帮助理解人之为人的本质。不难发现为何一个技术咖却如此热衷舞蹈和瑜伽。冰冷的科技和宗教灵性的活动,这看似对立的概念却是Jan看待世界的切入点。




欧鸣分享的是一个摄影发烧友在四个月里可以做到的所有事。初中物理课本所教的小孔成像,他去试了,发现奏效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制作大画幅相机之旅。

但你以为他会做相机、能拍摄、会冲洗底片,就是全部了吗?

不,他开始创造场景。

为了创造出一个看起来更加自行运转的小世界,他开始放烟放火


之后又开始烧自己过往的作品


↑ 燃烧的作品 和 燃烧的工作室

为何这个过程对于欧鸣来说具有如此大的“魔力”?他在现场为我们做出了解答:
“影像不是复制世界,而是另一个世界。影像不是一个固定的图像,你可以在影像的世界里随意摆放。一张胶片仿佛是一个时空隧道,激起你对时间的感受”。


听完了他们的分享,斯塔夫很膨胀。他打开了“点云”(Point Cloud) 的维基百科,去知乎上查找了如何自制一台3D扫描仪。作为一个文科生,看着满屏的“像素点局部三维坐标”和“仿射矩阵”这样的词汇,斯塔夫觉得自己很危险,他游走在新一代民科的边缘。




■ 体验派

Sena和路路通二重奏(Passepartout Duo)都具有多文化、跨文化的背景,但他们的创作思路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Sena Park(朴世娜),出生在韩国首尔,高中时随父母移民新西兰。她的家人因向往新西兰自然风光而选择移民新西兰,可真的搬到了那里后,因为打理麻烦他们选择将房屋周围的树砍了,还是创造了一个与在韩国没有太大差别的住宅环境。Sena说,“他们只是喜欢从窗口看到的那种自然”。她意识到,他们喜欢的是被控制后的自然。



她抓住了这存在于韩国家庭想象中的新西兰自然和新西兰本身的自然风光与生活方式之间的距离,创作了她的系列 "Attitude towards encountering nature" (2019) ——既然人们喜欢被控制后的自然,那么她索性就创造一个被她控制的自然。


↑ 修剪树木和仿造石头


Attitude towards encountering nature 2019 © Sena Park

最后的成果是舒适的但是非常人工化、虚假的“自然”

Attitude towards encountering nature 2019 © Sena Park
用英文拼写的韩语Annyeong(你好),是她对于自己这段创作缘由的最佳总结

在讲演中,她还分享了在蒙古进行创作时,她想象中的蒙古是荒凉贫瘠的土地,然而事实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原野,所以她创作了她的"Visitation"(2018);以及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使用淘宝搜索商品名的困难和乐趣,在平遥古镇看到人们开始用二维打印的狮子像代替石狮子等有趣的事情。


可以说,她跨文化的背景为她提供了一个和各种文化都保持距离的位置,她总能发现自己的想象和现实情况的差异而形成的误读所投射出的人性层面的特征。


↑ Sena预想中荒芜的蒙古和针对一个荒芜的蒙古的创作方案


                                               Visitation 2018 © Sena Park

↑ 成果   




路路通二重奏(Passepartout Duo),由来自意大利的钢琴家Nicoletta Favari和来自美国的打击乐演奏家Christopher Salvito组成。活动当天,由Christopher为我们分享了他们一路驻地一路创作,一路旅行一路演奏的经历。他们至少跨过了大半个地球。从加拿大开始,美洲、欧洲、中亚都有他们的足迹,他们甚至专门坐火车一路从欧洲到达上海。用摩斯电码来做音乐、同布鲁塞尔舞者合作,结合视觉艺术,在摩洛哥用玩具乐器演奏……

音乐的事情,很难用文字和图片去描述和形容,斯塔夫只能前方指路——
官网:
https://passepartoutduo.com/videos
YouTube频道 :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skm0sbXulcRMhf4ZMSksA

斯塔夫听完的感想是——充满了灵气。在这个数字化音乐越来越普及的时代,手到耳朵,也是在探索人和声音的关系之间的可能性

Christopher Salvito现场solo他们的作品Stop Speaking片段


说走就走的旅行不易,但是诗和远方却可以一直都存在。

这样跨越地域、文化的分享真是开阔视野。因为差异而产生的火花,选择旁观还是融合,都构成可以用来诠释世界的角度,或许可以说,这个角度也诠释了你自己。



■ 故事派



如果要总结一下Carina Hesper在讲演中分享的她过往所做的项目的话,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对象是处于边缘化的,细腻,虽然并未刻意强调,但也自然流露着一种温情和关怀


自2012年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开启的Lucky Flowers幸运花项目后,她在2019年12月份于工作室项目空间驻地期间继续发展了这个系列。除了增加了Jan用技术手段去分析处理假花图像这一步外,这次她最大的体会是:假花这一颇具中国时代特色的物品正在逐渐走向消逝——她们寻找素材的难度大大提高了。

Lucky Flowers ©Carina Hesper

对于来自盛产鲜花的荷兰的Carina来说,购买假花本来就有几分不寻常的意味。她在追问假花来历的时候收获了不少有意思的故事:假花可以寄托当老太太还不是一个老太太时就存在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可以被代代相传,可以来自于某个浓重的感情经历节点——离婚或者复合……它所具有的特殊的仪式感丰富了它的意涵。


Carina提到,她并非使用了数码设备去拍摄,而是结合了源自17世纪的荷兰传统拍摄方法:“与其说是摄影,不如说是用光在绘画”。而这一早先被用作贵族记录的荷兰传统技法本身就是用以突出价值感的,呼应着这些假花所蕴含的价值。


Like a Pearl in My Hand © Carina Hesper


Like a Pearl in My Hand 采用了特殊的热感应相纸,拍摄的对象是盲童。Carina认为,触觉是盲人去感知世界最重要的方式,她用这样的结合去唤起我们的“共感”——用拥有温度的触觉去感知这些脆弱又强韧的生命,就如他们去感知世界那样。

Mobs © Carina Hesper

在讲演中,她也分享了这次的新发现:公共空间里的拖把。这一相对属于家庭的较为私人化的清洁用品被放在属于大众的空间里的现象,在注重隐私和个人权利的西方社会是极为罕见的。但是它们在中国也似乎正在成为一个消逝中的故事——在更加现代化的社区和年轻人的居所处,越来越难看到这样的景观了。



张一为我们带来了几则故事。用她的话说,她觉得自己经常过度阐释了自己的作品,影响了那种趣味。她想聊聊当一切都还处于不清晰的时候,那些真的令自己觉得很兴奋的东西。在这里简单记录她分享的两则。


第一则故事就是古人的发髻和虱子。

参观兵马俑时绘制发髻的线稿

古人的发髻形态很自然而然地使她想到雕塑。也想到发髻里的虱子(古代诗歌、文献里多有对头发里的虱子的记述)。


用来梳掉虱子的篦子

张一说,因为头发中的虱子这样的生命,使古人的发髻成为了某种如园林般的完整的生态。而她,时不时会感觉自己于传统文化,极像是被篦子梳下来的虱子。


第二则故事,与“破”有关

源于她从父亲那里听来的“破四旧”的场面:大家将自己家中最破的东西拿出来堆到广场上,一时间堆出了一座小山,等着被烧掉。这种破旧待被摧毁的事物所激发出的受害者角度,成了她之后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


左:Rack  右:三新四旧 © 张一


当作品还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形态,一切都还处于未知但又向着某个方向而去的时刻,就如张一所说的:没有计划,没有限制,通过工作去逐渐发现自己的目的。

斯塔夫有时候在想,如果流通的货币单位变成故事,那会是什么情况。

江洋大盗大吼一声“要想从此过,留下故事来”,乞丐可以说“行行好,给点故事吧!”,掘金者说“我们挖到了一笔大故事”……Anyway,如果真是这样,斯塔夫仍旧是个穷光蛋——斯塔夫没有故事!



以上,就是斯塔夫对这个大活动的前方报道!

当然,当天我们还有After Party,大家都可以social唠嗑交朋友,喝喝酒吃吃小蛋糕,但是斯塔夫这么深沉的人关注点怎么可能在这个上面。(真相是,又到了社恐斯塔夫伪装成“啊!我好忙!”的时刻)


大家自己看视频吧~

视频拍摄 Video photographed by:工作室项目空间 Studio Project

视频剪辑 Video edited by:吴昕怡 Shin Wu

时长 Duration :1‘14’‘


完整内容比斯塔夫转述的还要更加有料

-讲座视频之后释出,预知完整版讲演详情,敬请关注!-



相关阅读 -

艺术家简介与讲演主题摘要

TOPICS & ARTISTS INTRO



- 最最最后,福利时间!-


在屏幕下方关注,在看,留言的小伙伴将被邀请到下期展览的开幕现场!

说到做到~

来来来,快到碗里来!






最近更新 WHAT'S NEW

开幕邀请 Opening | THINK LESS STUPID MORE


STUDIO ANNUAL TALK2019 | 艺术家讲演合集

ARTIST TALK | Carina Hesper & Jan Misker

传统文化去哪里?我从哪里来?



画廊开放时间 Opening Hours 


画廊空间 Gallery Space 
周一闭馆 Close on Mondays
参观时间 | Open Hours: 11:00 - 18:00
驻地空间 Project Space
预约参观 | By appointments only


Contact 联系方式
Tel:(+86) 021 5470 0139
Email: info@studiogallery.cn



Project Space: 101, #58, Lane350 JiangZhi Rd, Minhang Dist, Shanghai
项目空间: 上海市闵行区江栀路350弄58号101 
Gallery Space: 101,#1, Lane41 XingGuo Rd, Xuhui Dist, Shanghai
画廊空间:上海市徐汇区兴国路41弄1号101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